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1
這是時間的腳印教案課后反思,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巖石記錄時間(歷史)的相關知識,掌握本文的說明順序。(重點)
2.理清文章思路,體會說明文生動的語言。(難點)
3.認識時間的客觀體現形式,樹立科學探索意識。(重點)
二、導入新課:
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無處不在,與每個人密切相關,但它看不到、觸不著。但每個生物種都在時間的流逝中進行著生命的更迭,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流逝發出了慨嘆-----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斗轉星移、光陰荏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還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那么還有什么可以記錄時間的更替?那么今天我們走進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跟隨作者去探尋時間的蹤跡!
學習過程:
三、反饋課文預習
1.走近作者、作品。陶世龍 文學、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
2.蹤跡( )腐蝕( )渾濁( )山麓( )粗糙( )龜裂( )帷幕( )刨刮( ) 溝壑( )楔形( ) 鐘鼎文( ) 海枯石爛( )
四、研讀課文
(一)瀏覽課文,標清序號,說一說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理清文章結構。
根據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為幾個板塊?說了哪幾方面的知識?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話題,說明巖石“是記錄時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層次地詳細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一層(第5至第21自然段)說明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第22至第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號召人們找尋時間的蹤影,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二)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我們經歷了銀裝素裹的冬乃至姹紫嫣紅的夏季,這是四季的輪回;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歷史時間的流淌,而大自然以自己最為真實的方式記錄著點點滴滴。
1.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說說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 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勾畫重要環節,并做好批注。)
*巖石被破壞—— 被搬運、被堆積—— 重新生成巖石
*巖石→小石子→ 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 →新巖石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并復述、板書。師生明確: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2.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的、生物的痕跡,那巖石保存了哪些痕跡?(22-29段)
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自然界某些轉瞬即逝的活動。
3.讀第30-31自然段,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是邏輯順序。
明確:時間順序是指以時間的先后為標準,空間順序是指以地點的變化為標準,邏輯順序是指以事情的發展脈絡,或者事情的因果為標準。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是文章的學習難點。
(三)品味語言,把握藝術說明文特點。
一篇有藝術性的說明文,除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還會注重語言的藝術性,本文語言十分具有藝術特色,請結合課文實例進行分析。(學生小組討論,師生交流)
1.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話有什么作用?文章開頭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一方面把時間擬人化,與主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生活實際,吸引讀者。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開始并未說巖石是怎么記錄時間的,而是描述巖石有生滅過程,這是為什么?
明確:點明巖石的生滅過程,也是為了說明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作者并不是以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巖石的變化,而是將巖石的變化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宏觀視野中,這是一種辯證的科學主義精神。
3.賞析文中藝術性、生動的句子:
示例: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箱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例析】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磨難。
小結: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把時間擬人化,既給人以知識,又給人一種親切感。說明文語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實的,也可以是生動形象的,這要根據說明內容和讀者對象來定。
4.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請舉例分析說明。
示例:第28段主要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等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化石能“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四)感悟探索精神,培養探索意識
昨天已成為過去,明天便是未來。同學們!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全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正如科幻影片《流浪地球》中面對開拓人類新的天地,在大自然、宇宙面前我們牢樹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去解讀大自然走過的腳步留給我們的密碼,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青少年一代要勤于學習,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在未來的未來留下自己光輝的足跡!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課內閱讀訓練:
課堂反饋——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勢’: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雨水落到河湖里,滲入到地下,都對巖石有破壞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沖擊著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用簡練的話概括選文的內容。
2.選段說明時很有層次:由自然到__________,說明自然對巖石的破環時,先說明有生命的空氣、水等,然后介紹到________對巖石的破環,最后說到________對巖石的破滅。
3.選文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
4.作者是怎樣寫得生動有趣的?請舉例說明。
課外拓展閱讀訓練
蟑螂,何止是“小強”
它是曼妙的“香娘子”,它是“灶神”。搖身一變,它又成了“偷油婆”、“黃賊”、“灶馬子”。這些都是我們起的名字。它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昆蟲。這就是蟑螂,現在更多的人喜歡叫它“小強”。
其實,“小強”不是一般地強。它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強悍的生物之一。 蟑螂不是一種,而是一類昆蟲,是蜚蠊目幾千種昆蟲的俗稱。我們熟悉的,不過是這幾千種蟑螂中的幾種,比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和德國小蠊。
追溯蟑螂的身世,可比人類久遠得多了。人們曾經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煤礦中發現一塊琥珀,里面包裹著一只蟑螂,經過測定,這塊琥珀形成于3億年前的石炭紀。蟑螂在地球表面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目睹了白堊紀的大滅紀,目睹了冰川的來了又回,目睹了第一個猿人的站立……它還會目睹更多事情,甚至可能目睹人類的滅亡。這是一種“成功”的生物,擁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蟑螂擁有強大的繁殖能力。雌嫜螂一生只會交配l~2次,然后將精子儲存起來慢慢使用。一只雌蟑螂一生可以繁育數萬個后代。它用特殊的分泌物將卵塊包裹起來,這些分泌物干燥后變成棕色的硬殼,稱為“卵鞘”。卵鞘抗高溫,耐干燥,一般的殺蟲劑也奈何不了它。于是每當人們使用各種“武器”剿滅蟑螂時,初看上去戰果頗豐,可不多時一撥小蟑螂又會迅速滋生起來,這就是卵鞘的作用。某些蟑螂,比如美洲大蠊,還有一手絕技,那就是“孤雌生殖”。在生存條件險惡,無法完成交配的時候,它們的雌蟲也會產下可以孵化的卵,當然,這些沒有爸爸的蟑螂,也都是雌性的。
數量龐大的蟑螂大軍決不挑食,它們幾乎吃我們產生的一切垃圾。蟑螂是所有昆蟲中唯一擁有“沙囊”的一類,這個神似鳥類“嗦囊”的結構可以讓它們磨碎一切堅硬的食物。它們雖然不挑食,但是也有偏好,蟑螂偏好脂肪類食物,“偷油婆”絕非浪得虛名。
“吃嘛嘛香”的蟑螂,身體自然也是“倍兒棒”。蟑螂身體富含脂肪,這使得它可以一個月不進食而安然無恙。這些小蟲并非一直這么小,3億年前的蟑螂,個頭就大得很,足有幾十厘米長。億萬年的演化使得蟑螂明白,只有變小,才能變強。小而扁平的身軀,讓它們可以從容地棲身于任何角落。蟑螂是六條腿的奔跑專家,據有的科學家測算,它們每秒可以跑過50倍身長的距離,而且平衡能力極強,可以在崎嶇不平的表面奔跑如飛。如果蟑螂擁有跟劉翔一樣的“身高”,它的110米欄成績大概是——1.2秒! !難怪很多研究仿生的科學家都把蟑螂作為最佳運動模型,漫步火星的六個輪子的火星車,就借鑒了蟑螂的許多經驗。
它們不僅身體強健,感覺也異常靈敏。蟑螂最為靈敏的感官是觸覺。它們擁有兩條各有一百多節的觸角,每節觸角上都有若干感覺毛,身后還有一對各19節的尾須,每一節上也有11條特別敏感的感覺毛。只要有些許的氣流運動,這些感覺毛就可以感知。
由于蟑螂時常出入各種隱蔽陰暗的角落,它們身上不可避免地攜帶了諸多致病菌。然而與老鼠不同,蟑螂從未造成過大規模的傳染病疫情,因為雖然它們會沾染細菌,但是這些細菌從來不會在其身體內繁殖擴增。
有人說蟑螂骯臟,這就大錯特錯了。前面說過,蟑螂的感覺,主要靠觸角、尾須和遍布全身的細小的感覺毛,保持這些感覺毛的清潔,對蟑螂來說十分重要。它們把一天中除去覓食、交配的時間,都用來清潔身體。如果你仔細觀察過蟑螂,就一定不會忽略它們仔細地用口一節一節清理長長的觸角的場面。
在中醫眼中,它是藥材;在熱帶魚飼養者眼中,它是魚食。在蟑螂愛好者眼中,它是寵物,它們低調、安靜,從不會咬人在工程專家眼中,它們是最好的運動模型。然而在大多數人眼中,只因為它們時常出現在清理垃圾的第一線,這些人就把它們同垃圾畫上了等號。
只要肯用心了解,破除成見,“遇見蟑螂”,我們當然“不怕不怕啦”,它們只不過是一種古老而低調的小蟲而已。
1.本文介紹了與蟑螂有關的哪些內容?并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3分)
2.本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找出兩種,并選擇一種舉例說明其作用。(4分)
3.“這是一種‘成功’生物,擁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一句中“成功”的含義是什么?(1分)
4.下面兩句話中劃橫線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請任選一句,結合語境簡要回答。(4分)
(1)它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強悍的生物之一。
(2)蟑螂是所有昆蟲中唯一擁有“沙囊”的一類
知識與技能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和寫法特點。
難點閱讀較長文章,把握說明的層次。
學法速讀法、跳讀法、“巧妙裁剪”法。
課時1課時
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時間比作一去不復返的流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這里人們把時間比作為飛速的“箭”和“梭”……其實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科普學家陶世龍的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關于巖石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鵝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部有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礫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齊讀):
蹤跡(zōnɡ)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并用筆勾畫出重要環節。
3.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題,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
從(“死”的石頭上)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石頭的顏色不同)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化石)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6.小結: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實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探尋它們,進而為人類造福。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
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2.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
討論明確:課文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課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
3.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
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們承啟了哪些內容?
第5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總領下文——巖石被自然界中各種因素改變)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啟下——巖石毀滅的過程)
第18自然段: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承上——總結上文巖石新生的歷史)
第22自然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總結了巖石記錄時間方式之一:毀滅與新生;啟下談巖石記載歷史痕跡)
第24自然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上——總結“礫石”能夠記載地殼的活動)
第27自然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啟下——列舉事例說明化石記錄地質時期)
5.根據承上啟下的段落,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自然段):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
6.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
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地殼的活動;②氣候的變化;③古代生物的狀況;④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7.閱讀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展歷史的?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9.品味說明語言
(1)“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說明方法是列數字。
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時間的腳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
(二)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2.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地殼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三)讀懂巖石記錄,造福人類。
目標:
《時間的腳印》優秀教案設計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
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
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①請同學們一起說,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四、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
龜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
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
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
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
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
(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
“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