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7
這是中國機械歷史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汽車機械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有著不同于一般文化基礎課的特點。對于教材中的內容,需要教師的分析和挖掘,從各個方面對問題進行深入揭示和細致分析,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信息技術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
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釋只能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求知欲。對于枯燥乏味的機械基礎,這種情況更加嚴重。運用實際演示固然有效,但限于機器或零件的體積很多情況下不大現實,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演示能把實際的東西方便地有效地展示在學生眼前,起到了我們教師很想達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凸輪這一章,筆者展示了幾個運動凸輪機構的FLASH動畫,只要通過簡單的按照例題分析,什么是凸輪?什么是凸輪機構?從動件的運動規律由哪個核心構件來控制?從動件的運動規律?這些關鍵問題學生很直觀地理解了。讓學生在看動畫的過程中總結運動規律,再進一步點明凸輪是具有控制從件運動規律的曲線輪廓的構件,提出在已知從動件運動規律的條件下,凸輪的輪廓曲線如何求作(可以展示真正意義上的、能看到的而不是光靠想象的“反轉法”)。凸輪輪廓曲線的設計問題學生自然也明白了。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學得饒有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這樣聽講輕松、清楚多了”機電班的一位男生曾這樣說。
再如平面連桿機構,最常用的是四桿機構中的鉸鏈四桿機構,在機械基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桿機構的基礎,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介紹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值得我們重視,巧妙地制作一個鉸鏈四桿機構的動畫,講解時可生動形象地演示出取不同的構件作機架便可得到三種基本類型: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能動態地表現出三種基本類型的運動過程,并能得出最基礎的是曲柄搖桿機構,這就為如何判別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作了很好的動態補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重點。然后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加深印象,如縫紉機踏板機構(曲柄搖桿機構)、搖頭扇中的機構(雙搖桿機構)等,再輔以展示圖片、播放電視錄像等手段,形象、直觀、生動地顯示如汽車的前雨刮器(雙曲柄機構)等。這些信息技術的運用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效果很好。
在作圖方面,如作圖法求作凸輪輪廓曲線,作圖法求解鉸鏈四桿機構死點位置等等,可運用AutoCAD、caxa等制圖、建模軟件直接演示作圖過程,讓學生看清作圖的每一步驟和細節。其效果是:作圖速度快、靈活多變、可逆性、精度高,課堂效率提高了,而且學生也愿意接受,學習變得輕松了。
另外,在棘輪機構傳動中加入一些運動的聲音,使學生能聽到棘爪滑過棘輪輪齒表面的聲音,更加直觀地展示機構的特性。還可以編一些教學小游戲,以便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無形中鞏固知識。
機械基礎教學反思
我在講機械基礎這門課程中,基本采用的方法是先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根據所提的問題,逐一的去講解。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采用沒有問題的教學法,即讓學生沒有問題走進課堂,沒有問題走出課堂,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把學生培養成為馴服的工具。但不提出問題,學生就不容易進步,所以,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國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弱項。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有無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提出新問題是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環,一個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個問題,產生了解決它的欲望,形成了“問題意識”,就能更加敏銳地感受和覺察與該問題的有關信息,提高對無關信息的抗干擾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明顯的指向性和選擇性,也使得學生對持續進行的有目標的思維及探索活動形成明顯的激勵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問題提出”的意識及能力,我認為要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營造適合“問題提出”的環境。
2.減輕學生負擔,發展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空間。
3.倡導多向懷疑。
4.鼓勵大膽發問。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好的考慮怎樣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深刻、甚至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把學生培養成為馴服的工具。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明確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心情和個性特點,感受兄弟親情。
一、課堂學習
1、你認為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與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調”說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義了嗎?
2、王子猷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喜歡這個人物嗎?
3、課文描寫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寫他“慟絕良久”,他前后的表現是否矛盾?為什么?
二、課外拓展:結合材料探究魏晉風度
材料一:《傷逝十二》郗嘉賓(郗超)喪,左右白郗公:“郎 喪”既聞不悲,因語左右:“殯時可道。”公往臨殯,一慟幾絕。
材料二:《雅量謝公》東晉名相謝安的侄子在前線與八十萬秦兵作戰, 這一戰關乎國家危亡,大勝后派人急來報捷。謝安當時正與客人下棋,看完后若無其事的繼續與客人慢慢下棋,客人問起也只淡淡地說小兒輩破大敵了。——這一戰關系到國之興亡、家之存絕,謝安不可能真的無動于衷,只是越是激動的重要時刻越平靜,才是超脫的風度。
明確:《人琴俱亡》是《世說新語傷逝》第十六篇,結合其余十八篇來看,《人琴俱亡》作為其中一篇還是較為集中的體現了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種思想性格特點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個性表達的同時,還故作曠達追求一種超脫的風度,魏晉風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體現了魏晉時代士人獨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們注重真性情,追求個性的自由飛揚,同時又力求能擺脫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榮辱毀譽,尋求一種超然的風度。為此,盡管子敬很悲痛,卻還是要強自抑制。
二、課后學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1、給下列字注音
猷( ) 篤( ) 慟( ) 輿( )
2、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 ( )( ) 子敬素好琴( )
何以都不聞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
3、用現代漢語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點字的意思要力求譯準。
(1)語時了不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輿來奔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徑入坐靈床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詩》,和(甲)文都是寫 的,請你把它工整地寫在下面。
5、(甲)(乙)兩文都選自《世說新語》,(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樣的形象?
《機械基礎》是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這門學科包括工程材料、靜力學、材料力學、平面機構、機械零件、機械傳動、金屬材料、軸系和液壓傳動為知識主干的課程, 教材主要是機器的組成,金屬材料的熱處理,常用機構傳動常識,軸系零件,液壓氣壓傳動的原理等內容,作為基礎理論課概念繁雜,理論抽象,對于我們在校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一、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幾年的專業課教學我發現,我們使用的教材比較注重理論部分且內容有限,那么有些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就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造成了學生的死記硬背,而我們的學生恰恰就是不愛理論學習,又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而且對事物充滿好奇的一個群體。認識到這一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用專業理論課為專業實訓來服務這樣的理念,使整個知識體系與生活,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激發學生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常用機構的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我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講解,學生對演唱會感興趣,那我就問學生知道演唱會是怎么從現場轉播到電視中的嗎?引發出本節的內容,四桿機構,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都認真的聽老師要講的內容,了解到原來就是我們所學的鉸鏈四桿機構,知道了這四個看似簡單的桿件,誰擔負著整周回轉運動,哪一個又擔負著往復搖擺運動,四個桿件的不斷變化,而形成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曲柄搖桿機構。在好奇心下期待出謎底的揭曉。這樣學生就有光彩炫目的舞臺是靠我學習的鉸鏈四桿機構來傳遞的滿足感中找到自信。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讓學生以騎自行車為例,車身為機架,腳踏板為曲柄,小腿相當于連桿,大腿相當于搖桿。是以搖桿為主動件的曲柄搖桿機構。這樣的分析更能讓學生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來講解專業的內容,比如縫紉機的驅動靠的是我們學習的四桿機構,公交車門的啟動關閉,自卸貨翻斗車等。這些實用性很強的事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學生既想學又能學,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積極性和主動性。都說打開知識殿堂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我給學生設置問號,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使課堂成為知識傳授,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然后和他們一起解決問號。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充分的給予了學生參與的權力和機會,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
二、注重直觀性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連
對機械基礎這門枯燥,繁雜不系統的學科來說,不進行教學信息雙向交流學生必學之無味,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學習較差的學生。始終喚起比保持學生的興趣,就更需要老師下工夫,在講解軸、軸承的部分教學中,我拿出實物,讓學生親眼看到軸承的構造及安裝,軸的結構、接觸了真實的、活生生的具體事物,獲得的初步印象。在感知過程中引導學生,我在講解軸的加工時,對軸的結構要求,為什么按裝在軸上的零件,要能牢固而可靠的相對固定?實現了軸向或周向固定。軸要便于加工和減少應力集中,在講解應力集中的問題上,我拿了一塊有裂痕的玻璃,和完好的玻璃都施加同樣大小的力,讓學生來猜測結果,這正符合這個時期學生活躍,好動的特點,這樣就順理成章的把應力集中的危害講清楚。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助于加深理解,記憶比較牢固。
三、注重由淺顯易懂的故事逐步歸納結論
關于靜力學,材料力學部分學生普遍感覺比較難學。那么我根據崗位能力培養的目標,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把涉及計算設計的內容簡單介紹,讓學生了解,然后直接運用結果,應用在材料選擇上。像機械零件的力學性能中提出了強度、硬度耐、磨性、塑性、疲勞強度等性能要求,這就涉及計算,我就從金屬材料熱處理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學,其實材料的性能改變就是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階段形成,如果我只是講解加熱的溫度是多少,保溫的.時間是多少,冷卻的時間有多長,就這么一串數字的羅列,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還是那句話,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我給學生講了神刀蒲元、吳王征戰的故事。戰爭中吳王連連吃了敗仗,他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不斷的尋找原因,最終發現是兵器不如對方,就命令鐵匠半月內打造出鋒利堅硬的兵器,老鐵匠們是用性命在打造這批兵器,反復的實驗,不斷的總結,打造出鋒利強韌的兵器。給學生呈現一個古代戰爭的場面,這些的鋪墊都是為了引出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發生變化,那我就告訴學生鐵匠燒鐵,實際就是對金屬材料的加熱過程,是熱處理的第一步,鐵匠的不斷捶打就是給金屬材料的一個保溫過程,直至冷卻。這樣本來需要大量數據計算得出的結論,我們就故事使學生找出其根本原因,直接應用到生產材料的選擇上。既避免了大量的計算過程,又能準確的選擇材料。
眾所周知,職業學校目的是培養出有動手能力,能掌握基本操作體系的學生,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技術工人。在理論教學過程中了解簡單的基本技能操作,為生產實習,將來就業打好基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