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
這是借物造型,是優秀的美術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借物造型第 1 篇
活動目標:
1、幼兒學會借東西時有禮貌、并按時歸還。
2、幼兒明白向人借東西時須經過同意才可以將物品拿走。
活動準備:儒靈童教材、游戲物品
幼兒園中班社會優秀教案《借用物品有禮貌》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帶領幼兒隨著儒靈童歌曲做律動。
2、帶領幼兒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禮儀。
二、新授課程
1、"聽"故事提問導入:小朋友你是怎樣向好朋友借東西的?
2、安靜聽《儒靈童》故事,情境導入。
教師提問:小貓為什么愿意把書借給小兔子?
故事總結:小兔子有禮貌地向小貓借書,為了保護書還包上書皮,并且做到了在規定的時間內歸還,是個講信用的好孩子,小朋友你們能做到嗎?
3、"看"動畫提問導入:小朋友,在借東西前應該說什么?
4、認真看《儒靈童》動畫,啟發思考,教師提出如下問題(1)豆豆拿走寶寶的東西有沒有得到寶寶的允許?
(2)得到儒靈童的幫助后,豆豆又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向別人借東西時應該怎樣做?
5、幼兒有疑問可再次觀看動畫,老師根據本班級幼兒共性特征及個體差異,對動畫進行暫停或播放,結合劇情節點,在幼兒已有經驗上進行選擇性互動提問教學。
教師總結:動畫片里的豆豆想騎自行車,沒有經過寶寶同意就把小車騎走了,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后來,經過儒靈童的幫忙,豆豆向寶寶承認了錯誤。小朋友,借用別人東西的時候,要先得到別人的同意,用完后要盡快歸還,這樣別人才愿意把東西借給你。
三、圖譜演示,判斷對錯教師出示兩張圖片讓幼兒判斷對錯。
教師看圖總結:當你向他人借物品時一定要禮貌的向對方說"你好,請問你可不可以把XX借給我?"征得對方的同意后,你才可以將物品拿走并且說謝謝。好好保管物品并及時歸還,這樣小伙伴才愿意把物品借給你。
四、游戲互動,鞏固主題名稱:禮貌小天使目標:幼兒在借物品時學會用禮貌用語游戲規則:將幼兒分為兩組,其中教師根據本班人數準備好書本數量,一組幼兒有兩本書,而另一組幼兒沒有書,現在老師說:"請小朋友們安靜看書"這時沒有書的小朋友可以跟有兩本書的小朋友借書看,借書時要說禮貌用語,并且說好什么時候歸還。
五、活動延伸,主題內化
(1)帶領幼兒誦讀《弟子規》經典。
(2)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小朋友們如何借還物品。
(3)和家長聯系,習慣養成延續至家庭中落實。
借物造型第 2 篇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花鳥畫"借物寓意"的理念,學會用中國畫寫意的方法表現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體驗寫意畫的筆墨情趣的同時抒發自己的情感。
2.通過對作品的賞析和評述、觀察和比較,教師進行示范,學生實踐練習,能夠運用中國寫意畫的表現手法完成一幅花卉蔬果作品。
3.感受中國畫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體會中國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中國畫寫意的方法表現生活中花卉蔬果從而抒發自身情感。
難點:理解中國花鳥畫"借物寓意"的理念。
三、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示范教學法、比較法等。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設備、課件、中國畫繪畫工具、范畫、代表作品圖片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教師多媒體出示齊白石的《祖國萬歲》,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畫面中的植物你們認識嗎?
——畫家為何在一株生機勃勃的萬年青旁題款"祖國萬歲",這二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學生欣賞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并板書課題:畫家正式借用萬年青的美好寓意來祝愿祖國繁榮昌盛,通過"借物寓意"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二)賞析評述
1.教師簡單介紹中國畫"借物寓意"的涵義并繼續提問:
——自古就被中國畫家稱為"四君子"的植物分別是什么?它們有著怎樣的深刻寓意?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分別是梅蘭竹菊,代表了不畏嚴寒、高潔不屈的堅貞品質。
教師出示吳讓之的《蔬果圖》引導學生根據克前搜集的資料進行簡單欣賞,同時提出問題:
——畫家在畫中畫了什么?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補充:柿子代表"事事",白菜代表"清白",并提示學生除了四君子之外,生活中平常的花卉蔬果也是中國畫常用的題材,畫家也賦予了他們深深的寓意,并直接運用這些題材來"借物寓意"。
2.教師課件分別展示鄭思肖的《蘭花圖》和王冕的《墨梅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
——兩幅作品的相同之處在哪里?畫家的意圖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補充:均為四君子題材且均有題詩,均屬于比較委婉的"借物寓意"的表現手法,從而來表現自身的高尚情操。
(三)對比觀察
1.教師繼續展示王冕的《墨梅圖》,同時出示一張梅花的實物照片,與學生共同分析:
——藝術作品與實物照片有哪些異同?畫家為什么這樣處理?
學生對比觀察得出結論:藝術作品經過畫家的主觀處理,使得枝干與花朵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體現。
2.教師依次展示齊白石的《家雀圖》和《茶具梅花圖》,分別向學生講解中國畫中留白以及形神兼備的藝術特色。
(四)示范練習
1.教師出示朱耷的《荷石水禽圖》、齊白石的《荷花》以及潘天壽的荷花,并以荷花為例示范大寫意荷花的基本畫法,邊示范邊講解:①大筆蘸墨畫出荷葉的前展部分;②按照荷葉的結構由外向內完成整張荷葉的造型;③補畫葉梗、花梗及花朵、花蕾;④點上花蕊、配畫少許水草與浮萍;⑤落款。
2.教師明確作業要求:運用所學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花卉蔬果,以中國寫意畫的表現方式畫一幅花卉或蔬果寫意畫,注意表達出情趣。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輔導,提示學生用筆用墨。
(五)展評結束
鼓勵學生自主展示作品,并談一談在創作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同時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作品,教師做簡單總結,回顧本課的重點內容,并請學生課后查閱清代畫家朱耷的資料,進一步理解中國花鳥畫"借物寓意"的理念。
六、板書設計
借物造型第 3 篇一、教學目標
1、 揣摩難句含義,探討文章主旨。
2、 通過本文的學習,加深對復雜社會的認識。
3、 通過本文的學習,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重點
揣摩難句含義,探討文章主旨。
三、教學難點
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導入
大家小時侯讀過寓言故事嗎?(回答:讀過)
那么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教訓。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諷喻和比況,具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所寫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體描繪,篇幅短小。)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寓言的特點:帶有諷刺和勸戒性質,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幾則《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講析
⑴關于“伊索”
伊索(約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原為奴隸,后獲得自由。善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的寓言陸續經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的形式發表,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的語言創作,影響很大。
⑵引導問題:大家都小時候也都讀過《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讀物還是兒童讀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為人處世的書,是選擇《伊索寓言》還是選擇一些現代讀物,譬如《心靈雞湯》,為什么?
(大家各抒己見)
討論得出:《伊》內容比較簡單,而現在社會比較復雜,不太適用。
⑶針對這個問題(是否適宜做兒童讀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觀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幾個人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是否相同?
結論:觀點相同(不適宜)但理由不同。
盧梭:認為將小孩變得復雜了。
作者:將小孩變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們就返過頭來看看體現作者觀點和理由的例子。教師帶領分析第一個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給學生分組討論分析。
3、 作業:
⑴思考分析其他幾則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詞、文學常識。
借物造型第 4 篇教學過程:
1、 讓學生講解、分析后八則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對此寓言的體會、自己對這則寓言的獨特體會。
2、 教師針對學生的分析,進行點撥。分析完,引導學生再回到最后一段,進一步明確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導問題:《伊索寓言》既然不適合兒童去讀,不適合當今社會,那為什么人們還要去讀呢?
明確:有三重安慰。
4、 講析前三段
第一段
兩類人
}→長輩喜歡小孩(賣老)
兩種關系
第二段
古代
}→現代思慕古代(賣老)
現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進我們對現代文明的驕傲
{ 第二,愈覺得我們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 }→三重安慰
第三,從禽獸到人,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
5、 小結: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古老的寓言,將它賦予了現代的意義,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
6、 作業:
完成本課相關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