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30
這是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設計人教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設計人教版第 1 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照相機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照相機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 學習 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 物理 學習 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 學習 .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照相機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照相機的使用,使學生會用照相機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照相機的原理.說明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照相機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 物理 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 物理 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 物理 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 物理 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 物理 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 物理 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 教育 、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 物理 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 物理 模型與平時應用照相機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照相機.
六、 教學過程 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設計人教版第 2 篇(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單位,會進行米/秒、千米/時間的單位換算,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二。
2.知道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什么叫機械運動?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2)坐在行駛汽車里的甲、乙兩乘客,甲說乙是靜止的,乙說甲是運動的。他們誰說的對,說出你的道理。
(3)結合上例,說出兩個物體相對靜止的條件。
2.新課教學
(1)引言:從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例如我們要想盡快到達某地,坐火車就比坐汽車節省時間。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組織學生閱讀課本第15頁第二節大“?”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圍繞如何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并進行小結。
①判斷同時起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可以比較它們在相等的時間內運動的路程,走的路程遠的騎車人運動的快。
②比較百米運動員的快慢,可以比較跑完相同的路程(百米)所用的時間,用的時間短的那個運動員跑的快。
③比較同學們百米短跑同奧運會萬米冠軍誰運動的快。要看1秒內誰跑的路程多,1秒鐘內跑的路程多的運動員運動的快。
教師指出:在物理學里,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一個物體運動得很快,物理上就說它運動的速度較大。由此引出本節學習內容和速度的概念。
板書“二、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提問: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甲車1小時前進30千米,乙車10分鐘前進10千米。怎樣表示這兩輛車運動的快慢?要求學生利用小學學過的有關速度的知識具體回答:
①利用前面比較百米短跑運動員同萬米長跑運動員誰運動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時間內甲、乙車行駛的路程。即算出它們運動的速度就可以進行比較。甲汽車1分鐘行駛0.5千米,乙汽車1分鐘行駛1千米。由此可知甲車運動的比乙車慢。(相同時間用1秒、1小時都可以)
②汽車所通過的路線長度叫路程。路程的單位是長度的單位,米或千米等,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二》。1秒、1分、1小時叫做單位時間。只要用時間去除這段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就可以求出物體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較它們的快慢了。在此基礎上,給出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板書:“(2)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提問:要求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前面例子中甲、乙兩汽車的速度,并解釋它們的物理意義。計算過程如下:
(3)速度的單位
①教師指出:由以上計算結果可知,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的單位和時間的單位組成的。常用的長度的單位是米,時間的單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單位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單位中的分數線讀作“每”。交通運輸中常用“千米/時”作速度的單位。
板書:“(4)速度的單位:米/秒,千米/時”
②單位的換算
教師板演千米/時和米/秒間的換算同時介紹進行單位換算的方法和注意問題。(詳見課本第17頁,可先講容易的千米/時換算為米/秒,后講較難的米/秒換算為千米/時)
在進行速度的單位換算時,要強調掌握長度和時間的各自單位進率,分子或分母要根據要求分別換算。運算時,數與數算,單位與單位算,單位的運算完全遵從數學相乘、相除或相約的法則。
(4)平均速度
①提問:從北京開往天津的火車的運動是勻速運動嗎?它的運動有什么特點?
答:它的運動特點是有時快,有時慢,到達中途車站時還要停下來。其特點為速度是變化的。
教師指出:從北京開往天津的火車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運動。這是常見的一種運動。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在要求不很精確,粗略研究的情況下,可以用平均速度來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
板書:“(5)平均速度
①運動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叫變速運動”
②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
把變速運動這一較復雜的問題當作簡單的勻速運動來處理,用平均速度來描述做變速運動物體的快慢。
例:火車從北京行駛兩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千米。火車雖然時快時慢,但我們設想火車在兩小時勻速行駛了140千米。火車平均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火車在這段路程中(或在這兩小時內)的平均速度。即:
所以,做變速運動物體在時間t內通過的路程是s,那這個物體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就是:
利用上式計算出來的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體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這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不能表示運動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所以我們談論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中的或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③例題:課本第17頁例題。教師進行規范化板演。并說明解物理計算題的格式、要求。
解題規范化要求:
1)認真審題、明確題意。
2)解計算題,要求寫全已知、求、解、答。單位可在已知中統一。
3)解題過程,要求寫出根據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導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項代入已知數值和單位。單位要統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計算結果。
4)進行檢驗,無誤后,寫出答題。
3.本節知識要點小結
提問:①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計算勻速直線運動的公式是什么?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什么?如何讀?怎樣寫?
②什么叫變速運動?你會計算做變速運動物體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嗎?
4.布置家庭作業:練習:1、2、3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設計人教版第 3 篇知識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定義、公式.
2.知道速度的單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換算關系.
3.變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來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2.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于實踐,并初步了解物理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規則.
情感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范解題步驟,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機械運動"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三個問題使學生領會要比較運動的快慢必須同時考慮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這兩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直尺速度的定義.在實驗設計中,由學生自行提供三個玩具通過測量時間和路程計算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實際示例來建立學生一般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的觀念,并給出了速度的單位,米/秒是國際主單位,而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并分析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還是由實踐建立的,因為實際的需求而產生的變速運動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沒有作強調,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號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后由想想議議來使學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機械運動"教法建議
速度的概念,應當從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為了能區別物體的運動快慢應當如何處理,可以分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教師總結兩種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進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學生提供的玩具來實際測量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實驗的結論得出.
速度的單位,應當聯系實際,提供大量的圖片,展示不同的物體運動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圖景,并提供一些視頻資料,展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速度單位換算,應當在長度的換算的基礎上,用同樣的等量代換的方法明確兩個單位的換算,并讓學生記住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上一節內容是勻速直線運動,本節讓學生思考實際情況,實際的運動都不是勻速的,但是我們需要作粗略的計算,所以引進了平均速度,最好讓學生自行思考出這個思路.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題來形成學生的解題規范.
教學設計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復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教學過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小學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系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后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范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速度單位的資料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教師輔導參考】
1.可以在網上查找各國的速度的單位.
2.各個速度單位的換算關系.
3.相同時期各地速度的單位.
【評價方法】
1.網上的資料可以列出學習記錄.
2.小組總結,各個小組互相補充資料,實現資料共享.
3.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看看哪個組能根據資料提出新的問題.
速度和平均速度
測量平均速度教學設計人教版第 4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過程與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全過程。
3.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均速度的測量。
難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停表的使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校即將召開秋季運動會,初二(3)班的李老師和本班四位參加4×100 m接力賽跑的同學到運動場進行賽前訓練。練了一會兒,同學們開始討論:甲、乙兩同學都認為丁同學跑步途中的速度越來越慢;丁同學則認為甲、乙的觀察都不準確,他感覺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李老師看到同學們爭論起來,笑了笑說:“同學們,證明自己或別人的看法是否正確,需要收集有說服力的證據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證明丁同學跑步速度是越來越慢,還是越來越快的呢”?
如圖1,讓小車從斜面滾下,觀察小車的運動速度是否改變?怎樣測量小車的速度?
學生思考:只要測量出丁同學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斷了。
結合具體例子提出物理問題,便于學生思考回答。
【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中關于實驗的內容,要求學生明確該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各個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總結:
實驗目的是練習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實驗依據的原理是v=,需要測量的是運動小車通過的路程和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主要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要“放好”“讀對”“記全”。
停表的作用是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使用停表前應觀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線。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動──啟動,長短指針開始轉動;第二次按動──暫停,長短指針暫時停止轉動;第三次按動──回零,長短指針迅速回到零點。
金屬片的作用:便于測量路程和時間。
...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