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4
這是儒林外史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導讀提綱:
1、課前閱讀《儒林外史》15-18回(參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經歷;
2、讀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匡超人的蛻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否突然?
教學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從作品的語言文字描能夠讀出作者的情感態度;
2、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評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從教材提供的選段出發,輻射到小說的有關章節,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樣的儒林環境中,是怎樣從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說諷刺的藝術手法,進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會和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從作品的語言文字描能夠讀出作者的情感態度;
2、從教材提供的選段出發,輻射到小說的有關章節,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樣的儒林環境中,是怎樣從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難點:
1、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評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說諷刺的藝術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會和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以范進 、周進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學習)
二、初步了解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參看《立體課堂》及相關的材料)
三、疏通文意(對照課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詞句)
四、談出閱讀小說后的初步感受(內容、形式不拘)
五、探討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會意義:
作者對筆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態度只是批判和抨擊嗎?閱讀課文,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討論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討論一:
課文節選部分的匡超人,已經從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成為無恥之徒,他的無恥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情反映出來的?結合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無恥行為
為自己開脫辯解
你的獨特感受
對待家人的態度
執意送夫人下鄉
隱瞞婚史,再結夫妻
置辦喪事
對待儒林舊友的態度
潘三入獄,恕不探望
怕承擔賞罰明之虞
恬不知恥自夸
誤用“先儒”,釀成笑話,不以為恥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虛偽狡詐、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惡之人,他的言行舉止與眾儒林眾生相比,有過之無不及。他的語言、心理活動已使儒林眾生丑相畢現,他的行為結果卻令人生厭和不屑。然而,作者筆下的匡超人最初卻并不是這樣一個人,他善良純凈,講孝道、重情義。
2、討論二:小說是如何描寫這個心地善良、講孝道、重情義的青年的?
(讓學生回顧小說15-18回中讀到的匡超人形象,師生共同參與探討)
教師明確:(見參考資料2)
3、討論三:者塑造匡超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小說工55回,卻用了5回多來塑造匡超人這個人物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學們可以展開討論。
說明作者所處的儒林已經四一個大染缸,匡超人的變質墮落的過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結果,這充分說明了匡超人這個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地位。
六、小小辯論會:
圍繞匡超人變質的責任問題,進行小組辯論賽。(旨在培養個性化的解讀,并能夠根據文本有責任大膽地談出自己對主題的理解)
辯題:匡超人由善良變丑惡、由勤勉變迂腐的過程,責任到底在誰?
正方:責任在于儒林眾生,是他們的熏染、腐蝕導致他的變質。
反方:責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堅守自己善良,就不會變質。
辯論過程(選定主持人 , 安排好時間和環節)
教師評價、總結
七、探討本文的藝術成就
1、獨特的結構——“雖允長篇,頗同短制”
小說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的方式不同,它 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 ,既獨立又前后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說的基石。
2、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辛辣的諷刺
作者因久閱文壇,對文人的心態自然非常熟稔,一旦發為諷刺,不但窮形盡相,往往還剔骨見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觀察點是:人物、沖突。
4、細節描寫,夸張的語言,寫實手法,等等,都是諷刺小說藝術的基礎。
八、作業:寫作練習(任選其一)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題目自擬)
2、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定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題名,可以說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終生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數十年苦讀依舊美夢落空,美夢成真的,從此踏上了富貴之路,而有些人也為科舉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范進中舉》這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范進的命運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全椒(今屬安徽)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鏈接
吳敬梓出生于一個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曾祖父、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吳敬梓少年時熱衷科舉,23歲時考取秀才,屢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讀書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覬覦遺產,使他看透人性虛偽、卑劣,不到10年,家產揮霍一空,他經歷了由富貴到貧賤的不尋常變化后,看穿了世態炎涼,寫出《儒林外史》。
2.生難字詞
(1)字音
星宿(xiù)
齋公(zhāi)
醉醺(xūn)
閻王(yán)
緊攥(zuàn) 帶挈(qiè) 腆著(tiǎn)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2)詞義
【爛忠厚】過分忠厚。
【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
【見外】當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強調不出所料)。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瀏覽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全文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第3~11段):寫范進中舉后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 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明確:(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借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后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癡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從病理學分析:范進多年屢試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舉人,連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經受不了刺激,便發瘋了。這種發瘋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表現。)
2.提問: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說明了什么?
明確: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就意味著平步青云。范進未中舉前窮困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后,既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又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功名是范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著重刻畫范進癲狂的丑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明確: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 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于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范進是本文著力刻畫的中心人物,試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
明確: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沒有一個借米周濟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他中了秀才,社會地位才有所改變,可是胡屠戶對他的態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罵他,訓斥他,他總是習慣地“唯唯連聲”,逆來順受,甘受屈辱。范進中了舉,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幾十年來的貧困、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驚喜得發了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瘋癲被胡屠戶一罵一打治好后,他回憶瘋癲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課文刻畫了范進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典型形象。
6.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分析人物
1.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出這些變化?表現胡屠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后恭謙。 中舉前后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
小說運用對比手法,通過寫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形象躍然紙上。
2.張鄉紳是作者刻畫的一個次要人物,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為什么來拜會,又送銀又送房?
明確: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類型的熱衷于勢利的人。 他結交新貴,為的是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勢。
3.范進未中舉前,家里斷糧有沒有鄉鄰來接濟?中舉后鄉鄰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范進瘋了都是眾鄰居來幫忙,這表現了什么?
明確:眾鄉鄰對權勢者或敬畏或諂媚,對不幸者冷酷無情。表現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4.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著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明確: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變化,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被奉承、被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5.提問:諷刺是本文突出的藝術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隱含著什么?
明確:在笑的背后隱含著作者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的態度,作者痛感科舉制度已把讀書人腐蝕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作者借小說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課文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著重刻畫范進癲狂的丑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批判的鋒芒不僅對著科舉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2.拓展延伸
對比的方法對于表現本文的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 范進先賤后貴,胡屠戶前倨后恭,這種對比,深刻而鮮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3.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找出文中側面描寫的地方,并說說它的作用。
明確: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范進中舉
吳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賀喜”
開端——借盤纏,范進遭罵
發展——斷炊煙,范進賣雞
高潮——中舉人,喜極而瘋,丈人打人,丈人趨炎
結局——送禮物,張鄉紳附勢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只有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教師非謂滔滔不絕地說,學生默默聆聽,而在于引導啟迪。”老師要改變角色,讓學生在平等、自主中渾然不絕地感受知識的甘甜,悄然實現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升華,從而在感興趣的方法中自主學習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所以,注重調動學生自由自主的參與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任務:
1、課前,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閱讀文本,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2、課上,與學生一起探討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義,探討《儒林外史》的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小說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變質墮落的全過程。
4、課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及其作品的藝術成就。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思路與步驟:
學習準備:
利用網絡或相關書籍完成下面的預習任務:
1、閱讀課文節選的內容,以及小說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對照課后問題進行思考,讀出自己的感悟,記下發現并思考的問題。
3、初步了解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師把相應的資料運用幻燈片顯示出來,以提高課堂信息量。
步驟一:說說“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為一種學術流派,儒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東漢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中是這樣說的: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己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后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寖衰。此辟儒之患。(幻燈片顯示文字)
作者筆下的儒林是個怎樣的社會呢?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之流嗎?讀一讀《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燈片出現問題)
吳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鎖定在儒士階層,通過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構筑蕓蕓眾生的儒林,來表達自己對科舉制度、功名富貴等社會現實的深刻見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作者取材視角之獨特,對社會批判的力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步驟二:說說你所知道的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請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師作必要的補充。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中年后自稱秦淮寓客,五十四歲客死揚州,只因喜歡杜牧詩句“人生只合揚州老”一語成讖。出生于世代書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時家境破落讓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科場失利又使他對科舉的腐敗、士大夫階層的墮落有了清醒的認識,最終使他徹底告別科舉仕途,不再與統治階層為伍。三十三歲時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歷時十余年時間,創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幻燈片顯示文字)(圖為吳敬梓紀念館,作者攝于安徽全椒)
關于《儒林外史》的主題,請學生認真閱讀并理解單元及課文導語。
步驟三:探討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會意義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群丑圖,又被視為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這眾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風雅者與追求功名富貴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們的酸腐,又顯示出追求功名富貴者的辛辣。唯匡超人一個便已窮極文士情態,薈萃儒林的痛與丑。
作者對他筆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態度只是批判與抨擊嗎?閱讀課文,從三個方面討論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虛偽狡詐、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惡之人,他的言行舉止與儒林眾生相比,有過之無不及。他的語言、心理活動已使儒林眾生丑相畢現,他的行為結果卻如此令人生厭與不屑。然而,作者筆下的匡超人最初卻并不是這樣一個丑惡的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純凈,卻又講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討論二:小說是如何描寫心地善良,卻又講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
讓學生回顧敘述自己從小說第15-18回里讀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頭一年跟著一個賣柴的客人來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記賬,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錢,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馬二先生,受到夸獎:“又勤學,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兩銀子的資助。馬二先生讓他回鄉讀書,“圖個日后宦途相見”;并且告訴他,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從馬二先生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夠求取功名富貴,“顯親揚名”“才是大孝”。這是馬二先生給他上的第一課。
第16回:回到家鄉樂清縣,匡超人見人作躬打揖,甚是知書達禮。整日殺豬磨豆腐,幫助久病在床的老父親出恭,念書至四更鼓。作品中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突出匡超人是個頂極孝子和酷愛讀書之人。因他的知書達禮和勤奮苦讀,受到知縣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縣提拔中了相公,卻因知縣遇事,將會禍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舊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蘭江,景蘭江不喜歡馬二先生的時文(功名),在一次眾人飲酒之時,景蘭江問道:“眾位先生所講中進士,是為名?是為利?”眾人道:“是為名。”景又說道:“可知道趙爺雖不曾中進士,外面詩選上刻著他的詩幾十處,行遍天下,哪個不曉得有個趙雪齋先生?只怕比進士還享名多著呢。”匡超人聽得,才知道天下還有這一種道理。--除了馬二先生說的功名富貴之外,還有士林秀才們的附庸風雅之趣。
經過這一番見識之后,匡超人的思想與精神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小說在第18、19回里寫到他與潘三的相遇,則使他徹底陷入了腐化墮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這一班人(西湖詩會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蘭江因為做詩把頭巾店的本錢做得精光,并且告誡匡二相公,“在客邊要做些有想頭的事,這樣人同他混纏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賭場的抽頭,接著為潘老爺弄回批、假文書,經過潘三的出謀劃策,成為考場槍手,干起了替人考的勾當。在潘三看來,“像這都是有些想頭的事,也不枉費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纏甚么!”匡超人果然聽了潘三的話,和那邊的名士來往稀少。后來,在潘三的一手策劃之下,娶巡撫衙差鄭老爹的三女兒為妻。從此,匡超人便徹底墮落為一個無恥可笑可鄙之徒。
討論三:作者塑造匡超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說總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來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說明作者所處時代的儒林已經是一個大染缸,匡超人的變質墮落的過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結果。這充分說明了匡超人這個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地位。
書面作業: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練、準確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步驟四:研讀《儒林外史》,探討作品的藝術成就
問題一:作品的獨特結構--“雖云長篇,頗同短制”
這部作品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又前后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它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說的基石,對后來的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問題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諷刺藝術
作者因久閱文壇,對文人心態自然非常熟稔,一旦發為諷刺,不但窮形盡相,往往還剔骨見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他觀察點的特色是:一個人物,一種沖突。周進、范進都是在八股制藝取士的舞臺上扮演著悲喜劇的角色,馬二先生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悲劇的人物,匡超人人性的異化則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結果。實際上吳敬梓是對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進行了一次哲學巡禮。
細節描寫,夸張的語言,寫實手法,等等,這些是形成小說諷刺藝術的基礎。
步驟五:中外文學視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幾種經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種,以至魯迅要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嘗在羅貫中下,然而留學生漫天塞地以來,這部書就好象不永久,也不偉大了。偉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說為《儒林外史》,窮極文士情態,爭傳寫之。(程晉芳《吳敬梓傳》)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始有足稱諷刺之書。(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異玄虛荒渺之談也;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清閑齋老人)
《儒林外史》是一部極為出色的著作,足堪躋身世界文學杰作之林,它可與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或英國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之規范。(英國《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之比較研究》)
吳敬梓是十八世紀現實主義的諷刺文學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會群丑為題材的中世紀騎士故事。故事情節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貫串。這點與蒲松林不同,而使他對作品的敘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寫都遠遠超過了前人。采用方言是他獨特的寫作方法,從而使小說得到了很好的展現。(英國大百科全書)
思考并寫作:在你的視野中,《儒林外史》或匡超人是怎樣的呢?
指導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理清該作品紛繁的人物及故事情節,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點及情節,賞析其諷刺藝術,領悟作品主旨。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中指引,學習一般名著閱讀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和禮教的虛偽的批判以及作者寄寓的歌頌少數人物堅持自我、守護人性的理想。
指導重點:
以有效的策略理清作品結構,明白作品主旨及特色,保障學生閱讀的信度、效度、深度。
指導難點:
學習一般名著閱讀的方法。
指導課時:
一課時
指導流程:
一、激趣導入
PPT展示課前老師搜索的大量關于吳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圖片,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走近作者及作品。
二、閱讀方法指導
1.以圖示法標注人物出場。
小說人物紛繁,且沒有一個人物貫穿始終,閱讀時難以記憶。但作品中所有人物往往是一個人帶出另一個人。你可以嘗試用圖示法從小說初始理清人物出場順序及方式嗎?
2.以故事會法講述儒林故事。
《儒林外史》人物紛雜,故事眾多,建議閱讀時將全書人物按重要程度分為三個梯隊。然后聚焦第一梯隊人物:
(1)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人物,熟讀該人物相關章節。
(2)組織自己的語言,講述最喜歡的人物的故事。注意講述既要抓住梗概,又要有動人的細節。
(3)評選最佳故事講述人。
3.以批注法品味儒林百態。
(1)師:理清了人物出場,熟悉了重要情節,這只是我們整體感知名著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的閱讀還得往縱深去發展。《儒林外史》以一支烘云托月的筆,描寫人情世態,筆筆生動,字字活現,其中許多含義豐富的細節值得精讀品味。現在請大家拿起你的筆,精讀作品中那些含義豐富的細節,把握作者對人物的態度,邊讀邊做批注。
(2)你能說說你關注的細節中的一個并讀一讀你的批注嗎?學生發言。
(3)教師點評。
4.以探究法悟儒林之旨。
(1)師: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無窮的魅力,是因為它內容博大精深,雋永耐讀。因此同學們在讀名著時往往不容易立刻理解。以探究交流法與書本對話、與師生對話、與自己的精神對話,提出疑問,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有助于挖掘名著的潛在主旨。
(2)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本組對該作品比較聚焦的問題,然后在分享會上交流探究。
(3)補充:閑齋老人序言中,有這么一段--
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
匡超人所交游的那些人,正好切合前三類人的表現。現在,你對《儒林外史》的主題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4)明確主旨。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通過《儒林外史》的讀中指導,我們習得了名著閱讀的幾種方法:圖示法、故事會法、批注法、探究法。希望同學們能在以后的名著閱讀中活學活用,收獲更多閱讀碩果!
四、課后作業
1.給該作品中你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制作一張人物書簽。
2.拓展閱讀錢鐘書的《圍城》,感受二個作品的諷刺藝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