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8
這是雖有嘉肴導入語,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雖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對生活的思考、感悟與對美好人生的禮贊,前面幾篇文章分別利用敘事或抒情的方式闡述了人生感悟,這篇文章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
文章選自《禮記·學記》,主要討論教與學的關系。開頭運用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欢淌趧e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探究實詞的含義,通過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與學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難點: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
朗讀領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預習學案(見后面附錄)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老師先跟大家講個故事:上帝讓人帶蝸牛去散步,并規(guī)定人與蝸牛要并肩行走,人覺得這事不難,就一口答應了。人帶著蝸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沒走幾步就犯難了,蝸牛與人的步伐總是不一致,人總是昂首闊步地走,蝸牛被遠遠甩在了后面。人覺得不耐煩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說:“蝸牛實在太慢了,我無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說:“你試著以蝸牛的速度行走,看看這樣與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樣。”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議,改變了以往的速度,與蝸牛一起慢條斯理地走著,他發(fā)現(xiàn),平時由于走得太快,沒怎么留意沿途的風景,原來路邊的小樹長高了,長出了嫩芽,小花燦爛地綻放著,還有小鳥輕快地歌唱??這事都是人緊繃神經松弛下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我在牽著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著我散步。
這個故事里到底是人帶著蝸牛,還是蝸牛帶著人呢? 其實,學習有時是相互的,你在教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這就是教和學的
【設計意圖】利用故事導入,為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雖有嘉肴》,更加詳細地探討一下教與學的關系。 (二)讀清句讀 學習文言文,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讀通句讀,雖然文章已經有了標點,不過有些句子
示例: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之間還需要再次停頓,請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jié)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ldquo;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節(jié)奏鮮明。
【設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語感,體會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不同,剛剛開始教文言文朗讀要教會學生拉長語調,將停頓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
(三)解讀文本 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解釋重點實詞虛詞
旨:甘美 善:好處 雖:即使
翻譯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嘗,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
?。?)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從嘉肴到至道,是一種類比的方式,我們剛才的仿寫就是將類比拓展開來,這么做可以將道理形象化,人們對至道難以理解,但對嘉肴這類常見事物非常熟悉,將深奧的道理賦予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當中。
【設計意圖】仿寫句子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白地了解類比的妙處,直接講解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如果學會了仿寫,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故曰:“教學相長也。”
解釋重點實詞
困:不通
翻譯句子
所以學習之后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之后才會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學習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對,堅持學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后又該怎么辦呢?對,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于“教”與“學”的關系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后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獲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3)說說自己身邊“教”和“學”的故事。
教師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老師平時教你們知識,不過有時候同學們的精妙回答也會提醒老師,讓老師拓寬思路,這就是老師在教你們的同時也學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師平常為了教好大家,上課之前要進行備課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讀懂要教的.內容,老師查閱大量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吸取營養(yǎng),所以當我教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是回到學習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務。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的難點,所以設置兩個活動來強化,第一個活動是理論上的理解,用直觀的方式畫出“教”與“學”的關系;第二個活動是將這種關系生活化,帶到自己身邊來,通過列舉事例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教”與“學”的關系。分享的事例分別從一個人和兩個人的角度來闡釋“教”與“學”,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強:勉勵 長:促進 (2)請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頭表示“教”與“學”的促進方向。
3.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結合預學案明確第一個學的讀音(xiào)、含義(教),明確“其??乎?”的意(2)翻譯句子:《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學”(xiào)與“學(xu?)”其實就是一個字?為什
——。比較這兩個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會這樣呢?請看下面兩個字明確:這是《說文解字》中“教”與“學”的寫法。前面這個是“教”,后面這個是“學”,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的寫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籌,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學字多了幾個形狀:表示房屋。其實教與學在古文中屬于異體字,即音義完全相同,是一個字的兩種寫法。也就是說,教與學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所以教是學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教與學的理解,通過構字來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古文知識。 像爪一樣,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義, 即廬,(四)指導背誦 本文主要講述“教”與“學”的關系,從什么地方開始引入的呢?(嘉肴)對于嘉肴美味,我們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請背誦第一句。
學習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樣,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須要學習。背第二句。 學習有了體會,就要與人分享,這就是教。學習有了困惑,就要學會反省,然后繼續(xù)學習;教別人遇到了困難,要學會自我勉勵,然后也要繼續(xù)學習。所以說教學相長。背誦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相長的道理,應用了《兌命》中的一句話,請背誦這句話。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為了當堂落實文言閱讀背誦問題,梳理文脈。尤其是從至道的學習如何轉到“教”與“學”的關系??梢岳斫鉃?ldquo;教”是學習之后的一種分享過程。
?。ㄎ澹┩卣寡由?/p>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訓。”根據《雖有嘉肴》的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設計意圖】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話是希望將古今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陶先生的話是對“教學相長”的一個有力佐證。
結束語:如果說學是一支紅燭,那教只是紅燭上的火苗;如果說學是一只春蠶,那教只是春蠶嘴里吐出的一根絲線。學是整個人生的常態(tài),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與別人分享。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珍惜少年時。少年是學習的大好時光,
我們要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反省。
八、作業(yè)布置
搜集關于學習的名言名句,背誦其中自己認為感悟最深的五句。
教學目標:
《雖有嘉肴》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 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 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 報搜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讀準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 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 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 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疑。
2、闡釋重點問 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 ,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 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 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 名句。
教材分析:
《雖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篇課文,是整冊書的第三篇文言文課文,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初一新生學習文言文的現(xiàn)狀,特制訂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熟讀并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2.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感情,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讓學生運用“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理解課文大意。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4.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明白教學相長道理。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采用提問問題的方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然而然轉入文學常識。
同學們,你有沒有聽過“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那你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嗎?(師答:《學記》)
一、 感知課文(分不同形式的讀,但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樣繁多的朗讀,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1.一讀課文(個人讀),讀準字音。
雖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強( )也。 ..
故曰:教學相長( )也。 .
《兌命》曰:“學( )學( )半。 ..
2.二讀課文,讀出韻味。(錄音范讀,劃出朗讀節(jié)奏)(在掌握字音和節(jié)奏的基礎上,全班大聲朗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美。)
3.三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朗讀并結合注釋和參考書籍,并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言實詞歸類。)
通假字: 兌命兌:通:“說”,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
古今異義詞:(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3)、然后能自強。(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
?。?)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
4.四讀課文,讀懂文意。 介紹“留、補、刪、換、調”翻譯方法,小組根據方法結合重點字詞翻譯原文。(兩三句重點句,抽學生回答,檢驗學生是否掌握。)
四、研讀品析 (齊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在跟我們講什么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大意后,歸納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1、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實際,把課堂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熟讀成誦課文.
2.準確翻譯課文,理解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學習重點】1、2
【教學思路】“言”→“文”,“文字”→“文本”.
【課堂實錄】
學生課前5分鐘演講
演講者:七(7)班季思雨
題目:《閑時的遐想》【俄國】克里別里
師生點評:先后由2位同學打分,總評91分.
一、預習檢省――讀讀寫寫
師:這個演講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工作著是幸福的.沒錯兒,蕭伯納的幸福是工作,是創(chuàng)作.其實,學習著也是幸福的.你看,《論語》中的顏回學習起來快樂不?
生:快樂.
師生(齊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師:同學們,學習了第十課《論語十二章》,我們知道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可以想見,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影響是多么深遠.四書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經典――
生:《禮記》.
師:正是.今天,讓我們走進《禮記》中的《學記》,探尋其獨特之美.
板書課題雖有佳肴
(ppt展示,本課學習目標)
生:讀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熟讀成誦課文.
準確翻譯課文,理解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生:齊讀課題一遍、兩遍、三遍
師:有沒有問題?
生:老師“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應該是“王嘉婧”的“嘉”(眾笑).
師:呵呵,你看書很仔細.這是讀書的好習慣.可以寫一寫嗎?
生:一筆一劃寫“嘉肴”二字.
師:寫得時候,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嘉”字,上邊“一橫“長,下一橫短;“嘉肴”兩字都是上下結構,注意結構要勻稱(師示范).誰能試著講講課題“雖有嘉肴”的字面意思?
生:雖然有好的飯菜?
師:你是說“雖”的意思是“雖然”?
生:“即使”.
師:對.“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來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師:之前同學們,都作了預習,請介紹一下作家作品.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