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6
這是竹里館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竹里館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1、完成對本詩的創造性解讀。
2、布置下一課《丑小鴨》的閱讀要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問題導入:你們是怎樣獨處的呢?
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經歷,由此話題引入對此詩的解讀:同學們,詩人王維是怎樣獨處的。
1、讀。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古典詩歌的學習第一步是讀,按照古詩節奏教師范讀一次,學生齊讀。
2、品。你感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為什么?
學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覺。有清冷、寂寞、空靈、淡泊、寧靜、優美、平白、憂郁、傷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師展開聯想,拓展詩中的內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口頭拓展,教師補充):這是夜深人靜之時,竹里館里寂靜幽深,明月皎潔,王維一個人一時睡不著覺,于是起來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感。你們品一品,王維究竟是抒發寧靜致遠的淡泊心境呢,還是抒發個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懷?
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其實也是對課文注釋提出的質疑,讓學生懂得“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讓思辨的習慣常常在學習中養成。
4、悟。學生在討論自己的看法時,常常會悟到一點什么,讓他們多講出來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圍。
5、誦。學生有了自己的闡釋后一起誦讀,或者用自己的體會和感情把這首詩昂揚頓挫地朗讀給大家聽,以加深認識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學習的新課文《丑小鴨》,思考三個問題:
1、找出課文中若干形象,結合具體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仁愛的農夫,可鄙的、可笑的、貓紳士、雞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鴨變成天鵝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鴨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三、下課。
竹里館教學目標第 2 篇<夜上受降城聞笛>作者為唐代文學家李益。其詩詞全文如下: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譯文]
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營造了一種寂寥,凄清的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凄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征人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首詩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的名篇之一。
竹里館教學目標第 3 篇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又重新確定了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詩歌一般片言只語,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與豐富的旨意,需要反復的誦讀。當然這樣的誦讀不僅僅是一遍遍對詩歌內容的重復上,最重要是從情感、節奏等多層面拿捏作者創作時的體驗,這樣,文字與讀者有了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接下來,順勢利導,引領學生進行對詩歌所呈現的畫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維,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變得清晰起來。所以,這節詩歌賞析課,我準備以讀、賞為主。“讀”是醞釀一種氛圍,“賞”是獲得感性的解讀,那么,之后的感悟與品味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師領讀、學生齊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獲得一種感性認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借助資料,讓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內容意蘊有一種豐厚的認識。
3、熱愛詩歌,熱愛中國雅致雋永的古典文化,從而愛上詩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人王維的《竹里館》,看看這里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
環節一:讀
1、范讀、生跟讀。
2、教師從韻律、詞義、情感等角度指導學生朗讀。
3、找同學讀,齊讀。
4、出示問題:通過反復朗讀,我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環節二:賞
1、引導學生把詩歌內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詩人王維、明月等內容一一找出,以藝術板書的形式呈現。
2、補充“竹”的資料(如下),并提問:通過這些關于竹的詩歌,以及詩歌中的“明月”、“琴”等內容,思索:這幅畫呈現出怎樣的'風格特點?
資料補充:
①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③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3、出示王維時代關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獻以及詩歌資料,并引導學生思考:王維的生活與其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看出王維是一個怎樣的人?
資料補充:宴會 、烹飪 、飲酒、伶人及其表演、雜耍、摔跤、幻術、馴獸表演、舞蹈、戲劇、傀儡戲、說書、打獵、蹴鞠、馬球、斗雞、圍棋、投壺……
——《中國的黃金時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胡旋女》
環節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銘》、《雅舍》等資料,讓學生繼續感悟與品味中國文人代代相續的高雅情懷。
2、繼續誦讀詩歌,以低緩而韻味的朗讀聲結束課堂。
四、課后反思
中國詩歌尤其是古代詩歌傳承了山水派的特點,往往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也是一幅畫,或者幾幅畫面的有機融合。本課,我以“讀”和“賞”為主,達到了一種詩畫相連的效果。這一課,有詩,有畫,有學生的沉浸,有老師的享受,感覺不錯!
竹里館教學目標第 4 篇夜上受降城聞笛賞析: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詞語注釋: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作品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猶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這首詩寫得有*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征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思鄉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四句二*字,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聲牽動征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余味無窮。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營造了一種寂寥,凄清的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凄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征人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愁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