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8
這是平面鏡成像教學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平面鏡成像教學教案第 1 篇
一、教學目標:
《平面鏡成像》教案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探究的方法與合作學習。
(五)教學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二、教法:實驗探究法;提問法;談話引導法
學法:觀察法;小組討論法;交流法;實驗法;實驗分析法
三、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一塊平面鏡,一塊玻璃板,兩個鐵夾作為玻璃板支架,白紙,光屏,一盒火柴,兩支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筆。
教師演示器材:打火機兩個,蠟燭兩支,平面鏡,平板,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吹蠟燭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引入新課
教師:本實驗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玻璃板,點明玻璃板我們稱為平面鏡,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鏡是鏡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平面鏡成像”。教師板書課題。(本環節學生懷著好奇心觀看影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對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
進行新課: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 觀察:
由小時候照鏡子到鏡后找像引入學生活動:學生照鏡子,觀察自己在靠近或遠離平面鏡時,像的大小、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老師表演照鏡子,學生充當像(為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提供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
(二)提出問題:
教師提出本節課的探究課題:平面鏡成像時,像的大小、位置跟物體的大小、位置有什么關系呢?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出示課件)
(三)猜想與假設:
學生根據剛才親身的體驗提出猜想,教師將猜想在副板書寫出來: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四)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設計實驗:(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驗證猜想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小組間的方案交流,,篩選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并從中初步學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需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與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樣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3)怎樣測出像和物到鏡面距離的關系.
引導學生知道:一次實驗有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至少要將蠟燭的位置改變一次,再重做一遍實驗。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免由于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必要的實驗環節,使學生形成以偏蓋全的片面的思維方法。(出示課件:展示疏理后的設計方案)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實驗前教師強調實驗要領:玻璃板一定要豎直;后面的蠟燭與像完全重合;記錄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實驗數據;實驗時要注意玻璃板輕拿輕放,不要讓蠟油燙到手,實驗完畢要及時熄滅蠟燭。
(2)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觀察,提供幫助,找到學生實驗小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為交流和評估環節做準備。
(3)小組交流實驗記錄和數據,各小組派代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物像連線與玻璃板所在直線,這兩條相交的直線有什么位置關系?學生很容易發現平面鏡成像的又一特點: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5)再次點燃平面鏡前的蠟燭,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觀察能否接受到燭焰的像.,得到平面鏡成虛像.
【平面鏡成像原理】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
教師:燭焰發出的光,經過怎樣的路徑進入人眼,讓我們看到像的呢?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解釋平面鏡成像原理:
燭焰上S點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覺這些反射光線好像是從鏡后的S’點發出的,人眼逆著反射光線看過去就看到了點S’,S’就是S在平面鏡中的像。實際上鏡后并不存在光源S’,進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點S’發出。像點S’是由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我們把這樣的像稱為虛像。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知識和學習方法上都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需要總結?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平面鏡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平面鏡成像教學教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進一步了解“轉換法”在物理實驗中的重要作用。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體驗成功的喜悅。
2、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能用來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
認識“虛像”。
【實驗器材】平面鏡、玻璃板及支架、兩支蠟燭、刻度尺、白紙
【其他教學資源】PPT教學課件、投影儀、小組發放的實驗報告單
【教學流程圖】
【板書設計】
三、平面鏡成像
1、觀察與猜想:像與物的關系
大小相等(近大遠小)、左右相反、距離相等、連線垂直……
2、實驗:轉換法
3、結論: 大小相等
像與物
左右相反
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連線與鏡面垂直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1、組織教學:同學們好!今天能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我感到非常高興,首先要感謝大家能與我配合完成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為表達謝意先為大家講送上一個故事,好不好?(好)
2、故事引入:從前,山上有一只兇惡的老虎,它欺負遍了山里大大小小的動物。這天,小動物們聚集在一起商量對付老虎的辦法,機靈的小猴子眼珠一轉,記上心來:“好了,我有辦法收拾老虎了,大家就聽我的好消息吧。”猴子出發了,來到老虎家門口,“呯呯呯”猴子敲門,“誰呀?”“大王,是我,我是來給您報信的,大事不好了,山下又來了一只特別威風的老虎,它說要跟您一決高下,要趕您離開這座山,我看三十六計走為上,您就趕快逃吧。”把老虎氣得“誰如此大膽,敢來侵犯我的地盤,走,帶我去看看。”于是,猴子就把老虎帶到了山下的小湖邊,猴子指著水面說:“大王,您看”。老虎往水中一看“哇,真的有只老虎,你居然敢跟我吹胡子瞪眼”說著,老虎一個標準的跳水動作就撲了下去……
3、導出課題:講到這里,我們也來看看當時的情景(幻燈片出示老虎在水邊有倒影的圖片),請問:水中真的又來一只老虎嗎?(不是)那老虎看到的是誰呢?(個別回答)是老虎它自己嗎?是它的什么?(是老虎的像)對了,是老虎在水面處形成的像,那么,生活中除了水面可以成像外,還有哪些物體可以成這樣的像呢?(鏡子、光滑的銅面、玻璃、地磚等)。請看畫面(多媒體展現鏡子、水面、玻璃、地磚等成像的畫面),這些物體的共同特點是它們的表面都很平整光滑,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都可以叫做平面鏡。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板書課題)
二、民主導學
導語:大家應該每天都要照鏡子吧,在你關注自己是不是長得更帥了或者更漂亮了之外,不知你可曾想過:你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有什么樣的特點呢?現在就請同學們拿起桌上的鏡子仔細觀察一下你在鏡中的像跟你有怎樣的關系。
1、學生觀察:用小平面鏡觀察自己在鏡中的像,體驗像的特點。
師板書:觀察與猜想:像與物的關系
2、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師生交流)
師板書:大小相同(近大遠小)、左右對稱、距離相等、正立、連線垂直……
3、設計并演示實驗:
器材:鏡子、兩支相同蠟燭、刻度尺、火柴、白紙、筆
步驟:引導學生設計――鏡子前面放點燃的蠟燭,鏡子后放另一支蠟燭讓它與像重合。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看不到鏡子后面的蠟燭。
改進:“玻璃”替代鏡子,可以看到像了
像在哪個位置?轉動實驗裝置,從側面看不到“像”,用白紙也不能承接(這樣的像是“虛像”),怎么辦?用另一支同樣的蠟燭放到像的位置,與像重合,這樣就找到了像的位置而且表現出了像的大小形狀,也就便于我們測量、研究了,這是“轉換法”的運用。
師作進一步強調:注意鍍膜玻璃的用法,注意玻璃板要直立,注意紙上如何作標志,提示學生可以選擇探究任務,幻燈展示探究任務,要求填寫實驗報告單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輔導
5、交流:各組匯報實驗結論
6、概括規律并板書:
結論:像與物大小相等
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對稱
像與物左右相反
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7、成像原理:幻燈顯示,強調: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
三、檢測導結
1、練習1:從畫面中找錯
練習2:填空
2、應用1:有一個狹小的房間,用什么樣的辦法可以讓人感覺它的空間變寬闊了?
應用2:牙科醫生怎樣才能看清病人口腔內牙齒的情況?
3、思考:
(1)小鏡子里能看到完整的“大象”嗎?
(2)如果把鏡面作成凸面或凹面的會成什么樣的像呢?
4、結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一起經歷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簡單的說,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與物體就是一種對稱的關系。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對稱的美所處可見,就讓我們在這種對稱的美景當中結束我們的這節課吧。
平面鏡成像教學教案第 3 篇【三維目標】
平面鏡成像的教案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道平面鏡有成像和改變光路的作用,能夠畫出簡單的光路圖,能夠簡要地描述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能區別實像與虛像。2、通過實驗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及像與物的左右關系,進而歸納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能根據平面鏡的成像特點設計和制作實用的器具應用于生產和生活。
3、能積極參與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研究,能應用平面鏡成像特點并說明它在日常生活、生產、科研方面的廣泛的應用。
【教材分析】本節教材共兩部分: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應用,各種面鏡。文中共安排了兩個活動,一個信息鏈接。主要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既重過程又重結果。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道平面鏡有成像和改變光路的作用,能夠畫出簡單的光路圖,能夠簡要地描述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能區別實像與虛像。2、難點:通過實驗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及像與物的左右關系,進而歸納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能根據平面鏡的成像特點設計和制作實用的器具應用于生產和生活。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觀察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教學用具】平面鏡,蠟燭(兩根完成一樣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鏡和凹面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用過平面鏡,你曾用平面鏡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樣的鏡子叫平面鏡?讓學生回答。
板書:3.3 平面鏡成像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認識平面鏡讓學生結合P51的圖3-26閱讀課文,認識平面鏡。
2、活動1:鏡前觀像結合P52的圖3-27,認真觀察,并回答文中的問題。特別是對第二個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當走近時,像變大;當遠離時,像變小。
指出:要想準確無誤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3、活動2: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選擇器材:要根據需要。思考: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呢?
2)進行實驗:按P53的步驟進行。要注意認真觀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據實驗觀察,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現在,你能回答出上述問題的答案嗎?請學生閱讀文中方框中的內容。師生共同歸納。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含義。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二)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應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了解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有關應用。結合P54的圖3-31,認識潛望鏡工作原理。師生共同歸納平面鏡的作用:成像和改變光路。
(三)各種面鏡讓學生閱讀課文,學習凹面鏡和凸面鏡的成像特點,及其應用。三、歸納小結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把本節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總結。四、鞏固練習1、完成“自我評價與作業”。2、做本節的基礎訓練。五、反思本節教學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學對“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探究過程,設計得不夠細致,考慮得不夠全面,導致操作過程及實驗效果不夠理想。另,在習題中,還存在一部分同學對平面鏡成像作圖存在意識不強,細節把握不到位,粗枝大葉的現象。這些在下節課要予以補充,糾正。
平面鏡成像教學教案第 4 篇【課程標準要求】《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1.知道平面鏡的作用及成像特點,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2.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就是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學習,體會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和交流評估。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主要以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分析討論,逐步形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由于學生在小組實驗中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系列過程,遇到困難時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解決困難,使學生體驗到實驗成功帶來的樂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及學情分析】
平面鏡學生很熟悉。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進而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本節課所提出的問題,并不需要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為了引起研究興趣,為進一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必要的鋪墊。目的在于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自己總結出規律,同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印象,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平面鏡的作用,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 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
2. 體驗實驗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 通過學生的交流活動,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精神,初步形成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以及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2. 難點:設計實驗找到“虛像”,以及對“虛像”的理解。
【實驗器材】
1. 教師用具:蠟燭、光屏、鍍膜玻璃、支架、平面鏡、直尺、量角器、多媒體課件等
2. 學生用具:蠟燭、鍍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鏡、坐標紙等
【教學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及講授解析
【評價設計】
1. 注重過程評價: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中各種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評價;
2. 設計當堂檢測題,檢查學生所學知識和方法的掌握情況。
【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復習導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點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線,根據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線
(設計意圖:復習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為本節課學習平面鏡成像原理、特點及虛像的判斷方法做好鋪墊。)
2.新課教學
模塊一:通過觀察活動,建立“像”的概念,明確平面鏡的作用
教師引導:利用課前熱身2,鞏固平面鏡的第一個作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學生活動:通過平面鏡觀察自己或其它同學。
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鏡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發現:看到了一模一樣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師歸納:在物理學中,鏡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導學生得出平面鏡的第二個作用——成“像”,從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塊設計意圖:通過同學們的生活體驗,使學生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為后續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學習打下基礎。)
模塊二: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環節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分組討論:觀察平面鏡中的像,你認為像與物體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提出最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問題,便于學生理解問題和展開討論。)
環節二:提出猜想,交流發現
學生活動:圍繞著學案上的問題,邊觀察平面鏡中的自己,邊進行猜想。
學生交流:通過觀察發現像與物之間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遠小……(提示學生說明猜想依據)
教師活動:整理學生的猜想,并進行歸類:同學們的猜想主要圍繞著像與物之間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展開討論,用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科學猜想。)
環節三: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選用怎樣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樣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如何確定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比較,選擇合適的器材解決問題。
突破難點:利用鍍膜玻璃不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樣的蠟燭代替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便于比較大小關系。(請學生到講臺來,演示交流小組討論得出的實驗方案。)
形成目標:通過上述過程使學生明確實驗步驟,形成正確的實驗方案,知道器材的選擇和實驗的操作步驟,以及在實驗中觀察、收集、記錄相關的實驗信息(或數據)的方法。
(設計意圖:由于本實驗的最大難度在于怎樣找到“像”,因此,通過教師預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構思,從而設計出正確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充分理解利用鍍膜玻璃代替平面鏡、利用同樣的蠟燭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體現科學方法教育。)
環節四: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
溫馨提示:為了使實驗結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學性,應改變物體與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幾次。
學生活動:根據最終確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活動:巡視各組實驗情況,并在多媒體上展示實驗的基本過程,為在設計實驗方面仍存在疑問的同學提供幫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另外,將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用多媒體呈現,確保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解決。)
環節五:分析歸納
學生活動:展示實驗成果,并嘗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
教師引導:如果將對應的像與物的位置相連,會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培養學生對數據處理、歸納總結的能力;對于學生不易發現的“連線垂直”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點撥,幫助學生發現這一特點。)
環節六: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學生活動:根據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教師歸納: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設計意圖:交流提升實驗結果,得出明確的實驗結論,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結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