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6
這是時間的腳印兩課時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巖石記錄時間(歷史)的相關知識,掌握本文的說明順序。(重點)
2.理清文章思路,體會說明文生動的語言。(難點)
3.認識時間的客觀體現形式,樹立科學探索意識。(重點)
二、導入新課:
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無處不在,與每個人密切相關,但它看不到、觸不著。但每個生物種都在時間的流逝中進行著生命的更迭,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流逝發出了慨嘆-----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斗轉星移、光陰荏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還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那么還有什么可以記錄時間的更替?那么今天我們走進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跟隨作者去探尋時間的蹤跡!
學習過程:
三、反饋課文預習
1.走近作者、作品。陶世龍 文學、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
2.蹤跡( )腐蝕( )渾濁( )山麓( )粗糙( )龜裂( )帷幕( )刨刮( ) 溝壑( )楔形( ) 鐘鼎文( ) 海枯石爛( )
四、研讀課文
(一)瀏覽課文,標清序號,說一說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理清文章結構。
根據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為幾個板塊?說了哪幾方面的知識?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話題,說明巖石“是記錄時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層次地詳細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一層(第5至第21自然段)說明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第22至第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號召人們找尋時間的蹤影,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二)深入探索,合作交流。
我們經歷了銀裝素裹的冬乃至姹紫嫣紅的夏季,這是四季的輪回;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歷史時間的流淌,而大自然以自己最為真實的方式記錄著點點滴滴。
1.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說說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 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勾畫重要環節,并做好批注。)
*巖石被破壞—— 被搬運、被堆積—— 重新生成巖石
*巖石→小石子→ 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 →新巖石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并復述、板書。師生明確: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2.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的、生物的痕跡,那巖石保存了哪些痕跡?(22-29段)
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自然界某些轉瞬即逝的活動。
3.讀第30-31自然段,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是邏輯順序。
明確:時間順序是指以時間的先后為標準,空間順序是指以地點的變化為標準,邏輯順序是指以事情的發展脈絡,或者事情的因果為標準。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是文章的學習難點。
(三)品味語言,把握藝術說明文特點。
一篇有藝術性的說明文,除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還會注重語言的藝術性,本文語言十分具有藝術特色,請結合課文實例進行分析。(學生小組討論,師生交流)
1.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話有什么作用?文章開頭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一方面把時間擬人化,與主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生活實際,吸引讀者。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開始并未說巖石是怎么記錄時間的,而是描述巖石有生滅過程,這是為什么?
明確:點明巖石的生滅過程,也是為了說明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作者并不是以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巖石的變化,而是將巖石的變化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宏觀視野中,這是一種辯證的科學主義精神。
3.賞析文中藝術性、生動的句子:
示例: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箱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例析】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磨難。
小結: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把時間擬人化,既給人以知識,又給人一種親切感。說明文語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實的,也可以是生動形象的,這要根據說明內容和讀者對象來定。
4.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請舉例分析說明。
示例:第28段主要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等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化石能“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四)感悟探索精神,培養探索意識
昨天已成為過去,明天便是未來。同學們!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全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正如科幻影片《流浪地球》中面對開拓人類新的天地,在大自然、宇宙面前我們牢樹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去解讀大自然走過的腳步留給我們的密碼,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青少年一代要勤于學習,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在未來的未來留下自己光輝的足跡!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二、識記字詞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
粗糙(cāo)
龜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
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
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
讀得好極了。
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
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
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
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
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
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
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
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
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
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
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
(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
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
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四、品味說明語言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如:
“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
(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
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
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
五、拓展遷移訓練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六、結束語
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七、作業
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
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
目標:
《時間的腳印》優秀教案設計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
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
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①請同學們一起說,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時間的腳印》(板書)
②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頤搶此俁粒?黃鸞餼鋈?鑫侍猓?
1、跳讀:貼標題。
我這里有五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5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么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巖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鑒的寫法,并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匯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四、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一、素質教育目標
時間的腳印教案教學設計
(一)知識教學點
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2.教引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象并從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廣泛閱讀科普讀物的`熱潮。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本文的說明層次。
(2)本文的語言特色。
(3)本文寫法特點。
難點:本文說明的層次。
解決辦法:寓教于樂。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通過學生的讀、說、寫多項練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啟發學生走向自然,去探尋記錄時間留痕的自然現象,并從中發現規律。
課堂教學中分學習小組研討問題,看哪組思維活躍,知識積累充足答題準確率高。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選出優勝組,給予表揚鼓勵。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時間”嗎?你能談一下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嗎?的確,時間不是可看可觸的物質,但它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連綿系統。它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那你們注意觀察過自然界昭示我們時間流逝的現象嗎?不錯,樹木的年輪、四季的輪回……可你們知道時間是怎樣在巖
石上打下烙印的嗎?
(一)明確目標
1.理解本文說明的科學常識。
2.理解本文的說明層次。
3.學習探究自然奧秘的規律性知識。
(二)整體感知
1.本文共31個自然段,連同寫在前面的四句詩,我們請32個同學(或32人次)來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詞,勾畫出不懂的科學術語或原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或語段。
2.朗讀后教師按學習小組評價朗讀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讀,默讀的過程中仍思考朗讀時思考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學借助字詞典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釋詞語。
腐蝕(shí):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