日期:2022-02-07
這是大氣壓強教學后記,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大氣壓強教學后記第 1 篇
(一)教學目的
1.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二)教學重點大氣壓強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學習了壓強。固體能產生壓強,液體能產生壓強,那么氣體能不能產生壓強呢?請大家看書第121頁(兩分鐘)
1.實驗。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氣層包圍,空氣層的厚度有幾千千米。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叫大氣層,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大氣層里的空氣所產生的壓強。這是一個茶杯,裝滿水,杯子里還有空氣嗎?用一個硬紙片蓋住杯口,輕輕的把茶杯倒過來,大家看,硬紙片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圖)小紙片一定受到了來自大氣層中的空氣對它的壓強。
2.實驗。這是一個中醫針灸科用的小瓷罐。這是一個煮熟的去皮雞蛋。把雞蛋放在罐口,將將落不下去。現在把一塊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內壁用火柴將棉花點燃后立即把雞蛋放在罐口,注意觀*有什么現象?(配合板圖)雞蛋進入罐內。雞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壓強才被壓進去。這個壓強是大氣中的空氣的壓強。
3.實驗。一個大試管,管內裝水。把這個小試管放在大試管的水中,小試管內沒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試管,將大試管倒過來,注意觀察小試管如何?小試管上升。(配合板圖)。此實驗說明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
二、大氣壓強
以上的幾個實驗說明了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再做一個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1.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兩個金屬半球,合攏后很容易拉開。現在把閥門打開,把兩半球內的空氣抽出去一部分(抽氣),再將閥門關閉,現在請兩位大力士來拉拉看(學生*作)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它有力地*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實驗時,用十六匹馬才把半球拉開。我們這個實驗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開它不必用十六匹馬,但是已經足以*了大氣中存在著壓強。
2.大氣層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周的萬物無不在大氣層之中,它們都受到大氣壓強。諸如馬德堡半球拉不開,雞蛋進入罐內,小試管的上升,小紙片的不落都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三、大氣壓強的大小
1.實驗。試管內裝滿水,用食指堵住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配合板圖),水不流出。請大家考慮水為什么不流出?(提問,學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的緣故。但是試管內的水也產生壓強,水不流出不僅是由于存在大氣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大于管內水柱產生的壓強。那么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早在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
2.托里拆利實驗。取一根大約一米長、一端封閉一端開口的玻璃管,灌滿水銀。(邊講邊做)管內沒有空氣。用食指堵在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p130圖11—5注意觀察現象。我們先看到管內水銀下降,繼而又靜止不動了(配合板圖)請問,水銀為什么下降?(學生回答)大氣有壓強,但是水銀也有壓強,水銀的壓強大于大氣壓強,所以下降。那么現在為什么靜止而不再繼續下降?(學生回答)大氣壓強等于水銀柱的壓強。所以欲知現在的大氣壓強,就需要計算這個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根據上一章液體壓強的計算方法,設水銀柱下有一個水平的小平面,通過測量水銀柱的高,計算水銀柱的質量和重力,利用壓強的公式
(*作)。(實際測量結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認為水銀柱的壓強是105帕斯卡)。
可見,大氣壓強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這個實驗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它是用來測定大氣壓的值。
3.實驗。現在將玻璃管稍稍上提,觀察水銀柱的高度,結果是不變的。現在將玻璃傾斜,注意,水銀面上的真空體積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管內水銀柱的長度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當傾斜時,管內水銀面上方的真空體積減小,水銀柱變長,但是水銀柱的高度如何?(測量,并在板圖上畫出)很顯然,管內水銀柱的高度不變。
4.提問,學生討論。請大家討論,如果由于天氣的變化引起了大氣壓強的增大或減小,托里拆利實驗的水銀柱高度怎樣變化?(學生討論后回答)大氣壓強增大,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增大;大氣壓強減小,管內水銀柱下降。所以這個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隨大氣壓而變,這就為我們測量大氣壓提供了方便。今后學習氣壓計就是這個道理。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內容。第一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尤其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充分認識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第二個是解決了大氣壓強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大氣壓強的值等于實驗中管內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五、作業
課后請大家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設備是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每人舉三個例子。
p.1311、2、3。
大氣壓強教學后記第 2 篇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氣壓強的客觀存在而產生的現象。 2.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了解大氣壓強的大小和單位。
3.了解抽水機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氣壓強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跟大氣壓強有關的現象,感知大氣壓強是一種客觀存在。
2.觀察演示實驗現象,感知大氣壓強的大小和單位。
3.通過觀察感知人類是如何利用大氣壓強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氣壓強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大氣壓的存在及其產生的現象,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大氣壓的大小和單位,抽水機的原理,對大氣壓的利用。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粗略測量大氣壓的值。
教學工具
馬德堡半球實驗用具、掛衣鉤、彈簧測力計、氣壓計、雞蛋、廣口瓶、水位保持裝置、火柴、棉花。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根據想想議議提問:我們知道了液體內部壓強的存在,空氣也具有流動性,我們周圍是否存在大氣壓強呢?
若有大氣壓強,能否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2.引導學生通過馬德堡半球實驗體驗大氣壓的存在。
提供馬德堡半球實驗的用具。
提問:
將里面的空氣抽干后,里面還有沒有向外的大氣壓?外面的大氣壓將產生怎樣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大氣壓的測量
1.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周圍存在著大氣壓,它的大小如何,我們根據自己前面學過的壓強知識能不能測量一下呢?
A.提供實驗用具:彈簧測力計、掛衣鉤、刻度尺。
B.實驗原理?
2.選取某組學生的實驗數據,在全班交流。
說明:這只是粗略地計算大氣壓值。
3.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大氣壓的精確數值:看實驗錄像“托里拆利實驗”。
A. 為什么松開手指后,水銀柱不完全下落?想一想吸汽水時,大氣壓為什么會托起液體?這個實驗中,形成液柱的原因是否和吸汽水一個道理?
B.根據大氣托起的液柱高度,怎樣計算大氣壓值呢?
C.原理依據:
p=F/S
F=G
G=ρVg
V=Sh
如何利用這些公式?
D.從錄像中可以看出,無論管子如何傾斜,只要管口不離開液面,水銀柱總保持76 cm。
4.選擇一組學生來介紹他們的計算過程。
5.引導學生應用:計算一下自己的手指甲上承受了多大的大氣壓力。
壓強計
1. 講述:托里拆利實驗裝置可作為測量氣壓的氣壓計,但是攜帶不方便。常用的是金屬盒氣壓計,又叫無液氣壓計。通過書上的圖,引導學生理解其原理。
在一些與氣壓有關的物品上,是不是有金屬盒氣壓計?
抽水機
通過想想議議,引導學生們利用大氣壓知識解釋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抽水機的工作原理。
大氣壓強教學后記第 3 篇一、教學目標
(一)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并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三)知道大氣壓強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它相當于760毫米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是:理解托里拆利實驗及用液體壓強來研究大氣壓強的轉換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教師:玻璃杯、硬紙片、試管一根、長約兩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皮的雞蛋一個、鑷子一個、注射器一個、托里拆利實驗裝置一套、打火機一個。
學生:皮碗(每兩人一對)
四、教學方法
(一)示范法:教師給出示范,進行具體操作演示。
(二)談話法:師生間進行交流對話。
(三)自主探究法: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通過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
小組討論法:學生圍繞主題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師:如右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壓強?
生:受。
師:液體內部向什么方向有壓強?
生:各個方向。
師: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引入新課
師: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問:浸入空氣中的物體是否受到大氣產生的壓強呢?
請學生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出示課前已經抽好氣的馬德堡半球,讓學生使勁拉但不開,打開氣閥,球內進入空氣后卻很容易拉開。
師: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板書:“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三)授新
1、請學生討論、并列舉出生活中有關大氣壓存在的實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試驗,把進氣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時很費力。再一次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開手后又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與液體壓強實驗作比:
2、提問: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氣壓強與液體中的壓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提問:(1)空氣主要是由什么物質組成?(氮和氧)
(2)它們受重力作用嗎?(受)
(3)空氣能流動嗎?(能)補充: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教師總結:空氣也和液體一樣受重力、具有流動性,這也是浸入大氣中的物體受到大氣壓強的原因。
板書:“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
我們知道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那么大氣壓強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研究這個問題。
3、做覆水杯實驗。
提問:(1)產生的現象是什么?(硬紙片沒有掉下); (2)為什么沒有掉下來呢?
師引導學生分析,裝滿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氣,蓋上硬紙片并倒置過來后,它們的周圍只有空氣,很明顯紙片沒有掉下來是大氣壓作用的結果。
向各個方向轉動覆水杯,觀察到硬紙片沒有下落,再一次說明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將用硬紙片托住的裝滿水的試管倒立在裝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紙片。
4、提問:(1)觀察現象;(2)思考產生現象的原因
(學生思考、討論。投影儀打出圖2)
分析:此時試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氣壓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大氣壓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問:如果換用2米長的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來做此實驗,結果會如何?
實驗結果表明,2米長的水柱也能被大氣壓所支持。
大氣壓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師:歷史上曾經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來做過此實驗,結果水管中仍充滿了水。看來大氣壓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問:下面我們假設大氣壓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請同學們討論能否用水柱產生的壓強間接地測出大氣壓強的值?如果可能,應用什么公式?
學生:能、p=ρ液gh水
師: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來做此實驗測出大氣壓強的值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卻會給我們帶來問題:如無法在實驗室中完成此實驗;10米長的水管很難找等。
7、提問:現在請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這根1米長的玻璃管來完成測出大氣壓強值的任務呢?請同學們思考。(師:啟發學生由P=ρgh考慮問題。)
學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體,最好是水銀。
師:歷史上第一個想到用水銀代替水來測大氣壓強值的是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其實托里拆利像你們一樣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用水銀來做實驗的,他是在總結前人實驗的基礎上才想到用液體密度最大的水銀來做實驗,以測定大氣壓強的值。這一實驗稱為托里拆利實驗。
演示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8、提問:玻璃管內水銀面上空有沒有空氣?(沒有,已被灌滿的水銀全部排出)
師:對,這個空間是真空。
9、提問:請大家觀察實驗裝置,哪一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托住的?(玻璃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
請同學讀出此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測量結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則簡單介紹不同的海拔高度對應的大氣壓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測出的值。一般我們把大氣壓的值取為76厘米汞柱。
板書:“大氣壓強=76厘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1.01×105帕)”
10、提問: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使玻璃管傾斜插入水銀槽中,會影響實驗結果嗎?
⑵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改用粗一些或細一些的玻璃管,會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會有什么結果?
(用2米長的水柱做此實驗,得出水銀會下降到與水槽內水銀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實驗中,我們測得的水銀柱高為76 厘米,則當地的大氣壓強值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銀做此實驗,則大氣壓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這樣通過求水銀柱產生的壓強而間接測定大氣壓強值的方法是一 種間接測量的方法,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還會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積為1平方米,上題中的大氣壓強作用在此桌面上產生的壓力是多大?它相當于多少個成年人的體重?(成年人體重約500牛)這么大的力,為什么沒有把桌子壓塌呢?(利用此題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大氣壓強是很大的)
大氣壓強向各個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氣壓強,同時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強,兩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會塌。人為什么沒有被大氣壓壓癟也有與此類似的原因。
(四)課堂小結
(五)鞏固練習
1、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簡稱()或()。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空氣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馬德堡半球實驗能夠證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實驗第一個測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實驗中,如果將玻璃管從豎直到傾斜放置,則( )。
⑴水銀柱的長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銀柱的長度不變,高度減小;
⑶水銀柱的長度減小,高度減小;
⑷水銀柱的長度增加,高度不變。
6、做“杯呑蛋”實驗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請同學解釋此現象?
7、(機動)塑料吸盤的使用和理論上的解釋?
(六)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課后練習的第2題,習題部分的第1、3小題。
2、課外討論:“想想議議”。
六、板書設計
大氣壓強
覆水杯實驗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實驗
七、教學反思
通過課后交流,本節課在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知識網絡的建立方面還有待加強。教師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些放不開,學生回答問題較少,有趕進度的嫌疑。知識內容的排列上可以分為兩課時,這樣時間比較充裕。課堂練習內容可以設置為分組聯系,節約一定的時間。板書的設計和字體的書寫還要加強。通過交流和反思,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應當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大氣壓強教學后記第 4 篇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引入課題
結合今年魔術明星劉謙大紅大紫現象引題,讓四組學生以四個有關大氣壓強的簡單、神奇、有趣的魔術吸引學生眼球,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課題。
二、實驗導航,手腦并用、新課講授
(一)大氣壓強的存在
1、大氣壓現象說明
2、實驗分析大氣壓強的方向
3、結合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4、老師把魔術之一做為示例講解后,引導學生解釋其他三個魔術現象
5、觀看“馬德堡半球實驗”動畫,并讓學生用吸盤模擬做實驗,對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小有所認識。
(二)大氣壓強的測量
1、引導學生用身邊的器材如吸盤、玻璃板、彈簧測力計等粗略測量大氣壓強的大小,理解其中原理和數據處理方法。
2、介紹準確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托里拆利實驗,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過程方法、注意事項、會進行現象分析和結果討論,知道大壓強的準確數值和影響實驗結果的原因,并了解為什么不用水來做該實驗的原因。在這個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步步深入,循序善誘,讓學生學會了用轉換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來獲取科學知識,以此達到對該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三)大氣壓強的大小
1、通過觀看視頻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會隨著高度和天氣的變化而改變。
2、結合初二知識回顧讓學生學會聯系沸點和氣壓的關系,知道大氣層壓強對沸點的影響。
3、簡單認識高壓鍋的工作原理。
4、大氣壓強的測量儀器:金屬盒氣壓計和水銀氣壓計。
(四)大氣壓的應用
1、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聯系生活中大氣壓的相關應用
2、觀看視頻,進一步加深對大氣壓應用的理解
3、通過老師的引導指點能準確解釋大氣壓應用相關知識。
4、課外拓展:抽水機(輔助視頻分析講解)
三、講練結合,有機拓展、回歸生活
課堂練習設計:
1、用自來水鋼筆吸墨水時,只要把彈簧片按幾下松開,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這是因為( )
A、橡皮管有吸力
B、彈簧片有吸力
C、大氣壓的作用
D、橡皮管里真空有吸力
3、托里拆利實驗中,玻璃管內液柱的高度取決于 ( )
A、外界大氣壓強
B、外界大氣壓強和管的粗細
C、外界大氣壓強和液體密度
D、外界大氣壓強和玻璃管的傾斜程度
4、下列現象中,不屬于利用大氣壓的是( )
A、自來水筆吸黑水 B、抽水機抽水
C、用吸盤搬運玻璃 D、高壓鍋煮飯
5、有一種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掛衣鉤,中間是一個空的“皮碗”,如圖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墻或玻璃上,在鉤上再掛上幾件衣服也不會掉下來,這是因為 ( )
A.墻對它有吸力
B.玻璃對它有吸力
C.衣釘對墻或玻璃有附著力
D.大氣壓的作用
6、最早測出大氣壓值的科學家是( )
A、伽利略 B、 牛頓
C、托里拆利 D、奧托格里克
7、在大氣壓等于760mmHg高的房間里做托里拆利實驗時,結果管內水銀柱高度為740mmHg,其原因是 ( )
A 、管子內徑太小 B、 管子上端有少量空氣
C、 管子太長 D、 管子傾斜了
8、把充滿水的啤酒瓶倒立在水中,然后抓住瓶底慢慢向上提,在瓶口離開水面之前,瓶底露出水面的部分將( )
A、充滿水
B、瓶內外水面始終保持相平
C、酒瓶中無水
D、有水但不滿
四、回顧小結,活動遷移、課后研討
(一)先組織學生回顧小結,以便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
(二)設定兩個課后活動:
1、怎樣將底部有小孔的飲料瓶灌滿水?“(灌滿水,蓋上蓋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安排學生進行用吸管搬運乒乓球比賽的游戲活動,游戲規則是不允許用手接觸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運即可)。這個游戲寓教于樂,活躍了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也增進了學生競爭合作關系。
(三)設計兩個課后研究問題:
1、收集和了解身邊與大氣壓有關的現象及應用。
2、撰寫小論文:《假如沒有了大氣壓》,學生可任選其一。這樣設計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物理,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能力及想象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四)課后鞏固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