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2
這是望岳設計意圖,是優(yōu)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詩有三首,分詠東岳、南岳和西岳。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
二、整體感知
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
2、字詞譯釋:
⑴ 鐘:聚。
⑵ 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
⑶ 凌:登,乘。(又如:壯志凌云)
三、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兩句。
⑴ “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
⑵ 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 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2、“造化”兩句。
⑴ “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
⑵ “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3、“蕩胸”兩句。
⑴ 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
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
⑵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4、“會當”兩句。
⑴ 絕頂,極頂,指玉皇頂。
⑵ 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
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⑶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五、作業(yè)
背誦、默寫本詩。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理解詩的意境,背誦此詩。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點、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板書設計】
望岳
杜甫
遠望──綿延高聳
近觀──神奇秀麗 熱愛
細看──胸懷浩蕩、眼界開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討論:
1、這兩聯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造化,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2、這兩聯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fā)情感的?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著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課上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小結(學生自己歸納)
1教學目標
理解詩的內容,領略詩中之景,體會詩人濃郁的愛國情懷。
2學情分析
學生的古文化常識比較欠缺,對詩歌往往僅存表面和膚淺的認識,課外知識面較窄,對古代詩歌缺乏宏觀的、比較有深度的體悟。但是他們已經到了初二,理解能力已經較強,對詩人所經歷的歷史背景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3重點難點
本課題為《杜甫詩三首》,本來有三首詩,本課時只講前面兩首,即《望岳》與《春望》。這兩首詩是杜甫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望岳》取自青年時期,當時杜甫正值青春年少,對未來的展望和憧憬,滿腹報效祖國的豪情盡顯筆端;《春望》寫自安史之亂之時,詩人親眼目睹戰(zhàn)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筆底凝重憂傷,令人淚下。學習這兩首詩,不結合詩人生平和寫作背景,是無法領略詩中的情感和韻味的。
4教學過程 4.1一、導入: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jié)。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fā)飄飄,風姿萬千……
介紹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圣”。 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二、曉詩中史: 1、介紹安史之亂。 起止: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3年2月17日) 叛軍首領:安祿山、史思明 平叛將領:郭子儀、李光弼 影響: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介紹三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及背景,學生大致了解詩人寫詩時的境況及心情。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37年,公游齊趙,作《望岳》。 公元755年 ,安史之亂始。 公元756年,聞肅宗即位,自鄜州奔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困居長安,次年三月作《春望》。 公元759年,公目睹唐軍潰敗,四處抽丁,作《石壕吏》。 三、品詩中景,傳詩中情: 《望岳》: 1、初讀,正音; 2、再讀,明意; 3、三讀,品景; 問題:本詩題為《望岳》,詩人“望”的順序如何?泰山景物有何特點? 明確:依次是遠望、近望、細望,最后由望岳而想登岳,攀登人生頂峰。 泰山之神奇秀麗、高大巍峨,盡現筆端。 4、四讀,悟情。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非小也,孔子之大也。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林則徐) 本詩傳遞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年輕的杜甫心系天下,希望大展宏圖,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 《春望》: 1、初讀,正音; 2、再讀,明意; 3、三讀,品景; 問題:《春望》中,詩人“望”見了何景? 引導學生去賞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參考:同時期作品:《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明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山河依舊,亂草遍地,滿目凄涼 4、四讀,悟情。 問題:詩人觸景生情,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引導學生去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感時”與“恨別”。 四、賞詩中人 問題:向你走來的詩人杜甫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介紹: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2、杜甫最有名的幾句詩: l 25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l 43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l 48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熱愛祖國,心系蒼生的情懷。 補充朱德及郭沫若對杜甫的評價:他是當之無愧的“詩圣”。他的詩反映了唐朝由圣轉衰的歷史,故稱為“詩史”。 五、小結和作業(yè) 1、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2、選擇其中任意一首,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教學活動
望岳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望岳
1一、導入: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jié)。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fā)飄飄,風姿萬千……
介紹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圣”。 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二、曉詩中史: 1、介紹安史之亂。 起止: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3年2月17日) 叛軍首領:安祿山、史思明 平叛將領:郭子儀、李光弼 影響: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介紹三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及背景,學生大致了解詩人寫詩時的境況及心情。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37年,公游齊趙,作《望岳》。 公元755年 ,安史之亂始。 公元756年,聞肅宗即位,自鄜州奔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困居長安,次年三月作《春望》。 公元759年,公目睹唐軍潰敗,四處抽丁,作《石壕吏》。 三、品詩中景,傳詩中情: 《望岳》: 1、初讀,正音; 2、再讀,明意; 3、三讀,品景; 問題:本詩題為《望岳》,詩人“望”的順序如何?泰山景物有何特點? 明確:依次是遠望、近望、細望,最后由望岳而想登岳,攀登人生頂峰。 泰山之神奇秀麗、高大巍峨,盡現筆端。 4、四讀,悟情。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非小也,孔子之大也。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林則徐) 本詩傳遞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年輕的杜甫心系天下,希望大展宏圖,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 《春望》: 1、初讀,正音; 2、再讀,明意; 3、三讀,品景; 問題:《春望》中,詩人“望”見了何景? 引導學生去賞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參考:同時期作品:《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明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山河依舊,亂草遍地,滿目凄涼 4、四讀,悟情。 問題:詩人觸景生情,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引導學生去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感時”與“恨別”。 四、賞詩中人 問題:向你走來的詩人杜甫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介紹: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2、杜甫最有名的幾句詩: l 25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l 43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l 48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熱愛祖國,心系蒼生的情懷。 補充朱德及郭沫若對杜甫的評價:他是當之無愧的“詩圣”。他的詩反映了唐朝由圣轉衰的歷史,故稱為“詩史”。 五、小結和作業(yè) 1、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2、選擇其中任意一首,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教學活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