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4
這是寒食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寒食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畔、御、侯”等3個字,會寫“畔、鶯、啼、御、暮、侯、隔”等7個字。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么樣?
二、學習《寒食》一詩
1、自讀,讀準字音
2、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春城/天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么辦?(查字典、看注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照樣子自學后三句
4、檢查出示(斜……御柳……漢宮……)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么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三、小結
今天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四、布置作業
背誦《寒食》。
寒食教學目標第 2 篇教學目標
1.會寫生字“侯”。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鏈接資料、想象畫面,豐富詩句的內涵,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4. 借助寒食節日習俗,感受詩中體現的傳統文化內涵。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學古詩,借助注釋、查閱資料、比較閱讀、結合豐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古詩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難點:結合“五侯之典”,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1.“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習俗就是其中一朵美麗的奇葩。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民風民俗百花園,一起采擷傳統節日習俗之花。
第一關移花接木,第二關習俗賽道,第三關點字成詩。
2.同學們,傳統節日已是浸潤在每一個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節日習俗喚醒了我們心底最親切也最溫暖的一份記憶。像這樣隨著歲月的流逝,沿歷史記憶下來的傳統就是文化;今天我們吟誦詩詞文賦,領略千百年來的節日風味,就叫傳承;你與我有個共同的身份——經典傳承人!上課!
二、導入新課,交流學法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在韓翃的經典之作中領略寒食的別樣風味。睿智的學生會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匯報常用的古詩詞的學習方法。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查閱資料,加深理解;
發揮想象,聯系生活,有感情地背誦或吟唱古詩;
繪制思維導圖……
3.榜上有名:預學成果展示。
三、誦讀古詩,粗知詩意
1.指名讀詩,評價指導。
2.了解古詩押韻,關注“斜”字讀音。
押韻的文字叫做“韻腳”;韻是和諧的意思。押韻可以令詩文讀起來順口、悅耳,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之美。讀“xiá”更和諧,讀“xié”更規范,小學階段以規范讀音為準。
3.來,讓我們一起用清脆明朗的聲音讀出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味。《寒食》,起——
4.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內容。
5.自主練習后指名述說。
三、質疑問難,探究詩情
1.引導質疑:同學們,我們已經讀出了詩的韻味,也結合注釋理解了詩意,你還有什么疑問嗎?我們常說“學貴有疑”,就請你大膽地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還想深入探究的問題。老師給大家做個小提示:你可以從內容、情感、寫法等角度進行思考。
(1)內容:寒食節禁火,為什么出現“日暮漢宮傳蠟燭”的現象?【這個問題值得琢磨】
(2)情感:我想知道韓翃想借寒食的習俗表達什么情感?【讀懂了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也就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3)寫法:我想知道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獨特的表達手法,往往會使其成為獨領風騷數百年的絕招。】
2. 被稱為“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翃,雖中進士但是卻閑居長達十年之久。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這首《寒食》,于是就欽點韓翃主持制誥,最終官至中書舍人。到底這首詩有著何等魅力,能使長期懷才不遇的韓翃一朝高中錦鯉呢?
3.學習“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感受詩人用語的高妙。
⑴學生自讀體會。
⑵全班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關注“春城無處不飛花”是一個雙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能烘托出全城的春意濃郁的盛況。
通過與“春城無處不落花”“春城無處不開花”進行對比,體會 “飛”字之妙:“飛”字用得好,比“落”更靈動,更能展現春城的動態美,更能表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而落花隨風飛舞恰恰是暮春的典型景色。
遷移運用,體會“斜”字。
⑶師小結: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和風習習,一片姹紫嫣紅,簡直美不勝收。一“飛”一“斜”明寫花柳,暗寫風,與“東風”相呼應,足見詩人措辭用字之高妙。詩人以輕麗之筆,高度贊美了長安春城的承平景象。
⑷想象詩境,誦讀表達。
同學們,讓我們輕輕閉上眼睛,此時此刻我們隨詩人一起眺望長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氣,你又聞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如果你就是詩人韓翃,你又會用怎樣的心情來讀出這詩句呢?
4.通過資料拓展,探究“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豐富內涵。
⑴齊讀詩句:詩人的目光由整個長安城匯聚于皇城風光,時間由白天寫到夜晚,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齊讀后兩句。
⑵結合資料,展開探究:這兩句詩可是大有深意,通過拓展鏈接的方法,就可以豐富我們的理解。拿出你的補充資料,請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⑶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展開小組合作探究。
⑷全班依次匯報交流。
資料一:唐朝的寒食制度
通過閱讀本段資料,學生不難發現“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特權現象源于唐朝的寒食制度多了清明傳賜新火的習俗。
引導學生質疑:唐朝寒食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可是詩人為什么只寫到傳賜新火這一種習俗呢?
資料二:唐詩里的寒食活動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感受詩句中所蘊含的情感。
對比張籍和王維的詩,學生很容易發現:張籍的詩展現的是寒食節宮廷的閑暇和皇宮大宴群臣的隆重,而王維的詩里寫到的寒食節百姓出游尤其是權貴豪門家的悠閑和快樂。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孟云卿筆下的寒食節比較寒酸,與“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再次形成鮮明對比。
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感受詩句所蘊含的情感:
一邊是普天之下的家家禁火,一邊則是皇宮權臣破例傳賜新火。如果你是懷才不遇、常年閑居不得重用的詩人,你內心是何種感受呢?【對皇宮特權現象的不滿】請你讀出來,好嗎?
寒食教學目標第 3 篇教學目標:
抓住“斜”的讀音,復習詩句的押韻,能準確讀寫會寫字“侯”。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了解寒食節及其習俗,理解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游戲:讀句子,猜節日
我們一出門,就看到街上非常熱鬧,空氣里蕩漾著炮竹的硝煙味,人們都穿上節日的新裝,個個喜氣洋洋。——春節
在一間間亮堂堂的房子里,人們正在那吃月餅,賞月,看著那個猶如白玉盤似的月亮,人們都笑了。天上的月亮照亮了大地,河面倒映著天上的月亮,美極了!——中秋節
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
柳絮飄飛處處,柳枝遍插各門——寒食節
(二)引出課題《寒食》
二、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了解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重耳一行幾天沒有東西吃,餓得頭暈眼花。這時,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終于當上了國君,是為晉文公。他封賞群臣,但是介子推不愿受賞,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避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
填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 ,他被 在柳樹下,所以在寒食節,我們不能 ,要 。
三、初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一)出示詩句中的詞語“御柳”“日暮”“五侯”,抽讀,并說說它們的意思
(二)自由練習朗讀古詩,抽讀,討論“斜”在這首詩中的讀音,引出古詩押韻的規則。
(三)分男女生讀古詩,齊讀古詩
四、分析詩句意思
(一)“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飛舞著柳絮,寒食節里東風吹斜了皇宮里的柳樹。
京城里飄飛的柳絮,皇宮中隨風搖擺的柳樹都在提醒著人們,寒食節到了。
寒食節是不生火的,請你想象一下寒食節的晚上,百姓的家里會是怎樣一幅畫面?
(二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暮色降臨,宮里開始傳遞皇上賞賜的蠟燭,燃燭的輕煙在王孫貴族的家里漸漸升起。
五、理解古詩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繪的情景里,有讓你感到矛盾的地方嗎?
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六、走近作者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聞名天下。
不過,韓翃在“大歷十才子”里最為著名,并不是因為他的詩寫的最好,而是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身上究竟有怎樣一個傳奇的故事,他還寫過哪些詩詞呢?感興趣的孩子下來以后自己去查詢資料,尋找答案。
七、板書
寒食教學目標第 4 篇【教材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宮廷寒食節的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官,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借助注釋、圖畫了解、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韓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后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為風俗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3)悟詩情。
師: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誰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
讀到這里,你會想到寫什么?
(4)朗讀全詩。
三、作業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