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
這是我做的樂器教案人教版第10,是優秀的美術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做的樂器教案人教版第10第 1 篇
一、課程目標
知識與目標
1.認識一些樂器,并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小樂器。
2.會改變樂器聲音的大小高低。
能力與過程
1.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練習的比較選擇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鍛煉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新的科學品質。
二、教學重點
選擇材料,制作小樂器。
三、教學難點
改變樂器聲音的大小高低。
四、教學用具
一些常見的小樂器、一些制作樂器使用的材料。
五、教學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制作小樂器和學生嘗試自己設計制作。
六、教學過程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聲音是噪音,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的;有的聲音是優美動聽,我們都非常喜歡聽,大家說這種聲音叫什么呢?
(學生)音樂。
(教師)音樂是由各種樂器所發出來的。今天老師也帶來一些樂器,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
(展示)一些樂器。在展示的同時可以讓有能力的學生進行演奏。
(學生)活動。
(導入)大家都感受到了,樂器可以演奏出我們喜歡的美妙音樂,這些音樂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彩。那么,大家有沒有興趣自己來制作一件屬于自己的樂器呢?我想,自己做出來的樂器演奏出的音樂肯定別有一番情趣。
(講授新課)
活動1:做小鼓
1.先拿出一個鼓給學生看,并問:做一個小鼓需要什么材料?
2.討論:桌子上的材料能否制成一個小鼓?
3.能行,請同學試著做一做,把老師準備的鼓面材料都試一試,比較不同材料鼓面產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適的材料。
4.討論: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通過討論讓學生說一說,用身邊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樂器、為下次活動做準備。
5.教師講解:制作樂器一般分為三步進行:
根據樂器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材料,如鼓的形狀大小各異,但它們都由鼓體和鼓面兩部分構成,鼓面都是圓形的并且有彈性。從這一特征出發來準備制作小鼓的材料。
根據樂器的構造進行制作,重點組裝好發聲部位的材料。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繃緊。
敲擊小鼓,比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演示、改進提高質量。
活動2: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活動目標:
1.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制定設計制作小樂器的計劃。
2.能按計劃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3.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關系。
4.能說出本組和其他組制作的小樂器的優缺點,并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小樂器。
實施過程:
1.以小組為單位,活動時間為一課時。
2.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設計制作小樂器的計劃,提示設計有困難的學生參考教材中的內容。
3.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計劃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幾件小樂器。
4.試一試,讓小樂器發出大小、高低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有關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內容,幫助學生認識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5.通過演奏會的形式,一方面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讓樂器發出不同聲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組或其他組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評價:
從以下幾方面對自己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1.用來制作樂器的材料:
2.樂器的外觀和性能:
3.如果重新樂器會有什么變化:
4.如果可得到一件真樂器,它與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5.對自己制作的樂器的自我評價:
三、拓展
1.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教材P16上的關于聲音的擴展知識。
2.依據擴展知識,學生嘗試改變自己制作的樂器的聲音的高低大小。
我做的樂器教案人教版第10第 2 篇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認識并學習使用蛙鳴筒。
2.能根據圖譜拍出相應的節奏性,并創編身體動作。
3.根據身體動作圖譜來遷移配器,學習看指揮演奏樂器。
4.在對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及時接唱。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樂器:木魚,鈴鼓,鳴蛙筒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磁帶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請幼兒邊聽音樂邊觀察,講述歌曲的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群小客人,你們看看是誰?他們在干什么?”
教師用稍慢的速度彈奏樂曲,請幼兒學一學小烏龜的動作,感受歌曲的意境。
2.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為樂曲伴奏。
教師提問:“你聽了這首樂曲自己有什么感覺啊?“
幼兒跟隨教師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樂曲節奏兩遍。
3.引導幼兒感受圖譜,將圖譜轉化為身體動過。
教師:“我們來看著圖譜做一做身體動作。“
4.引導幼兒進行配器練習。
教師引導幼兒將圖譜與樂器匹配,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坐在相應的位置上。教師介紹蛙鳴筒。
5. 看教師指揮,按順序集體演奏。
教師放慢速度演奏樂曲的旋律,幼兒學習迅速的對教師的身體暗示做出節的反應。
6.幼兒自由選擇,交換樂器演奏。
活動反思:
今天孩子們學得很開心,我讓每個幼兒都當上的小音樂家,都掌握的很好。
我做的樂器教案人教版第10第 3 篇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受樂曲“小看戲”的歡樂、詼諧的情緒,并通過整體模仿動作,學習分聲部打擊樂器。
2、啟發幼兒傾聽“小鑼”的音色,教會幼兒演奏方法,并集體合奏中保持演奏速度。
活動準備:
打擊樂器。
活動過程:
一、律動、練聲。
練聲:《數青蛙》、《只要媽媽露笑臉》、《蝴蝶找花》、《幸福拍手歌》。
律動:《摘果子》、《笑一個吧》、《我來教你跳個舞》。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彈奏樂曲幫助幼兒回憶樂曲名稱。
師:小朋友你們聽過這首樂曲嗎?還記得嗎?
師:那誰知道這首樂曲的名字叫什么嗎?(引導幼兒完整的回答樂曲的名字叫《小看戲》。)
2、教師再次彈奏樂曲,引導全班幼兒跟隨樂曲完整的打節奏做拍手、拍肩、跺腳的動作。
師:那請小朋友聽好音樂,整齊地打節奏!
3、引導幼兒學習用樂器打擊樂曲。
①教師出示小鑼、鈸,介紹樂器名稱并讓幼兒傾聽小鑼、鈸的音色,教師示范如何拿鑼,右手用小縋敲擊鑼的中心等要領,幼兒集體做敲小鑼的模仿動作。
師:今天朱老師還帶來了很多的樂器,請小朋友們看看。這些樂器應該怎么用呢?
②幼兒分組討論。
師:拍手時用什么樂器來演奏?拍肩時用什么樂器來演奏?跺腳時又該如何演奏?
注:全體幼兒做拍手動作,教師在幼兒拍肩時,加入鑼聲,烘托詼諧情緒,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師小結:這首樂曲來自中國東北一首有名的民間樂曲,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很歡快的樂曲。我們還要帶很飽滿的情緒進行演奏。
4、幼兒進行合作演奏。
①教師哼曲子,幼兒輪流演奏。
②幼兒拿已準備好的打擊樂器,看教師指揮進行演奏,并注意傾聽樂器聲的歡快與風趣。
③交換樂器練習。
④請小朋友當指揮全體幼兒演奏樂曲。
重點討論:“我們怎樣才能演奏的好聽、統一,怎樣看指揮演奏?”
三、結束部分
1、歌表演《幸福拍手歌》。
2、表揚認真演奏的幼兒,使幼兒知道我們都是小演奏家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小結活動情況,下課!
我做的樂器教案人教版第10第 4 篇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游戲中發現不同的樂器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2.學習游戲玩法,聽辯不同的音色做不同的動作。
3.能在活動中感受愉快的情緒。
4.體驗合作創編游戲的樂趣。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各種小樂器
活動過程:
1.教師逐一敲奏樂器并請幼兒說出樂器的名稱。
小朋友們,今天有許多樂器朋友來做客,你們猜猜看它們是誰?
2.交代玩法:
教師敲奏一個樂器,請幼兒用動作來表示這個樂器的聲音。
3.讓幼兒學做游戲:
先幼兒聽辯聲音來做動作。
再讓幼兒背對教師單靠聽覺來做動作。
最后請個別幼兒上來做游戲,感受游戲的快樂。
活動反思:
通過輕松活潑的律動形式把孩子帶到音樂的殿堂,調動孩子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情感, 在學習歌曲時教師先范唱讓孩子體會歌曲的情緒。讓孩子輕聲模唱從而感受歌曲的情感, 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歌曲并能很好的演唱。為了發揮孩子創造力讓孩子自編動作, 使活動氣氛達到高潮。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歌曲,也發揮了孩子的創造能力,真正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