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2
這是楊氏之子的教案導入,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楊氏之子的教案導入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文中詞語。
2、讓學生通過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能根據注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教學難點】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同學們在前幾節課中學到了兩首寫小孩子的古詩,一起來讀讀。(課件出示)
剛才,我們背的都是古詩。古詩語言簡短,但是意韻豐富,誦讀起來朗朗上口。
一、導入新課
1.古人寫的詩叫古詩,那古人寫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語句簡短,字詞的意思與我們現在的語言文字差別也很大。今天,老師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學一篇文言文,去認識一個聰慧的小孩。板書課題。讀一讀課題(生讀)楊氏之子。
2.誰知道課題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楊人家的兒子。老師姓劉,在古代就稱作——那你就是—()之子
二、接觸文本,讀通課文,理解句子意思
1、學習文言文,朗讀很重要,你們會讀嗎?先請大家打開課本48頁,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板書:讀)
2、指名讀。第一次讀就讀得字正腔圓,真了不起。正音:“為、應”。
3、聽老師讀。聽老師怎么讀出古文的韻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頓。出示課文,生自由反復讀讀。男生讀,注意了停頓,如果能用氣息把詞語連起來會更有古文的味道,齊讀。
4、大家讀得很好。怎樣學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個方法是借助書中的注釋和工具書(板書),把文言文的字詞變成一句一句的話來理解。(課件)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老師說的方法自學課文。要求1.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課文。
三、出示填空,檢查自學情況
1.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文章主要講了 楊家小兒才( )歲,是個( )的孩子。有一天,孔君平去( )他的父親。父親不在,( )用( )招待( )。孔君平逗他說( )是楊家的果。楊家小兒用( )不是( )的鳥來反駁他。 齊讀。
2.知道了課文大意,你能告訴老師你讀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了嗎?
(1)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師:你讀懂了楊氏子的年齡只有九歲,比大家還要小,對不?(板書:聰惠)。“聰”的意思是——聰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書:智慧)
聰惠:聰明有智慧。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同一個意思。
師:“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
你說的“非常”是文中哪個字的意思?(甚)。
甚:很。我們班的女同學很可愛,可以說是——“甚可愛”;他的朗讀聲非常動聽——“甚動聽”。
師:一個“甚”字把楊氏子的聰慧表現得淋漓盡致。誰來讀讀這一句?
預設評價:你不僅讀出了楊氏子的聰明,還讀出了內心對他的的喜愛。(板書:楊氏子)
(2)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知道孔君平是誰嗎?是當時的庭尉,相當于現在的法庭庭長。孔君平來干什么呀?
(生: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不在家,就把兒子叫出來。)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其”在這里是“他的”,“他的”指誰的? (你怎么知道?聯系上下文來學習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方法。板書:聯系上下文 )
(3)為設果,果有楊梅。(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誰給誰端來了水果?
(4)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楊梅),你怎么知道的?君家指誰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稱,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 (剛才幾位同學都懂得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句,真會舉一反三。)
(5)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 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鳥。”)
“應聲”指的是:不假思索,馬上
“未聞”是什么意思?
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獨立的意思,禽是鳥類。
弄清楚了每句話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一定能讀得更有滋味。
3.現在老師來說意思,你們讀準這句話好嗎?
4.增加點難度,我們用對歌的形式來讀課文吧!怎么對呢?老師問,你們用文中的話來答。男生問,女生答。楊氏子何許人也?為何設果?孔如何曰?兒又如何曰?
5.現在我們配上舒緩的音樂再來讀課文,把古文的韻味讀出來。
四、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都說九歲的楊氏子甚聰惠,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讀課文,找找原因。
A、理解孔君平的話
1、你聽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嗎?(可追問:為什么單單指著楊梅說,不說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楊梅和楊家的姓開玩笑,說楊梅是楊家的孩子。評:你真會聽話。
生:孔君平是要誘導楊氏子 (楊梅和楊氏子是一家人)。
(板書:楊梅 楊家果)
2、師:你真聰明,一下就聽明白了。可是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楊氏子聽出來了嗎?(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楊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駁)
師: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板書:孔雀——孔家禽
3、那么楊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這道填空題來說說: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也不是( 我家的果 )。
評:楊氏子不但會聽,還會說。
B、理解楊氏子的回答
請同學們讀讀他的話: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師也來讀讀黑色字體的部分: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較這兩句話,你發現了什么?(同桌練讀)
(1)未聞:師:說得太好了,孔先生,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你們家的鳥啊。好一個“未聞”,不卑不亢,彬彬有禮,楊氏子得體婉轉的應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嘆服。
(2)師:一般有文化、有涵養的成年男子,可以稱為夫子。稱孔君平為 “夫子”顯得——有禮貌。我們分男女同學來對對看。(讀:孔指以示兒曰: “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應聲答曰
這么巧妙的回答,楊氏子一定思考的時間長嗎?(理解:應聲答曰:不假思索,幾乎想都沒想。)那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思維敏捷、機智,說話有禮貌 出示課件)
評:你真會讀書。
小結:楊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禮,怪不得文章一開頭就說了——齊讀:(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3.小結:讀書就是要咬文嚼字,就要細細品味,這樣才能把話中話讀出來。這楊氏之子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拿起課本,把這個聰惠的孩子記進心里。齊讀全文。
4.小練筆:如果你是孔君平,聽到楊氏子巧妙又不失禮貌的回答,會怎么夸楊氏子?而聰慧的楊氏子又如何拱拱手謙虛地應答呢?我們試著來寫寫他們倆后來的對話。
課件出示: 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兒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五、課外延趣
1.《楊氏之子》這個故事出自南朝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在這部書中,共有一千多個有趣的故事,記載了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軼事。
2.拓展閱讀。推薦《口中狗竇》。結合注釋自己讀讀,爭取讀懂,然后講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你閱讀的快樂。
口中狗竇:張吳興,年八歲,口中缺一齒。人因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張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釋】.張吳興:即張玄之。字希祖,東晉人。曾做過吳興太守,故被稱為張吳興。2.因:因此。3.竇:孔,洞。4.耳:語氣詞。
3.像這樣聰惠的小孩子在《世說新語》中還有很多記載,這些故事后來也演變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不少成語呢,如:七步成詩、詠絮之才等。
六、作業
推薦同學們課外讀一讀《世說新語》,希望課后同學們多讀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語言,如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廣告詞、對聯、歇后語等,和同學們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我們一起來開展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板書:
10、楊氏之子 (甚聰惠)
孔君平 楊梅 楊家果
楊氏子(未聞) 孔雀 孔家禽
讀
看注釋
查找工具書
聯系上下文
楊氏之子的教案導入第 2 篇課文分析: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學習目標
1、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參考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教學重點
參考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我們每天都要用語言進行交流。精練得當的語言,能準確表達思想、情感;機智巧妙的語言,有時會幫助人們擺脫困境;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活躍生活;生動優美的語言,能愉悅身心……今天我就來認識一個聰明機智的小孩。
2、板書課題,齊讀。誰來說說這個課題告訴我們?(重點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課題“楊氏之子”,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
說明:“之”是助詞,相當于“的”。
3、讀讀課題,這個課題的語言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詩的語言……
教師小結:這是古代漢語,也叫文言文。
4、大聲地朗讀課文,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漢語到底有什么差別,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說說你感受到的差別和不同。
學生可能的回答:很難讀通順;有些字沒見過,不好認;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
三、指名朗讀課文。
(1)著重強調以下字的讀音:惠曰禽詣
(2)引導學生讀準停頓:
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讀課文,理解意思
1、大聲反復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隨機檢測學生讀課文的情況。
2、邊默讀課文,邊看注釋,說說每一個句子的意思。
教師要注意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的困難所在。
3、課堂交流,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比較困難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師重點指導:
“為設果,果有楊梅。”省略了主語,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難點是“夫子”的理解。
課文的意思: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們家種的水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質疑問難,試著練習背誦課文
1、默讀課文,說說意思,還有哪些有疑難?
2、練習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讀
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讀讀這兩個句子,想象當時的情境,說說當時兩人會是怎樣的神情?說話時會用怎樣的語氣?(孔君平可能是神態很隨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認為他還是一個孩子,說話的語氣可能有些傲慢、隨意;楊氏之子很機智、神采飛揚,說話語氣有挑戰性。)
結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試著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兩人不同的語氣。
二、討論交流,領悟幽默
1、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歡孔君平說的話,還是喜歡楊氏之子說的話?為什么?
板書:楊氏之子楊梅
孔君平孔雀
(“楊梅”是一種水果,其中的“楊”與姓楊的“楊”沒有關系。孔君平故意將它們聯系起來,開玩笑地說:“這是你家的水果。”這樣說話,因為沒有道理而顯得風趣幽默,也非常親切。楊氏的兒子,用“從來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來應答,妙趣橫生。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松愉快。楊氏之子只有九歲,卻能迅速領會孔君平表達的內容和技巧,顯示出他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語言,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類似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
四、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外搜集
(1)搜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比如:歇后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
(2)搜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
(3)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
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是一篇古文,雖短,但是對于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從熟讀中領悟,并且要求他們在讀的過程中配合頭部動作,以初步領會文言文的特點。要讀好古文,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于是我首先要讓學生自己合作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的停頓朗讀。學生當然不懂,于是我范讀,學生練讀,整整讀了半節課,學生興趣盎然。我明顯地感到學生朗讀進步了。在讀的過程中,我不忘提醒學生邊讀邊品味文中的對話。然后,我拋出了一個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沒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來做比較。光這樣讀還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讀了以后,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從對比中對讀,再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楊氏之子的回答。不一會兒,他們竟已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楊氏之子的教案導入第 3 篇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注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韻味。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與人交流溝通,我們現在所用的語言,叫做“白話”,所寫的的文章就叫做“白話文”。而我國古代言語則比現在的白話文精練、簡潔。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孔子說過的話嗎?來,讓我們再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齊讀: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來,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談話導入:
1)剛才我們說到的語言稱為文言,以文言寫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世說新語》的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
2)讀題,解題。 “氏”在字典里的解釋是:
3)我們預習過課文,在這里應該選擇哪一個意思?“楊氏”可以解釋為楊家,“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初讀,讀準。
1、請打開課文,讀課文,把課文中的每個字讀準確。指名讀。
1)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板書:文言文),文言文中每個字或詞也許包含豐富的意思,在朗讀上和白話文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先聽老師怎么讀出古文的韻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頓,請你用停頓線在文中做上記號。
2)校對。師再讀一遍。你的停頓記號做對了嗎?校對、修整好了就趕緊也學著老師的樣子把字音讀正確,注意停頓把課文讀出味道來。
3)檢查,指名讀。開火車讀——正音——。評價:注意了停頓,如果能用氣息把詞語連起來會更有古文的味道。
(1)著重強調以下字的讀音:為 應(多音字,讀第四聲)
(2)引導學生讀準停頓: 家禽
(平時的家禽指的是?這里的家禽意思是?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鳥,飛禽走獸。這里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要停頓。齊讀句子)
(3)連起來讀——齊讀
2、再讀,讀懂
1)根據剛才我們的朗讀中的停頓和下面的注釋,你能不能來說一說課文中的5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通過朗讀,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故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發展順序。那么我們就一句一句說下來好嗎?
2)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個意思。那課文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師在課前查了《辭海》,《辭海》中“惠”主要有這么3層意思:1、仁慈2、柔順3、跟“慧”相通,意思是聰明。仁慈、柔順合起來就是說有禮貌、有教養,說話做事得體,所以,作者特別用了這個“惠”。這個孩子姓什么?“楊”板書。
為/設果,果/有楊梅。
誰為誰設果?水果里有楊梅,書寫“楊”。只有一種水果“楊梅”嗎?怎么看出來呢?設—擺,那是很多水果呢!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君”是什么意思?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你聽出其中的味道了嗎?來,誰來說一說?
話里有話,弦外之音。
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是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應聲就是指很快的。你聽的出其中的味道嗎?
3、現在老師來說意思,你們讀準這句話好嗎?
4、增加點難度,我們用對歌的形式來讀課文吧!怎么對呢?老師問,你們來答。楊氏子何許人也?何許人來訪,如何?楊氏子設何果?孔如何曰?兒又如何曰?
配樂搖頭晃腦地讀一讀。
5、意思了解了,你覺得這個孩子怎么樣呢?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的聰明?
為設果。 甚聰惠啊!
應聲答,反應很快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假思索,甚聰惠!
夫子是尊稱,說話很得體,真的很有教養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抓住對方的姓氏也來回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再讀一讀你還讀出了什么?比較“未聞”,他如果不禮貌,對孔君平不尊重的話呢,如果這個小孩直接這樣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鳥了!這樣回答就不得體)因為孔君平畢竟是來拜見他父親的,這樣會讓客人尷尬!前面加一個“未聞”,看注釋,“未聞”是什么意思?他表達的時候拐了個小彎——
是啊,孔先生,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你們家的鳥啊。這樣既不動聲色地反駁了對方,又不讓對方難堪。是不是很有教養啊?(生點頭) 我可沒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兒啊!很巧妙地“回擊”了他。加上“未聞”多么得體呀!多么尊重長輩呀!
師:讀書就要逐字逐句地體會,就要細細地品賞。就要咬文嚼字,這樣才能把話中話都讀出來。果然是甚聰惠!
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
讀懂了這句話,如果來者姓柳呢?你怎么回應?姓梅呢?你們也甚聰慧啊!姓蒲呢?
6)這楊氏之子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再次讀課文,帶著自己的感受讀,配上音樂讀。
7)交流:展示白話文和古文兩組對話,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煉、簡潔的特點。
讀好,背誦
1)課文只有短短5句話,僅僅55個字,卻包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容,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來嗎?師說白話文,咱們先一句一句來。
指名背1個——你怎么背出來的?(多讀、抓住關鍵詞,理解了背)指名背2個——齊背
2)希望課后同學們多讀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如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廣告詞、對聯、歇后語等,和同學們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我們一起來開展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教學反思
這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第一篇古文,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就把教學目標定得相對簡單了點。沒有想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古文的這一點。只是想孩子能讀準停頓,理解意思就差不多了。但是,上完了課,再次回到課堂,回到沒有學完的課外古文補充,孩子們說的很好。基本上的學生都能自己大概讀懂,而且也能讀準課文的停頓。那么,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琢磨。
課文一共有5句,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第一句,由我說,由我讀,完全是由我告訴他們學習的方法。然后第二句,讓孩子們試一試。我扶著教。下面幾句,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嘗試著了。從后來卓老師的教學中,我發現盡管孩子們的反應不是很熱烈,但是孩子們都皺著眉頭在思考,而且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學習,并且學得不錯。這樣的話,就比我的課堂充實了多了。孩子們不僅學會了這一篇課文,而且初步學會了學習古文的方法,“受之魚不如受之漁”,這不正是我們要的嗎?
所以,我要在以后得備課中,先準確地定位目標,想一想如何能交給孩子更多!
楊氏之子的教案導入第 4 篇一、課前交流:
1、同學們,你們好!我們又見面了,還認識我嗎?我是五二班的語文老師劉老師,我們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們你們好!真是一群謙和有禮的孩子!
2、早就聽聞四(2)班同學個個博學多聞,今天能和大家同臺學習,老師深感榮幸。
今天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我們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你們準備好了嗎?上課!
二、解題揭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楊氏之子》,誰來讀讀這個課題?
師:念得真準,一板一眼。
師:誰再來讀?(你也很不錯!)我們一起來讀!
2、這個題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學知道?請個男孩子說!
師: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楊氏是一個人的名字嗎?這里的楊是人的姓,而“氏”有兩個意思。(師出示)
(1)在有特長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舊時放在婦女夫姓的后面稱呼已婚婦女。
師:讀一讀,題目中的“氏”,該選擇哪一種意思呢?“氏”指對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稱,“楊氏”可以解釋為楊家。“楊氏之子”就是姓楊人家的兒子。
三、一讀:讀正確
1、文言文離我們的生活遙遠,讀起來有困難是正常的。不過不要著急,老師有個小妙招介紹給大家。請大家打開手中的課文紙,讀課文之前,老師請同學們先觀察課文,課文里有兩個小老師,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讀通、讀懂課文。你找到他們了嗎?一個是括號里的拼音,一個是課文下邊的注釋。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再借助注釋把句子讀通,開始吧!(生自由朗讀課文)
2、一讀就能明白,課文講述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師:抓住了這兩個人物,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奧難懂的文言文,你們覺得哪些字、句子比較難讀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們,知道為什么讀“wèi”嗎?誰知道?你來說.有些語言,我們是因為不理解才覺得它難讀,我們一起來看這句話。誰為誰設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楊氏之子為孔君平擺放水果的?同學們,注意到沒有,他在理解這兩句話的時候,沒注釋的就聯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來補充,這種方法我們現在也經常在用,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課文里根本就沒出現,這是我們聯系上下文自己補充出來的,其實是把他們給省略了,這就是文言文跟我們現代文表達不一樣的地方,它的語言表達十分精練。
師:“為”在這里表示的是“給,替”的意思,所以我們根據它的意思確定它的讀音wei,理解了這句話再讀就不難了,誰來讀?
文中還有一個多音字,你們讀準了嗎?是“應yìng”聲答曰,知道為什么讀yìng嗎?怎么樣回答,就是剛問完問題就能馬上回答,這就叫——應聲答曰。這就是根據它的意思來辨析它的讀音,一起再來讀這句話。)
3、只讀準發音還不行,還要注意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停頓。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頓。讀的時候要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還要注意詞語和詞語之間的停頓。這句話你覺得怎樣讀才能讀出文言文的節奏?
(補充:家禽在現代漢語中指我們家中的人工馴養的禽類,如雞鴨鵝等,而在古代,單字成詞,是“鳥”的意思。)
4、誰來讀?再聽我說。句與句之間,詞與詞之間,雖有停頓了,但也不能一刀切開。我們讀的時候要盡量做到字斷音連,音斷意連。這樣讀,(師范讀)會了嗎?你再來讀一遍。(讀得挺好的,老師聽出來,你們都特別努力,如果重音,停頓,再鮮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說這句: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生練習讀此句。
6、每句話的意思都明白了,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講講這個故事?
沒錯,楊氏之子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樣長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話,55個字就把它記錄下來了,這就是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寫文章時十分注重錘煉語言。
7、誰能一口氣把整篇文章讀下來?
評價:沒讀幾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讀成這樣,真是妙哉!
8、古時候,誦讀文言文是一件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老師也想來讀一讀。想不想聽?來,給點掌聲吧!聽老師讀,怎么樣,好聽嗎?是真心話嗎?你的真心話說得老師心里喜洋洋的。
9、學著老師的辦法,看好詞語間的停頓,再小聲練習讀一讀。相信你比老師讀得更好!
10、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后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再配上音樂讀,感覺會更美。誰愿意配樂讀給大家聽?(琴聲悠悠,書聲瑯瑯,讀文言文就是這種味道)(聽你讀書真的是一種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經過反復讀課文,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誰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一說。
師:全文就是圍繞著這句話來寫的,這句話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這么短的文章就這么有章法,同學們要把它記在腦海中。
2、說他聰明,你有什么理由嗎?
我們且來看這個聰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訴大家,人要想聰明,必須得有一雙會聽的耳朵。那咱們就從耳朵說起,楊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樣?會聽嗎?他聽出了什么?
師:你真厲害,一下就找到了。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楊氏子聽出來了嗎?他為什么只指楊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歲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聽得出來,的確是---甚聰慧。
過渡:只會聽還不夠,有口有心才為聰。那他是怎么反駁的呢?他這樣說,楊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說楊梅是我楊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鳥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么楊梅又怎么會是我家的果呢?)
3、師:如果楊氏子這樣說---孔雀是你家禽。還是這個效果嗎?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顯得生硬,有頂嘴之嫌,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反映出孩子語言幽默。)
(孔君平拿楊氏之子的姓氏開玩笑,楊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駁)
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板書:孔雀——孔家禽
評:你看楊氏子不但會聽,還挺會說。
4、他還稱呼孔君平為夫子,你知道怎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夫子’?
師:如果是一個沒有文化、目不識丁的老農,我們可以稱他為夫子么?(不行)
師: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們可以稱為夫子嗎?
如果來的是一個小男孩呢?
師:一般有文化、有涵養的成年男子,可以稱為夫子。比如孔子我們就稱為──(生齊: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稱孔君平為 “夫子”顯得有禮貌。
5、這么巧妙的回答,楊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長時間吧?(理解:應聲答曰:不假思索,幾乎想都沒想。)那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思維敏捷、聰明機智)所以課文開頭就這樣稱贊他---甚聰慧。
評:同學們,正如剛才同學所說,這楊家小兒不簡單啊,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說話要講究藝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講,會達到不用的效果。
6、贊“聰惠”
孔君平絕非凡人,他官至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國家的刑法,話語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楊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聽了楊氏子巧妙又不失禮貌的的回答后,他會怎么夸楊氏之子呢?誰可以學著古人或現在我們說話的樣子來寫寫他嗎?
神情、動作又是怎樣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贊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風。)
師評:同學們都走進了孔君平的內心世界,說出了他心中想說的話。
小結:面對如此機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認----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
面對如此巧妙的回答,我們也不得不贊嘆-----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
這么聰慧的孩子,你喜歡嗎?捧起書來讀,讓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歡。
評: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聽出了喜愛,更聽出了贊賞!
五、拓展延伸:
1、楊氏子年僅九歲,就如此聰慧,他的表現的確讓人稱贊。更讓我們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說話是一門學問。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則關于語言藝術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歲就知讓梨的孔融。
十歲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贊孔融說:“這孩子是一位人間奇童!”一位姓陳的大官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聽,馬上做出回應,他對這位大官說:“這樣說來,大人您小時候肯定是很聰明的!”眾人聽后大笑,這位姓陳的大官不但不生氣,也為小孔融豎起了大拇指。請說說小孔融這句話的妙處所在。
2、好一個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小孔融,讓陳官員對他好一番稱贊。同學們,這就是語言的藝術,你看,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
六、拓展閱讀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專門記錄人物言行事跡的小說,其中刻畫了許多古代聰慧少年的形象,像這樣的語言小故事,在這本書里還有很多。請學生們課下閱讀《世說新語》,感悟人物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
板書設計:
楊氏之子
楊 梅 楊家果(會聽)
甚聰惠
孔 雀 孔家禽(會說)
聰明機智 有禮貌 反應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釋
查找工具書
聯系上下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