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4
這是斷章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斷章教學設計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作者介紹
2、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法】講讀訓練法
【教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句話這樣寫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斷章》,選自卞之琳的《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是詩人的重要代表作。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粥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二、作者簡介:
卞之琳,現代詩人、翻譯家。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建國前出版了詩集《三秋草》和《魚目集》,另有與何其芳、李廣田合著的《漢園集》。解放后出版詩集《慰勞信集》、《十年詩草》和《雕蟲紀歷》。
三、關于《斷章》:
《斷章》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著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三、《斷章》全詩: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斷章教學設計第 2 篇清澈的天空,是誰設下一個空明的意境,
斷章
。
荒蠻的土地,是誰潑灑一腔蔥綠的熱情。
在清風中搖曳的夢想,在朝陽中醒來,抖落了一身的露水,抓一把陽光,調進清澀的香酩。
一仰頭,飲盡的是昨日的憂傷彷徨。一閉眼,嚼碎的是今日的繁華與迷茫。于是幻想成長為希望,成長為藍圖,成長為腳步。
飛鴻聲聲,已換不回春天,我們要做的便是充實秋天的畫框。
二
什么時候,淚水化作一場煙雨,把整條大河醞釀成一壇老酒,這里有杜康,傳承千載,醉透古今,烽火狼煙染一點,長河落日染一點,鑄件青銅染一點,峨冠博帶染一點……染出多少曠達的生命,染出多少烈烈忠魂,染出多少壯烈,多少柔情。
醉了孟德,醉了劉伶,醉了青蓮,醉了易安,也醉了赤壁江月,醉了巴山夜雨,醉了沙場悍騎,醉了湖湘瑤佩,更醉了腳下這片熱土——化隱了多少慷慨的悲歌。夢回千年,豪飲著千杯萬盞,醉出精神,醉出靈魂。
三
為什么,幾根狼毫竟能鞭笞天下。
為什么,一滴水墨竟能漫沒江河。
我來過,我走了,一支筆,把人生壓縮成短短的一行,卻又是沉沉的一章。
斷章教學設計第 3 篇一、教材分析
《斷章》是一首現代詩,具有浪漫的色彩,又具有意蘊深長的哲思。詩人卞之琳是“新月派”后期的詩人,繼承了“新月派”的“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與詩歌的形式格律化,在詩歌創作中也踐行了“三美”主張,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斷章》創作的時代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詩歌的影響,但是卞之琳的這首詩的意象則是中國古典詩詞中被頻繁使用的。這首詩是現代詩,學生對于現代詩的理解不夠充足,所以需要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朗讀為詩歌斷句體會詩歌每句的停頓,感受“新月派”的“三美”主張,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替換詩中的“橋”、“樓”、“明月”、“窗子”等意象,了解詩歌的古典意蘊。
二、學情分析
《斷章》是九年級下冊的課文。學生之前已經讀過一些現代詩,對“意象”、“斷句”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斷句和文本比較,能說出《斷章》的停頓方式及作用。
2、通過詩中意象“窗”、“樓”等的替換,分析詩中意象的古典聯想。
3、通過改寫詩歌成小故事,使同學們體會到詩歌的浪漫朦朧的風格。
四、教學重難點
1、通過斷句和文本比較,能說出《斷章》的停頓方式及作用。
2、通過詩中意象“窗”、“樓”等的替換,分析詩中意象的古典聯想。
預習作業:
卞之琳是新月派后期的詩人,請大家提前了解一下新月派詩人的詩歌主張。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詩歌《斷章》,這是詩人卞之琳最出名的一首詩。相信大家之前都有聽過。可是有一句話叫做“你最親密的人也許就是你最陌生的人”。我們對一個文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感性上的感受,并不能完全地了解它的出色之處在哪里。這節課上,請同學們集中注意力,像第一次讀到這首詩一樣重新學習這首詩。都說優秀的詩歌都是心靈的歌唱,要真正地了解詩歌就必須要用嘴說出來,用耳朵去聆聽并用腦去思考,這樣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首詩它所發出的心聲。
修改:在同學們自己讀之前,先給他們聽一下《斷章》的朗讀音頻,可以讓大家對詩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那么請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在下面朗讀這首詩,并且按照自己覺得最順暢的方式為它斷句。
(學生朗讀詩歌,并斷句)
(展示PPT)
邊建松在他的《現代詩歌的停頓、押韻和分行》中提到的“以頓代步”的詩歌停頓方法(即以語義為單位的自然節奏的停頓代替外國格律詩的“音步”)。
“要朗讀好詩歌,除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還要處理好詩句內部的停頓,把握好詩句的感情節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齊勻稱,節奏鮮明,讀時會感受到適應思想內容的需要而產生的優美韻律。這是因為作者流沙河以語義為單元作有節奏的停頓來組織詩句。好的譯詩也會注意到語種的區別,盡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譯出來。
“以頓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語義為單位的自然節奏的停頓代替外國格律詩的“音步”)。如《致恰達耶夫》原詩每一行分三個音步,譯者戈寶權處理為每行三個停頓,加強譯詩的節奏感:并不能長久地/把我們/欺誑也已經像夢、/像朝霧一樣地/消亡我們/忍受著/期望的折磨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時光現在我們/為了榮譽獻身的心/還沒有死亡通過朗讀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句內按語義節奏停頓的效果比按詞語節奏停頓要好,氣韻流轉,情感呈自然流動狀態。"
老師:看到大家都停筆了,那就請大家看一下老師是怎么斷句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老師:請一個同學按照這種斷句來讀一下。
(同學朗讀詩歌)
老師:大家讀完之后有什么感覺呢?是不是現在還說不出來,那么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卞之琳的另一首詩:《距離的組織》,從聽覺的角度來感受一下這首詩的特點。請一個同學讀一下。
《距離的組織》卞之琳
想獨上高樓讀一遍《羅馬衰亡史》,
忽有羅馬滅亡星出現在報上。
報紙落。地圖開,因想起遠人的囑咐。
寄來的風景也暮色蒼茫了。
(醒來天欲暮,無聊,一訪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兒了?我又不會向燈下驗一把土。
忽聽得一千重門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沒有人戲弄嗎?
友人帶來了雪意和五點鐘。
設計意圖:提供可以參照的文本,讓同學們從卞之琳的另一作品中體會卞之琳詩歌停頓上的妙用。
(同學朗讀《距離的組織》)
老師:老師發現你讀的時候很自然地把每句話分成了三段,每句都頓了兩頓。你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同學:我覺得這樣比較順暢。
老師:你是不是發現這首詩里的“報紙落。地圖開,因想起遠人的囑托。”和“醒來天欲暮,無聊,一訪友人吧。”“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這三句的正好有三個明顯停頓?
學生:對。
學生:一句都可以分成三段。
老師:你覺得這樣讀有什么感覺呢?
學生:有一種節奏感。
老師:有一種節奏感、音韻美對不對?卞之琳的詩讀上去非常的朗朗上口。
老師:我們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詩人非常自覺地安排詩歌的節奏,使這首詩朗朗上口。
(板書:音樂美)
老師:請大家用同樣的方法分析一下《斷章》的停頓方式,為它斷句。詩人卞之琳在談到詩的節奏時說過:“一行如全用兩個以上的三字‘頓’,節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頓’,節奏就徐緩,一行如用三、二字‘頓’相問,節奏就從容。”你覺得這首詩屬于用哪一種停頓比較好呢?
同學們:第三種。
老師:《斷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頓’相間的排列法,所以節奏從容,以從容的節奏與剎那間的感想,是此詩的一大特征。
斷章教學設計第 4 篇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歌內容。
2、品味詩歌意象,把握詩歌的哲思。
3、了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
4、運用聯想和想象進行再創造。
教學重點: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意象,把握詩歌的哲思。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句話這樣寫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斷章》選擇卞之琳的《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是詩人重要的代表作,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組詩中的四句,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存了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二,作者簡介 卞之琳( 1910-2000),江蘇海門人,詩人,翻譯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作出過一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主要作品有《魚目集》《雕蟲紀歷》《慰勞信集》。
三,背景介紹,出示第三張ppt。《斷章》寫于1935年10月,據作者自云,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于是就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即由此而來。
四,巜斷章》的朗讀。出示ppt。
人們常說“好詩可耐百回讀",這首短短的四句詩,則足以品讀一生。
要求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劃分節奏,后齊讀這首詩,放這首詩的錄音,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名家朗讀。再示范著讀。
五,講述卞之琳詩歌的寫作風格
卞之琳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于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征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六, 賞析《斷章》的內容。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細想起來,似乎簡單的字眼里藏著很深的道理,又不全懂,耐人尋味。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
第二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
除了把它作為一首哲理詩,很多人更喜歡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橋上的人在白天是樓上人心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心中的裝飾,一個在白天晚上都在關注著,想念著心上的人,另一個人雖然被別人深愛著,自己卻沒有感覺。
理解了本詩的內容,下面要求同學們當場背誦此詩。
七,賞析《斷章》的藝術特點。
(1) 美學的構圖原則
詩有四幅圖畫構成。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干,“橋上 ” “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聯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和夢互不相干,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
(2) 哲學的人生智慧
作者把這些看似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畫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體現了詩人刻意求工的美學態度與追求此詩含蓄蘊藉,但語言卻極樸素、平實。以人人能懂的語言,寫出人人能悟卻不能道盡的哲理與人生智慧。萬事萬物的區別、分割都是相對的、暫時的。當你談論別人的時候褒也好,貶也好,你自己也被別人或褒或貶。別人可能使你的生活變得美好,你同樣可以給別人以福音。此詩只是詩人剎那間的意境、感想,但內涵卻無限豐富。
八,課件展示藝術家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優秀的作品,它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西方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人哈姆雷特的說法。。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課件展示名家對《斷章》的解讀。
所以希望同學們今后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把自己參與進去,對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九,總結本詩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可以從多個層面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斷章》的魅力就在于這首詩的主旨朦朧性和不確定性。
十,拓展練習。發揮自己的想象,來進行藝術創造,出示ppt,展示創作的要求,拓展練習
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對詩進行創造,讓我們一起見證文字的魅力!
仿寫 1.仿寫 2.化述為描,擴展詩歌
展示余光中的作品《連環》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著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
俯望著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