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5
這是山水畫的意境教學案例,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山水畫的意境教學案例第 1 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本文的寫作脈絡,理清文本思路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詩詞和山水畫作品的欣賞,感受山水畫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營造是畫家追求的藝術境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從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筆墨大膽、自由地表現意境。
重點:過程與方法目標;
難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討論法、演示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閱讀眾多文人雅士的詩賦佳作時,不難發現寫山水之情、歸隱之樂的詩詞數不勝數,如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山水詩與山水畫的意境。讓我們跟著李可染一起,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齊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于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2.生難字詞
(1)字音
惆悵(chàng)真摯(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ù)浮光掠影(yǐng)
(2)詞義
【胸有成竹】強調畫家作畫前,對于所畫的對象已經有了整體把握,非常熟悉。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復誦讀,仔細揣摩詩詞意境,使自己能進入語境,仔細體會山水畫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這一概念,并解釋“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論述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與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閱讀課文,說說意境是什么。
【交流點撥】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默讀課文,說說意境和意匠是什么關系。
【交流點撥】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交流點撥】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4.請結合文章最后兩段說說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
【交流點撥】光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要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交流點撥】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地體會到詩人深厚的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的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讀者已經學過的詩歌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1.“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簡要說明。
【交流點撥】作者以齊白石老人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韌,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時,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韌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2.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交流點撥】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它們又必然得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精湛的繪畫,最終都成為可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對意境與意匠的解讀,帶我們了解并領悟了山水畫。這是李可染對于山水畫意境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并深刻感受到這份情懷,也希望大家運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2.拓展延伸
欣賞一些李可染的畫作,如《萬山紅遍》。“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畫作《萬山紅遍》描繪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
3.布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五、課后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問題設置步步深入,可以給學生充分的理解緩沖時間,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課后問題也給了學生們聯系社會實際,體味生活中的語文趣味,從而讓學生學到技巧,在生活中能運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本堂課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夠,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
山水畫的意境教學案例第 2 篇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美術第八冊第2課,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明確了本 課的課型屬于“造型表現”領域。追求意境的表現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 組成部分,是中國畫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 水畫家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 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從認識山水畫所表現的意境的美 入手,感受山水畫獨特的藝術美感。了解畫家是怎樣通過筆墨的運用、構圖的安 排、虛實的處理來實現對意境的營造的,讓學生對中國畫的精神與特點有一個整 體的了解,從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筆墨大膽、自由地表現意境。
二、學情分析
依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制定本課教學方法。 初中生兩級分化已形 成,個體差異明顯,形象思維往抽象思維轉化,但形象思維仍然占主體地位,因 而直觀的范畫欣賞以及教師的現場筆墨示范,這種直觀性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
三、教學目標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教材人文與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學 目標分成三個維度來進行闡述。
1、知識與技能目標:欣賞中國畫山水作品,感受歷代畫家是如何借山川之 景抒畫家之情的,是如何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達中國人地自然觀和審美觀 的`。初步理解對意境的營造是畫家追求的藝術意境,是山水的靈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山水畫的構圖、筆墨的分析與嘗試。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分析、理解,了解山 水畫的成就及有關畫家, 使學生熱愛中國傳統繪畫, 感受自然與藝術的豐富多彩, 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四、依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難點為:
教學重點: 通過對山水畫構圖、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是 怎樣表現意境的。
教學難點: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思想、 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點是什么。
教學關鍵:如何起筆、畫面中心的處理、水分的掌握。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ppt)課件、畫具等。
學生準備:美術教材、收集的圖片、資料和繪畫工具。
六、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實際,我以體驗、問答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本課內容,目的在 于激發興趣,敢于質疑,以達到共同探究的目的。另外以多媒體課件貫穿課 堂,通過直觀、詳盡的直觀演示,來達到教學目標。
七、教學過程 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來組織課堂教學。我的教學過程設置如下: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練習——作業展示——小結——拓展。
時間分配:導入 5 分鐘,講授新課 10 分鐘,學生練習 20 分鐘,展示活動 10 分鐘。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夢溪筆談》的唐代詩人王維與《按樂圖》的故事導 入,引出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歷來有詩書畫同源之說,三者的最 高境界是“詩情畫意”,都是寫心、寫思想、抒發感情的。接下來分析《萬山紅 遍》、 《江山如此多嬌》 《秋鶩》,進一步深入了解畫家是如何對意境的營造的。
講授新課 教師演示:山水技法講解(以山水小品現場創作為示范,主要涉 及用筆、用墨、皴法、點染、畫面中心的處理、構圖的完善、水分的掌握)。 教師巡 學生練習 教師巡導:(小組合作練習,教師提出明確作業要求):以一個 畫面中心為主如 “獨釣寒江雪” 就是以魚舟為主進行拓展, 嘗試意境的營造, 這也是古代文人創作的重要途徑之一, 接下來就是筆墨的運用、 水分的掌握。
評價交流: 展示作業 評價交流: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尊重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 挑選優秀作業讓學生自評,鼓勵后進的學生談自己創作的感受,教師點評。
課堂小結 拓展提高 本節學會了什么? 體會是什么?你喜歡今天這堂課嗎? 你會用今天學習的內容去美化生活嗎? 通過學生回顧本節內容,鞏固所學知識,為今后學習美術做鋪墊。
板書設計: 課題、構圖、畫面中心、起起承轉合 依據以人為本,用于賞識教育的教學理念,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勢利 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交流,以愉悅的心情體驗課堂,培養學生基本的 美術素養和基本技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美術。
山水畫的意境教學案例第 3 篇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文本內容。
2.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也屢次提到了“意境”一詞,同學們能結合我們所學過的詩詞解釋一下什么是意境嗎?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構成了一種融合人情的雄渾意境。 可以說,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其“意境”觀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于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標導學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話,說說什么是“意境”。 明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 明確: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后兩段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并為本文劃分結構。
明確: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畫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于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目標導學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藝術內涵
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同學們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說說,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 明確: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著它永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
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3.“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忍,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明確: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學提示】 四個探究題設置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最后一題,由于大多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與基本鑒賞理論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學過程中教師宜從各方面引導分析,切勿將答案直接予以學生而達不到教學目的。
目標導學四: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師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做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采取了大面積使用朱砂的方法來表現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后喜悅的氣氛。
【教學提示】 設置此賞析,并非使學生達到品味山水畫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畫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三、板書設計
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
獲得方法深刻認識對象,產生思想感情
寫景時寫情,源于現實超越現實
山水畫的意境教學案例第 4 篇一、生字詞:
惆悵:傷感,失意。
身臨其境:親身面臨那種境地。
暮靄:傍晚的云霞。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
渲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二、主題歸納:本文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述了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的觀點,并且論述了獲得意境的途徑是深刻認識對象,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三、課堂練習:
1、下列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B )
A、你只要能身臨其境地為我想一想,就會同情我的處境,不會對我這樣求全責備了。(指到具體的環境、場所。)
B、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師布置的作業,胸有成竹地說:“我肯定能全部答對。”
D、沒有了親友朝朝暮暮的緊密陪伴,其實也就意味著沒有了任何的束縛,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份安閑去沉思。
2、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從容淡定是一種境界和修養
從容淡定是一種境界。蘇軾政治失意,兄弟分離,正是豁達的情懷讓他將所有的抑郁惆悵融化在了清風明月之中,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解放。從容淡定,能讓我們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升華,讓我們的人生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從容淡定是一種修養。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從容淡定,表現為“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吹不動”意思是說: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稱贊還是誹謗,都能泰然處之。
怎樣才能做到從容淡定?中華民族的先賢志士為我們做出了詮釋。正因為有遠大的理想,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寧靜;正因為有豁達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寵辱不驚;正因為有深厚的愛國情懷,文天祥才能從容面對生死。
做到從容淡定,還 需要有專注的精神。面對軍閥混戰,社會變革,新舊文化激烈交鋒的現實,著名學者胡適先生說:“這個世界亂紛紛,先把自己鑄煉成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的做的。他排除干擾,從容淡定,潛心治學,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使自己成為一位文化巨匠。
(選文有改動)
(1)(3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從容淡定是一種境界和修養。
(2)(2分)請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一個括號只能填寫一種論證方法。)
①蘇軾政治失意,兄弟分離,正是豁達的情懷讓他將所有的抑郁惆悵融化在了清風明月之中,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解放。( 舉例論證)
②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道理論證 )
(3)(3分)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是什么?
這個世界很混亂,我們不要為其所擾,應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鑄造錘煉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4)(4分)作者認為怎樣才能做到從容淡定?
做到從容淡定,需要有遠大的目標,深厚的情懷,豁達的胸襟和專注的精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