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6
這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開課教案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2、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教學設想:一教時。
1、這首詩語言比較淺顯,在講解過程中由教師先作示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問題。
2、在詩句分析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同學間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歸納的方式展開。
3、在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朗讀全詩。朗讀要求語音準確,語調合適,讀出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暫坎坷。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范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么?(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么事情?從哪里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無為:不要,不須。
(四)分析詩句:
1、經過同學們的預習和剛才老師的朗讀,詩中的哪句詩給同學們的感覺最直接? 明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明確:1、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2、四海之內都有知己,縱然
對“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們對這句詩有不同理解,“詩無達沽”。兩種理解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原因,那是什么? (離別)
3、詩歌中的頷聯直接提到了“離別”,“同是宦游人”是離別的什么?
明確:離別的原因。
聯系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么?(無非都是囑咐朋友要保重身體,詢問歸期等等)但是,詩人在這里并沒有對朋友的'離開有只言片語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離別的原因,這表明詩人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與朋友的離別的?(坦然) 詩人的這種坦然地心態影響了他筆下的景物,首聯。
4、 首聯點明了哪兩個地方?
明確:長安、四川
5、 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下首聯,看看哪位有心人能發現問題?
明確:詩人在長安送別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這里詩人卻用“望”字連接這兩個地方?為什么?
6、 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明確:(1)詩人把兩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連接,使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 (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今后生活的關心。
7、 在學習了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的基礎上,我們再回到詩歌的頸聯,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學們,現在大家對這句詩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
8、 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那就是說這里除了對友人的寬慰還要?(微笑)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
(五)小結:掌握詩歌中字詞的解釋;理解和感悟詩人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六)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學生朗讀。評價,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那么,我們如何理解與之不同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以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等等的離別詩句?我們自己又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完這首詩后應該思考的。
(七)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并認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送別的詩句?比較一下它們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開課教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6.教學課時:1課時
7.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 正課: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8.課堂練習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9.作業安排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10.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樓送辛漸 別董大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 寒雨連江夜入吳, 千里黃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 洛陽親友如相問,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11. 自我問答
詩歌教學,側重于引領學生進行詩歌的賞析,通過朗誦培養學生感悟詩歌的語感。從而在根本上啟迪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開課教案第 3 篇教學目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優秀教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并背誦。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達的氣質胸襟,接受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熏陶。
4、培養學生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了解送別詩的背景:
1、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欣賞兩首詩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之處?
字數上?(是七言絕句)
內容上?(都是送別詩)
情感上都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情感?(依依惜別之情、很凄涼、憂傷)
3、送別詩是古詩中很重要的一類,數量很多,而且寫得很好。中國古代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別詩呢?(是因為古代文人有種特殊的生存狀態,叫“宦游”。)(PPT:宦游)
4、什么是“宦游”呢?(出示PPT幻燈片1介紹)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現象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孔子就曾經帶著弟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希望得到任用。漢朝以后,讀書人要求得一份官職,一般要外出,去游歷大川名山,去拜訪當時聞名的經師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顯貴幫他們推薦,這樣就往往要拋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而那些已經當官的,也時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錯誤遭到皇帝的貶謫,就要到偏僻荒涼的地方去做官。古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不暢,一別就會是很多年,能否再見都很難說。
5、因此“宦游”現象造就了中國的古代送別詩文化,它們大都有著共同的情感特點,就是哀怨凄苦。為什么這么哀怨凄涼?(因為此去一別,就意味著將命運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來。就意味著遠離親朋好友,獨自漂泊異鄉。所以李白還寫到: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PPT
6、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不一樣的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
請同學們打開我們的校本教材《銀杏讀本》49頁。作者是初唐四杰的王勃。
PPT:王勃生平簡介。他的代表作有駢文《滕王閣序》。文中的`千古名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二、賞析詩歌,讀中感悟
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1、請同學們輕聲的讀古詩2遍,要求讀通順讀準字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闕(quē)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其他同學仔細聽,他讀得字音是否準確。
指讀。齊讀各一遍。
3、這首詩同前兩首送別詩有什么不同之處。
這首詩是五言律詩。(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二讀:讀出詩的節奏
師:詩在古時候是可以吟唱的,所謂踏歌而行,所以也會有節奏。這首詩的節奏是這樣的。(師范讀。)PPT【朗讀節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 自由練習讀。
2、 指讀,評價。指導。
2、男生讀。評價。
3、女生讀。評價。
4、齊讀。
過渡:讀好詩歌,如同我們唱歌,不僅要有音準、有節奏感,還要在讀懂詩意、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
三讀、借助注釋、譯文,理解詩意
1、 讀本下方有詞語的解釋、和詩意,自己先小聲讀一讀。
2、理解題目。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
3、譯文:
即將告別由三秦環繞護衛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異鄉做官的游子。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隔萬里、遠在天涯,也仿佛近在咫 尺。我們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請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傷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任淚水打濕衣裳。
A、這首詩與開頭的兩首詩在情感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B、詩中有離別的凄慘嗎?你還能體會出了哪些詩人的情感?四人小組可以討論一下
相機引導理解感悟。
(勸慰、安慰、鼓勵、叮囑、贊揚、充滿希望和夢想。王勃的樂觀的人生態度,理智處理情感。豪放灑脫的情懷。給予朋友信心。)
5、設想你是杜少府,你現在聽了王勃的這些話,你的心情會怎么樣?
四讀、個性化理解朗讀,讀出詩人的情感
師指3名同學朗讀詩歌,并組織點評。
三、熟讀成誦:
1、、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一起吟誦:PPT
2、:師:讓我們一起來勸慰即將遠行的杜少府 PPT
3、會背誦了嗎?誰來試一試?
小組背誦。
齊背誦。
四、結束拓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開課教案第 4 篇【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2、掌握律詩的體裁常識
過程與方法:
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方法】
講授法、批注法、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建議】
1課時
【課前預習】
一、預習篇:千呼萬喚始出來
1、知識鏈接:
文體講解: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律詩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要求嚴格。分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律。以八句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
2、作者簡介:
王勃,字子安,出身儒學世家,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6歲,授職朝散郎,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他才華橫溢,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位列四杰之首。
3、朗讀注意生字詞:
城闕( ) 宦( )游人
歧( )路
4、根據課下注釋翻譯生字詞:
城闕( )
三秦( )
五津( )
宦游( )
歧路( )
沾巾( )
【學習過程】
二、準備篇:未成曲調先有情:
1、題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提問:這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從那些字可以看出來?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送別詩)
①唐代的官制,一個縣的行政長官成為“令”,縣令以下設一名“丞”,處理文事;有一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往來,或者在公文上,尊稱縣令為“明府”,縣丞為“贊府”,縣尉為“少府”。
②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區從漢至隋均為蜀郡。唐初該郡為州,故王勃改稱為蜀州。但當王勃做這首詩的時候,成都地區已改稱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來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將益州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就稱為蜀州。
2、送別詩的情感:雄壯
①大聲朗讀詩歌,通過詩歌內容,確定詩歌基調。 本詩的情感基調:(雄壯)
②與其他送別詩相比:(悲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