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1
這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游之上原文,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游之上原文第 1 篇
教學目標:
1. 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欣賞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說理的妙處,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
育學生做人要襟懷坦蕩,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學重點:1. 2.
教學難點:理解莊子的志趣。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采用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比較法、延伸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教案# 導語設計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風起云涌;賢哲奔走,百家爭鳴,聚徒講義,著書立說,遂有蔚為大觀的諸子散文。《論語》平實質樸,諄諄善誘;《孟子》筆力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哲思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莊子,感受先生的大智與幽默。
二.作者簡介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 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思想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為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筆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其經典著作《莊子》在道學和文對后 世頗有影響。
解題:惠子在梁國當宰相。相,名詞作動詞,做宰相
三、誦讀課文——疏通文義(學生自主學習,做學案)
多媒體顯示課文正確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并思考譯錯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寫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這則故事的情節
起因:惠子為相莊子看望 經過:受人挑撥,恐、搜捕;從容往見,奇鳥之喻 結果:辛辣諷刺 出人意料 富有趣味
2、惠子對莊子來梁國有何反應?
惠子在別人的挑撥下,害怕。怕莊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進行大搜捕。
3、莊子對惠子的作法有何反應?
他沒有躲,沒有逃,沒有破口大罵、當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動來到惠子面前。面對利欲熏心、薄情寡義的惠子,給他講了一個鹓鶵的故事,極其辛辣的諷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祿,心胸狹小,讓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莊子講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處?
文中敘述的以下事物,分別把它們比作什么?
鹓鶵----莊子 志向高潔之士 鴟----惠子 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功名利祿 梧桐、練實、醴泉----高潔的志趣
既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諷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 比喻巧妙貼切,尖銳深刻、余味不盡
5、分析人物形象 (惠子 見利忘義、薄情寡義;莊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請總結歸納在寫法上值得贊賞的地方? (情節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鮮明。比喻巧妙貼切。描摹生動傳神。)
7、你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潔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見利忘義。
做人要襟懷坦蕩,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閱讀拓展
莊子對爵祿的態度 莊子釣于濮(pú )水 莊子釣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請他做官,“焉”,到那里。 ),曰:“愿以境內(國內的事務)累(勞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錦緞,絲織品,用作動詞)笥(sì古時盛飯或裝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作動詞)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寧可、寧愿)其死為留骨而貴(顯示尊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濘 )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請回吧),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游之上原文第 2 篇【學習目標】
1.在疏通字詞、誦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寓意及其作者的主要思想。
2.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了解莊子主要通過寓言故事表現其思想的寫作手法,學習設喻的說理方法。
3.初步了解我國古代道家學派及其代表人物——莊子的主要思想、文學風格,體會莊子垂釣所表達的逍遙無為、膽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課文提示】
1.莊子,名周,他與老子并稱“老莊”,是道家學派的代表。從整體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看,莊子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賤而肆其志;一方面又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以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他的處世態度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認為“無用之用”才是“大用”。但莊子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對統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主張道法自然(簡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清靜無為(過著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在仕途上無所作為)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莊子》的藝術在諸子散文中最突出,文學成就最高,有獨特風格:
①吸收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義。一切生物、無生物都會說話,且會辯論、講道理使邏輯思維的理論文形象化。
②善用譬喻。《莊子》“寓言十九”。
③多用韻,聲調鏗鏘,有和諧的節奏感。總之,汪洋恣肆,機趣橫生,有浪漫主義風格。
【正音正字】
濮pú 笥sì 曳yè 塗tú(“涂”的繁體字)
【虛詞積累】
乃
副詞;表承接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就、于是、才。
表轉折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卻。
表時間;相當現代漢語:竟(然)、反而、卻。
用于判斷句,表申明或確認,有判斷語氣,但不是判斷句;相當現代:是、卻。
表限制;相當現代漢語:只、反。
連詞;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銜接或轉折;相當現代漢語:而、然而、于是、就是。
代詞;用作領屬性定語;相當現代漢語:你、你們。
起指代作用;相當現代漢語:他的、他們的、那。
雖
連詞;表示既存狀態;相當現代漢語:雖然。
表示未存狀態;相當現代漢語:即使。
然
代詞;起指代作用;相當現代漢語:這、這樣、如此。
與“雖”連用組成固定結構“雖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轉折;相當現代漢語:(雖然)這樣、(但是)……。
連詞;表轉折關系;相當現代漢語:但是、然而。
助詞;作形容詞的詞尾;相當現代漢語:地、……的樣子。
動詞;表示肯定;相當現代漢語:對、對的、是的。
“燃”字的本字;相當現代漢語:燃燒。
則
連詞;表承接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就、那么、于是、那(就)。
表轉折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卻、可是、然而。
表假設關系;相當現代漢語:如果、假如。
與“然”結合成固定結構“然則”;相當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
副詞;用在狀語和謂語之間,以加強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就、就是。
矣yǐ
助詞;用于陳述句或描寫句;相當現代漢語:了、啦。
用于感嘆句祈使句或疑問句;相當現代漢語:啦、吧、呢、啊。
乎
助詞;表反語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嗎。
表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呢、吧。
表祈使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吧。
作形容詞詞尾;相當現代漢語:地、……的樣子。
介詞;介紹處所;相當現代漢語:在、對。
哉
助詞;用在句末表疑問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呢。
用在句末表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啊。
用于句末以加強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呀、啊。
焉
兼詞;兼有介詞“于”代詞“此”意義、作用;相當現代:在這、在這里、在哪里。
代詞;在動詞后作賓語;相當現代漢語:他。
表示疑問;相當現代漢語:怎么、那里。
助詞;表陳述語氣;相當現代漢語:了。
表疑問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呢。
表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啊。
在句末或與其它語氣詞聯用,如“焉耳、焉哉、焉矣”,加強語氣;相當:了、呢。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不必譯。
作形容詞的詞尾;相當現代漢語:地、……的樣子。
【朗讀課文】
【復述故事】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莊子》及其作者的情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翻譯: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先到那里(表示心意),說:“愿意將國內事務(托付給你)勞累你啊!”
要點:于,介詞,在。 使,派。 焉,“于之”的兼詞,到那里。 累,勞累。
原文: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翻譯:莊子拿著魚竿沒回頭看,說:“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死了三千年,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
要點:顧,回頭看。 歲,年。 以,用。
原文: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翻譯:這只龜是寧愿是死去留下骨頭顯示尊貴呢?還是情愿活著卻拖著尾巴在爛泥里呢?”
要點:其……乎?其……乎?表示選擇,是……呢,還是……呢。 曳,拖。 塗,泥。
原文: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翻譯: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卻拖著尾巴在爛泥里。”
原文: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塗中。”
翻譯:莊子說:“請回吧!我要拖著尾巴在爛泥里。”
要點:往矣,走吧。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朗讀課文】
【討論問題】(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 君王派人請莊子去做官,而莊子滿足于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不愿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
2,莊子拿神龜打比方的用意是什么?
( 莊子拿神龜打比方的用意是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愿,以及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對統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感情,同時表現了他玩世不恭,隨俗浮沉的處世態度。 )
3,這篇課文,莊子運用什么方法表達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呢?
( 莊子運用象征方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死的神龜,是權力追逐者終極命運的象征。“曳尾于塗中”的龜,則象征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龜的不同意義,表達了作者鄙視富貴利祿,追求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曠達超脫的思想主張。 )
4,寫下自己了解的出自《莊子》的故事。
5,通過學習課文,你如何評價莊子及其思想主張?
6,莊子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何幫助?寫一篇隨筆。
【拓展學習】閱讀《惠子相梁·秋水》,回答問題。
惠子相梁。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子知之乎?夫鹓,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這個小故事講了什么內容?
2,在內容和寫法上,這則故事與《莊子釣于濮水》有何共同之處?
( 內容上,這個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鹓,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
寫法上,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
3,本文與《莊子釣于濮水》都體現了莊子散文的什么特點?
( 《莊子》不是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
【課外預習】
1,讀一遍《曹劌論戰》,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游之上原文第 3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走近莊子,了解《莊子》及莊子的生平和思想。
2、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讀”為主線,按“通讀——朗誦——誦讀”層進式推進課堂流程,在教學中“以生為本”,充分體現自主性原則,讓學生自行預習,自行搜索資料、自行朗讀、自行體驗揣摩,自行質疑討論,師生平等對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的練習,理解課文內容。
2、進行文言文基礎知識學習和積累。
3、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莊子的道家思想。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一、導入新課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形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諸侯爭霸,戰事頻繁,政局動蕩。生逢亂世的先賢圣哲們,或是奔走呼吁宣揚自己的治國策略;或是著書立說表達自己的處世哲學,于是給后世傳下了蔚為大觀的先秦諸子散文。雖然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斗轉星移,但是先秦諸子散文絕對是中國文學熠熠生輝,光照千秋的的璀燦恒星。而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們已經陸續學習了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論語》、《墨子》、《孟子》,今天就讓我們再走近莊子,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機敏、詼諧幽默的大家風范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三、通讀課文,掌握基礎
1、檢查預習: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鴟 ‘嚇!’
2、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或謂惠子曰
②夫鵷** 發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四、朗讀課文,翻譯全文。
1、翻譯要求:
(1)、借助工具書及課*釋,同桌合作,共同翻譯全文。
(2)、不但要會翻譯句子,還要會解釋句中的疑難字詞。
(3)、翻譯過程中注意省略內容的恰當補充。
2、進行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
五、誦讀課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鴟、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比喻志向高潔之士;
“鴟” 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祿。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諷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淡薄功名利祿的態度。
六、拓展延伸: 走近莊子 凈化心靈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游之上原文第 4 篇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標
1.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德育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2學情分析
教學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莊子》一書的思想,把握其藝術特征,而在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一、導語設計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資料助讀
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散文對后世的影響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于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后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語言關
1.學生白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思考譯錯的原因。
多媒體顯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教師歸納總結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于是鴟得腐鼠
(6)魚出游從容
(7)是魚之樂也
學生明確:(1)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同:國都、京城。 (3)止:棲息。 (4)安:疑問代詞,怎么。 (5)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這。
四、引讀提高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
提問:(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1)鵪鴇的故事里,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教師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突破思想關。
學生討論明確:《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3.美點尋蹤,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1)學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
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鷯鵪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丑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一)
逍遙游(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閱讀上面兩個片斷,體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學生思考,明確:《逍遙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風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兩淡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聲勢,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歷歷如在眼前。
教師總結:從我們了解的《莊子》散文的四個片斷來看,《莊子》散文善于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現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后閱讀《莊子·秋水》,全面了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