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7
這是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人教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人教版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替代法測密度.
2.其他方法測密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利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難點 分析測量物質密度的過程中,測量順序的不同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 替代法測密度
【自主預習】
完成下面習題:
1.天平也可以測體積.若已知物質的密度,用天平測出其質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體的體積.
2.量筒也能測質量.若已知物質的密度,用量筒測出其體積,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體的質量.
【小組討論】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為ρ的水測一石塊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時如圖所示,石塊的質量m石=67g;
②小明測量石塊的體積步驟如下:
A.測出空小杯的質量m1;
B.把裝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圖放置;
C.把石塊緩緩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進小杯;
D.測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總質量m2.
請你指出步驟B的錯誤之處:大杯中的水沒有裝滿,導致用排水法測得的石塊體積偏小.
③用本題中出現過的物理量的符號表示石塊體積為(m2-m1)/ρ;石塊密度為m石ρ/(m2-m1)(設步驟B中的錯誤已改正).
【教師點撥】
在缺少量筒的情況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測出物質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況下,常用水的體積來替代被測物體的體積.而水的體積是用天平先稱出其質量后,運用V水=m水/ρ水計算得來,這樣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蹤訓練】
將一質量為158g的金屬塊投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金屬塊完全浸沒,測出溢出水的質量為20g.由此可知,金屬塊的體積是20cm3,金屬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學習指導二: 其他方法測密度
【小組討論】
1.蠟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會漂浮,如何測密度小于水的固體體積?
2.對于溶解于水的物質的體積又該如何測量?
“飽和溶液法”測溶解于水的物質的密度:
像白糖、食鹽這樣溶解于水的物質,其體積也無法直接用排水法測量,我們可以先用“飽和溶液法”測量出它的體積,進而測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鹽為例,介紹一下這種測量方法.liuxue86.com
①用天平測量出適量的食鹽的質量,記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鹽,充分攪拌,直至食鹽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鹽晶體為止,此時量筒中的液體為食鹽的飽和溶液,讀出溶液和剩余食鹽晶體的總體積,記作V1;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人教版第 2 篇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認識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3.能聯系實際運用密度公式求物質密度、鑒別物質.
二、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入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到利用比值不變反映的數量關系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生活中有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通過了解密度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感受到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和物理意義.
2.通過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變化無關.
教具準備3個塑料杯(或小燒杯)、適量的水、醋、酒精,幾組體積大小相同的鋁塊、鐵塊、銅塊,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天平,量筒,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
鞏固復習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上一節內容,并講解學生所做的課后作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一、新課引入
師:我們常常根據物質的顏色、氣味、味道等屬性來鑒別物質.
教師展示1:一杯水和紅醋,請學生鑒別.
問:你們是如何鑒別的?
教師展示2:一杯水和酒精,請學生鑒別.
問:你們是如何鑒別的?
多媒體展示一塊金屬和一塊金的圖片,讓學生觀察.
師:它們是純金的還是鍍金的銅條?
師:引導學生先排除上述的鑒別方法.
師:如何鑒別它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種科學的鑒別物質的方法—密度.
板書課題: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
進行新課
知識點1:探究物質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1)探究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師:我這里有顏色、體積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如果能比較它們的質量大小,是不是可以判斷出哪一個是鐵塊,哪一個是塑料塊?
學生思考、交流:①用手掂量一下就可以區分開;②用天平稱量(也可以拿出一個已調節好的托盤天平,分別把兩物塊放在兩盤中,下沉的那端是鐵塊.)
師:回答正確.下面就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幫忙鑒定下.
(教師出示一臺天平,指導學生演示操作.)
師:由此可見,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這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可以用來鑒別物質.
師:下面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器材(其中銅塊、鐵塊、鋁塊的體積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是否相同.并將實驗數據填入表1.(用多媒體展示).
表1探究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啟發與指導.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選取幾個小組的數據投影展示,
并讓其小組成員根據所測數據得出結論.
板書:結論1: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2)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課件“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并講解.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會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猜想與假設:
學生甲:體積相同的同種物質,其質量是相等的.
學生乙:物體的體積越大,質量越大.
(針對學生提出的假設,教師要鼓勵學生設計實驗來進行探究驗證.)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①從以上的猜想出發,取銅、鐵、鋁等幾組物體中的一組作為研究對象,每組物體的體積不同.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量筒測出它們的體積,列出表來,然后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m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做出圖象,并分別計算每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在實驗前,要弄清實驗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問題,如分工要明確,嚴格按照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操作,讀數時要認真、細心,如何記錄實驗數據等)
②實驗方案:學生通過小組實驗測量不同體積(圓柱體)鐵塊的質量,將數據記入表格2中,做出圖象,分析質量與對應體積比值的特征.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人教版第 3 篇教學目標:
物質的密度教案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一種特性。
(2)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3)了解常見物體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運用密度公式進行物質密度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和比較方法,認識到某中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進一步體會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情感態度:
用實驗探究引起學生對密度知識的直覺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密度是物質本身特性的討論,對生活中有關密度的知識或現象產生關注。
新授過程:
1、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教師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塊銅,一塊鋁,一塊肥皂、一塊泡沫、要求學生鑒別。
設計意圖:從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發,通過生活中的常識,通過觀察和學生親自的體驗,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物理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初步體驗成功的喜悅。
再拿出兩塊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斷定它們是同種物質?
教師可以指出:單憑氣味和顏色這些明顯的特性來鑒別物質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研究物質的一種隱蔽的特性。
設計意圖:使學生長生困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師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什么一樣?
那么怎樣知道哪個是肥皂、哪個是泡沫呢?它們的質量、體積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
2、探究實驗
①提出問題
將同種物質構成的物體(如橡皮泥)分割成兩半,其中體積被分割成了兩半,物質的質量也被分割成了兩半,通過以上的體驗和實驗感知到什么?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設置疑問,進一步激發探究欲望。
②猜想與假設
嘗試根據經驗和以有知識對問題提出猜想:想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也是原來的兩倍。
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分析實驗,要測質量和體積應選什么器材?討論得出:天平、刻度尺、物體。
設計實驗表格:
質量(g)
體積(cm3)
1cm3物質的質量m/v
鋁塊1
鋁塊2
鋁塊3
木塊1
木塊2
木塊3
進行實驗:(1)用提供天平鋁塊1的質量,用刻度值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并計算出體積,并求出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重復對鋁塊2、鋁塊3重復實驗,將數據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塊1的質量,用刻度值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并計算出體積,并求出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重復對木塊2、木塊3重復實驗,將數據填入表格。
④匯報實驗數據,小組討論交流,歸納推理得出結論:
由以上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什么?點名學生發言,說出自己的結論。師總結:同種物質的質量隨體積的增大而增大,切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哪方面看數據,怎樣得出結論,對同種物質的測量數據討論時,提醒學生既要豎著比較也要橫著比較。讓學生知道每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種物質都遵守共同的規律,滲透"異中求同"的比較方法。然后比較不同物質在遵守共同規律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之處,滲透"同中求異"比較方法。
⑤引入密度的概念
由實驗結論可見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能反映物質的種類的這樣的特性,在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為ρ。進而引出公式:展示密度計算公式:公式:ρ=m/v,單位符號以及關系。
⑥應用:觀察課本,了解密度的意義;固體、液體、氣體密度的關系。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人教版第 4 篇一、教學目標
1.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2.通過對量筒的實際操作,掌握利用量筒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領悟物理中的轉化思想。
3.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量筒的使用方法,利用量筒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難點】
如何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前教師通過提問的形式回顧上一節講解的密度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隨后展示教師在外隨機拾到的小塊,提出問題:怎樣測量小石塊的密度?根據學生回答,發現小石塊形狀不規則,無法計算它的體積,教師進而引出今天的課題——測量物質的密度(板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