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1
這是高一物理重力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第 1 篇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定義及定義式。
2.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號的含義。
3.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4.培養探究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滲透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于能動的改造自然。
【學習起點】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重點是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本節課重點是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對重力勢能的應用。
2.本節課難點是如何探究重力勢能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觀察法,控制變量法,演繹推理法,講授討論,分析歸納法。
四、教學教具
鐵球和橡膠球各一個,白紙若干張,CAI教學課件,視頻展示臺。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這是一幅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圖片。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于20xx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可見,有些重力勢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過渡語: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們人類可以將之加以利用。
這是一幅水力發電站圖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勢能來發電的。這些重力勢能正在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過渡語:當然,萬事萬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勢能也可能會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幅圖片說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由以上資料可知,重力勢能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主動的改造自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學習重力勢能知識及其應用。
(二)啟導互動、主體探究
通過前面對功和能關系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即: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且對外做功越多,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就越多。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第 2 篇一 概述
《重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由“重力是怎樣產生的?”“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重力的方向沿什么方向?”三個核心問題組成。
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等,為了深求物理規律、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本節課以“模擬引力”的實驗激發學生的思考,以牛頓的研究成果作啟示,啟發認識神秘的宇宙間存在萬有引力,再通過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一步說明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研究重力對物體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地位
二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達到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
●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
(2) 過程與方法
● 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
● 嘗試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 體會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根據圖象研究實驗結論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
● 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 培養學生樂于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 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四 學習者特征分析
由于學生思維的局限性,本節課學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狀、體積、材料、密度、質量等因素有關,教學中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揚、肯定,最后根據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類型,還可以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捏成大小、體積不同的任意形狀,測重力,探究重力與體積的關系在重力方向的巧妙應用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墻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五 學法設計
在學法上 由于學生思維的局限性,本節課學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狀、體積、材料、密度、質量等因素有關,教學中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揚、肯定,最后根據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類型,還可以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捏成大小、體積不同的任意形狀,測重力,探究重力與體積的關系
在重力方向的巧妙應用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墻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六 教學過程設計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生共同演示“模擬引力”實驗,通過觀察、討論、思考、相互交流感受,揭示萬有引力的存在。
2 新課學習
(1)講述杞人憂天的故事,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再結合一些客觀實際──所有的物體在沒有受到拉力或支持力的時候最終都將落回地面上來,揭示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
學生試著拿起書桌上現有的不同物體,感受不同物體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發表觀點,由有的物體會重些,而有的物體
會輕些的事實提出猜想:重力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并用實驗驗證猜想。根據構思分組動手實驗探究,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此前簡單穿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實驗結束后,聽取學生的匯報,及時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做最后的匯總總結。學生依據實驗數據繪制圖象,整理分析概括,向同學匯報自己的成果,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并說出g值的物理意義
(3)重力的方向
根據自學感悟,自制重垂線,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重力的方向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重垂線的實驗,結合二力平衡條件,講述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物體表面向下。應用所學的知識檢驗墻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既鍛煉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解決了本節課的一個重點。
(4)重心
看板畫:滑雪運動員曲身滑雪。討論、思考、發表觀點,啟發學生彎腰是為了降低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增強穩定性。讓學生動手找找手中的直尺、物理教科書的重心應該在什么地方?可以討論,發表觀點和猜想。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驗證猜想。得出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對于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可以利用已學的二力平衡條件知識,確定重心的位置───懸掛法,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第 3 篇【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現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聯系生活實際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學會找規則物體的重心;
(3) 通過實驗探 究,理解重力與質量的正比關系,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計算有關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 1) 通過參與探究活動,讓學生學會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實驗數據;
(2) 通過分析實驗數據,讓學生學會用比值處理數據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 題的思想;
(2)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
(3) 通過物理知識與自然、生活現象的關系,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教學重點】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教學難點】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老師引導,讓學生思考,討論,老師總結,中途進行必要的實驗論證。
2. 學習方法:積極配合老師,努力思考理解內容慨念,進行交流學習,自主學習。
【教學資源】人教版課本,重力ppt課件。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新課引入重力定義,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重心,發展空間,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2
3
4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豎直向下 應用:重垂線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第 4 篇一、教材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重力 力的示意圖》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依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學生的實際從三個方面出發設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識時設計了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知識,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和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較差,為此在設計時一是改變了原來教材的編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學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設計教學過程,講重力知識時就按照三要素去講,隱含著力的三要素,重力勢能教材上是學完了整節課后才學習,我在設計時把此部分知識安排在了重力講完后,這樣做以調整讓教材中的知識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學生去學習;二是重視物理課的實驗性,物理課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實驗中獲得知識,所以在教學時依據內容需要,設計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培養學生的能力;三是重視物理教學的生活性,物理內容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在教學中列舉了大量的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培養學生把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勢能,力的描述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嘗試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科學的猜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現代教學手段:注重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實物的觀察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知識點
四、教學重點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 五、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力的示意圖
六、教學準備
1、把本班48名學生進行分組,分成12組,每組確定組長一人,便于在小組實驗時的操作。
2、準備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13個,鉤碼若干,鐵架臺13個,細線13條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個,建筑用重垂線1個,不倒翁1個,舊式落地扇1個
4、把本節課的練習題、例題寫在小黑板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