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6
這是借物寓意教案課后反思,是優秀的美術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借物寓意教案課后反思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課題:《矛與盾》
一、成語導入,揭題設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么樣的,分別用來干什么?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解題(解決第一個問題)
觀看插圖及注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ǘ┳x通
1、教師范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4、齊讀全文。
(三)讀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合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質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這個人是怎樣夸贊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a:提示:于,對于。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ㄋ模┟骼恚ń鉀Q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看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通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抵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么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了解了情況后,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后上臺表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確寓意。)
6、現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基礎性作業: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實踐性作業: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課題:《鷸蚌相爭》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讀
?。ㄋ鼜堥_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蛇@時,來了只鷸)出示板:鷸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ê影黾泵Π褮汉仙希┭荩汉蠚ぃɡ卫蔚貖A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幽X,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ㄍ{、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ㄇ昂蟆⒆笥掖钆涠夹校湟悦娌勘砬?/p>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珊皶和L嵝眩鹤⒁庹Z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借物寓意教案課后反思第 2 篇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花鳥畫"借物寓意"的理念,學會用中國畫寫意的方法表現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體驗寫意畫的筆墨情趣的同時抒發自己的情感。
2.通過對作品的賞析和評述、觀察和比較,教師進行示范,學生實踐練習,能夠運用中國寫意畫的表現手法完成一幅花卉蔬果作品。
3.感受中國畫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體會中國寫意花鳥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中國畫寫意的方法表現生活中花卉蔬果從而抒發自身情感。
難點:理解中國花鳥畫"借物寓意"的理念。
三、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示范教學法、比較法等。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設備、課件、中國畫繪畫工具、范畫、代表作品圖片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教師多媒體出示齊白石的《祖國萬歲》,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畫面中的植物你們認識嗎?
——畫家為何在一株生機勃勃的萬年青旁題款"祖國萬歲",這二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學生欣賞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并板書課題:畫家正式借用萬年青的美好寓意來祝愿祖國繁榮昌盛,通過"借物寓意"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二)賞析評述
1.教師簡單介紹中國畫"借物寓意"的涵義并繼續提問:
——自古就被中國畫家稱為"四君子"的植物分別是什么?它們有著怎樣的深刻寓意?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分別是梅蘭竹菊,代表了不畏嚴寒、高潔不屈的堅貞品質。
教師出示吳讓之的《蔬果圖》引導學生根據克前搜集的資料進行簡單欣賞,同時提出問題:
——畫家在畫中畫了什么?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補充:柿子代表"事事",白菜代表"清白",并提示學生除了四君子之外,生活中平常的花卉蔬果也是中國畫常用的題材,畫家也賦予了他們深深的寓意,并直接運用這些題材來"借物寓意"。
2.教師課件分別展示鄭思肖的《蘭花圖》和王冕的《墨梅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
——兩幅作品的相同之處在哪里?畫家的意圖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補充:均為四君子題材且均有題詩,均屬于比較委婉的"借物寓意"的表現手法,從而來表現自身的高尚情操。
(三)對比觀察
1.教師繼續展示王冕的《墨梅圖》,同時出示一張梅花的實物照片,與學生共同分析:
——藝術作品與實物照片有哪些異同?畫家為什么這樣處理?
學生對比觀察得出結論:藝術作品經過畫家的主觀處理,使得枝干與花朵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體現。
2.教師依次展示齊白石的《家雀圖》和《茶具梅花圖》,分別向學生講解中國畫中留白以及形神兼備的藝術特色。
(四)示范練習
1.教師出示朱耷的《荷石水禽圖》、齊白石的《荷花》以及潘天壽的荷花,并以荷花為例示范大寫意荷花的基本畫法,邊示范邊講解:①大筆蘸墨畫出荷葉的前展部分;②按照荷葉的結構由外向內完成整張荷葉的造型;③補畫葉梗、花梗及花朵、花蕾;④點上花蕊、配畫少許水草與浮萍;⑤落款。
2.教師明確作業要求:運用所學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花卉蔬果,以中國寫意畫的表現方式畫一幅花卉或蔬果寫意畫,注意表達出情趣。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輔導,提示學生用筆用墨。
(五)展評結束
鼓勵學生自主展示作品,并談一談在創作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同時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作品,教師做簡單總結,回顧本課的重點內容,并請學生課后查閱清代畫家朱耷的資料,進一步理解中國花鳥畫"借物寓意"的理念。
借物寓意教案課后反思第 3 篇【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病W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场⒛苡米约旱脑拰⑦@兩則寓言講出來。
【教學時間】
?。舱n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入題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則寓言叫做《刻舟求劍》,講了個什么故事,誰能說說!
?。病⑦@位刻舟求劍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丟失的劍?這個故事諷刺了──
?。场⑾襁@樣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是諷刺一些人,說是寓言。
4、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第九課《寓言兩則》
二、題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則是講道理。
2、則的意思是?(篇)
3、這兩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或是諷刺了哪種人。先來研究第一篇,跟著我一起寫課題──亡羊補牢。
三、初讀課文
1、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故事講了什么?請大家自由講課文,了解故事。
?。?、誰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场⒙犃送瑢W講的故事,課題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從課中文找出一個詞來解釋“牢”嗎?
4、牢的愿意是指關性口的圈,而課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課意,再去讀課文,用一句話完整的句來概括課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
?。薄⑼鲅蚓褪莵G失了羊,故事中,這位養羊人,共丟了幾頭羊,都是怎么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
?、胚@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讀輕聲;記字寫字;理解字義──洞。
?、且驗開_________所以養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
?、胚@回丟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個窟窿惹的禍。你想對養羊人說些什么?
?。?、街坊也像你們一樣的熱心,當他在第一次丟羊的時候,就在勸他了,找出來讀讀。
?。?、對著街坊(解釋:鄰居)的好言相勸,養羊人卻是那么地怎樣?(說出他的不在意,無所謂)
4、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心情大不一樣,他非常地──后悔!此時,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是啊,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吧。
?。?、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丟了!
五、體會寓意
1、試想,當然勸過他的街坊正在好路過這兒,他會說些什么?
?。病G了兩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話,后果會?
3、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的錯誤,只要(),就()。
?。础⑺栽?ldquo;亡羊補牢”后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未為遲也(為時不晚)。
5、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一定也有類似的現象,聯系生活的實際,四人一小組說說看。(環境污染、防眼近視……)
六、認讀生字
?。?、本文還有幾個需要識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書寫提醒。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丟 丟
不補 趕快堵
又少 再沒丟
未為遲也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補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病⒈竟澱n,我們將一起研究另一則寓言,板書:南轅北轍
?。?、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嗎?來說說看(師適量補充)
二、了解故事
?。?、聽了故事,你想說什么?
2、這位要去楚國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嗎?
?。?、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呢?(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精讀故事
?。?、楚國在南邊,這個人卻要往北走,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勸。找出他與朋友的對話,同學一起來讀讀。
?。?、分角色讀。點評(讀出了朋友的不解、誠懇,讀出了他的固執……)
?。?、用上“雖然……但……”這個名式來解釋一下,這個人到不了楚國的原因。
?。m然他的馬跑得很快,但離楚國越來越遠)
4、朋友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讓這位固執的人方向,只能看著他越走越遠,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5、看著越走越遠的車夫,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四、課外延伸
?。薄⑦@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是發生在戰國后期的一個故事。想聽聽嗎?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病⒐湃诉€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
出示: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场⒆x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幾千年前的故事,你來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薄⒄f說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領會你所說的故事說,含著一個怎樣的道理。
?。?、聽了這么多的故事,的確讓我們受益非淺。在生活中,這些道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明智。
借物寓意教案課后反思第 4 篇學習目標:
1、讀懂字音,疏通字義,感知課文。
2、反復誦讀,體會作品的美感,明確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處處理:
熟練背誦、正確默寫課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并能將寓言擴展并活學活用。
教學、教具準備:
資源包: (檢索到的教案、課件、課利用的資料信息,推薦學習資料。有關莊子墨子的資料。準備搜集有關莊子和墨子的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東施效顰”反復誦讀,疏通詞義,明確寓意。把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指導寫清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
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莊子寫的《東施效顰》。你了解莊子嗎?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先讀讀譯文。
2、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再讀讀譯文。
反復朗讀,把文章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讀懂寓意。
1、西施和東施的對比,也是美與丑的對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寫出了西施的美和東施的丑?
2、出示課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1)讀了句子你體會到什么?結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資料來說一說
(2)西施可真美,用個詞來夸夸她吧。
3、西施捂著胸口,皺著眉仍賞心悅目,東施也來學學吧!她美嗎?從哪看出來的?
4、出示課件:
東施丑:
“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
?。?)能用個詞來形容一下東施的樣子嗎?
(3)再讀句子,試著讀出東施的丑
?。?)你想對東施說什么?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1、小組討論:
(1)同樣是皺眉捧心,為什么西施的樣子美,東施的樣子丑?
?。?)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訴東施嗎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班級交流討論結果。
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作業:
背誦《東施效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并背誦《東施效顰》。學習《楚王好細腰》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并背誦《東施效顰》。
二、學習《楚王好細腰》
自讀自悟,讀懂、讀通每句話。
1、學生自讀《楚王好細腰》。
2、全班交流
三、講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
1、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全班講。
2、集體交流:
?。?)知道楚王喜愛細腰后,大臣們的心里會想什么?
?。?)大臣們投其所好,他們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
你能否為大家演示一下“脅”、“帶”、“扶”這幾個動作,并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的描繪出這幾個動作?
大臣們在細腰過程中是否有痛苦,他們會有思想矛盾嗎?猜猜他們怎么想的。
再試著讀讀這句話,讀出大臣們的矛盾心理。
?。?)第二年,大臣們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滿朝文武的臉都是黑黃黑黃的了??吹竭@番情景楚王還樂的起來嗎?
?。?)你想對楚王和大臣們說什么?
四、升華延伸
你是不是認為文章結尾還可以寫點什么?試著寫一寫
其實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剛正不阿的人,他們不畏強權、保持自我,誰給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
這則寓言對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點撥:《楚王好細腰》通過達官顯貴們束腰以求楚王寵信的丑陋舉止,諷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恥下場。
五、檢測: 檢查背誦,交流理解體會寓意。
六、作業設置:
1、從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誦默寫古文。
3、推薦閱讀《邯鄲學步》
課后反思: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東施效顰的事情發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