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13
這是學弈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弈》一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學到的文言文。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鴣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故事告訴我們,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此類文章,所以我先帶學生反復讀課文,然后指導他們利用后面的小注解理解句子,教學過程十分順暢,而學生的興趣濃于往日。可講到本文說明什么時,卻出現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高潮。當大部分同學都認可文章所說明的道理時,我問一們同學想說什么?他說:“老師,我雖然同意本文的寓意,但我與大家的觀點有一點不同。第二個人雖然圍棋沒學好,說不定是個射箭高手。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比第一個人強,”他的話音剛落,班上就炸營了。“他在一心二用怎么可以學好?”“他不可能成為射箭高手。在他學射箭時,心里不一定在想什么呢。”不同意這個觀點的學生紛紛站起來發表意見。
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已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當然每個學生的探究,都會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情和發現。
這也正是他們認真思維的最好印證。這種東西,有時會比課文中得到的東西更重要。學生這種探究性和有創意的閱讀,不正是我們每位教師所追求的嗎?
這是本冊教材中第三次出現文言文。前兩次分別為:《楊震暮夜卻金》、《寓言二則》(《東施效顰》《楚王好細腰》)。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異較大,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學習方法已有初步接觸和了解。作為第三次學習文言文,應重在放手讓學生運用已有的方法,“借助釋文,讀懂文言文”。在此基礎上,理解文中所含的道理,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理解古文中的6個“之”,尤其是后4個。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琢磨出“讀好文言文”的方法:反復誦讀、放慢速度、注意停頓、古今聯系等。
全文注釋詳盡,初步理解文意不是難點,但文中出現6個“之”字,其中前2個為助詞,后4個為代詞,所代的內容不相同。這是本文理解的難點,也是閱讀理解文言文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在反復誦讀中,明白其意。我們知道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因此在教學中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研讀課文、探究疑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賞能力。以讀為主,讀中感悟,使學生讀懂,讀出滋味來,以讀為本,重在感悟積累教學。閱讀是學生個性行為的表現,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聯系自身來學習本文。
<學弈>一課講的是兩個學生在學習下棋,但由于兩人學習過程中的專心程度不一,結果學習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在這篇文言文教學中,借助注釋等多種方式對內容的理解不是很難。但如何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悟出道理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如果純粹為了揭示中心而要求學生從文中明白道理顯得有些僵硬。為了落實這一重點,我引導學生抓住“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一句進行拓展。文中所說“非然也,那么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用文言文把原因進行闡述。結果2-3分鐘后,學生的回答就出來了。
生1---曰:非然,乃不專心也!(把文章語言進行適當調整)
生2---曰:非然也,乃是其專心弗若之。(結合運用了文章中的語言)
生3---曰:非然也,乃是其一人專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也!(自然道出文章中心)
生4---若其專心致志,亦可成也。曰:然也!
……
從上述學生反饋的結果來看,可以說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運用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既促進其對文章的理解,又對先前文言文的學習進行了一個檢測,從而有效地落實了我的教學目標。特別是第4個學生的回答,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通過假設的方式委婉地道出原因,可謂更勝一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