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這是五年級下冊語文《村晚》教案,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五年級下冊語文《村晚》教案第 1 篇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5個生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并寫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注:斜體字為多媒體課件內容)。
一、復習,導入新課。
1、引導回憶、背誦以前學會的古詩,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2、出示詩題:村晚
(1)解題:啟發學生用逐字理解、補充意思的方法讀懂詩題,初步了解這首詩描繪色的景象。
(2)簡介作者:雷震,宋代詩人。
二、初讀,感知詩意。
1、提出要求,指導自學。
2、檢查自學效果:
(1)讀準字音:指名讓學生分句朗讀,相機出示生字,指導識記。
音形義
bē¡ 被()○1池塘
陂陂(○2池塘的岸
坡()○3山坡
xián 銜()請
銜街()查
衍()字
衡()典
漪
牧
橫
(2)讀好詩句:重點指導學生按古詩的節奏讀好詩句。
草滿/ 池塘// 水滿陂,
山銜/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歸去// 橫牛背,
短笛/ 無腔// 信口吹。
三、細讀,理解詩意。
1、默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2、交流議答,使學生明確:
第一行詩:
○1指名讀。
○2這一行詩里的“池塘”和“陂”你是怎么理解的?(池塘:池子的堤岸。塘:堤岸。陂:
池塘。)
○3看書上的插圖,哪部分是和這一行詩句意思相對應的?(學生指著投影幕回答:圖的下部
畫了池塘和兩岸,池水滿盈盈的,兩岸長滿青青的草等。)
○4點示:由于“池塘”和“陂”意思相同,所以這一行詩的意思也可說成“草滿陂,水滿池
。”兩個“滿”表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蓬勃。(板書:草、水滿)
○5誰能說一說這行詩的意思?(池塘堤岸上長滿了綠油油的草,池塘里漲滿了水。)
第二行詩:
○1指名讀。
○2這一行里的“銜”是什么意思?點擊“銜”進行鏈接,屏幕上出示:銜:用嘴含,叼。
○3“山”如何“銜”落日?請同學們看圖想象,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同桌同學討論討論。
動畫演示:太陽漸漸落下,夕陽夾在兩山之間。
交流議答:課文中的“銜”是什么意思?(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掛在山腰,好像被山含住
了。)
圖上哪一部分和“山銜落日”相對應?(學生指著投影幕回答:圖的上面部分畫面和“山
銜落日”意思相對應)
“寒漪”這個詞你是怎么理解的?點擊進行鏈接,屏幕顯示:寒漪:“漪”指細小的波紋。“寒漪”是指傍晚夕陽下的暗綠色波紋。
“浸”是把東西泡在液體里,課文中作者是說把什么浸泡在寒漪中呢?
點擊進行鏈接,屏幕畫面的下方出現“一塘池水”,水面呈暗綠色,水面隱隱約約出現“
山銜落日”的倒影(板書:山銜落日浸寒漪)。
誰說一說這行詩句的意思?誰再連起來說說一、二兩行詩句的意思。點擊進行鏈接,齊讀
第一、二兩行詩句和意思。
第三、四行詩:
1、指名讀。(板書:牧童歸去橫牛背信口吹)
2、“牧童”指什么人?(這里指放牛娃)
“歸去”表示回到哪里去?(回到村里去)
看圖:“橫牛背”你是怎么理解的?(橫騎在牛背上)
3、“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兩行詩你是怎么理解的?
展示動畫:牧童從遠及近慢慢走來,并配上賀綠汀的《牧童短笛》作為背景音樂。
指名說說這兩行詩句的意思。
點擊進行鏈接,齊讀三、四行詩句和意思。
四、熟讀,背誦課文。
1、朗讀指導:
(1)提示朗讀注意點:
○1這首詩的韻腳字是“陂、漪、吹”,要讀得清晰,讀出重音;
○2按古詩的節奏讀好詩句。
(2)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3)學生練習讀。
(4)指名讀。
(5)集體齊讀。
2、指導背誦:
(1)教師引讀:草滿池塘一—
山銜落日一—
牧童一—
短笛一—
(2)分組練習背誦:一組背,另一組聽,然后再交換。
(3)指名背誦:比一比誰背得好。
(4)全班一起背誦。
五、鞏固,完成作業
五年級下冊語文《村晚》教案第 2 篇教學設想:
給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化的平臺,提供一些有利學習的資源,如聽課教師的指點、網絡社區資源的利用、學生特長資源的開發等,讓學生開心快樂的學習。在學生已經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外補充材料,讓學生感悟鄉村生活之美。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并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并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并說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古詩動畫網站
教學設計:
一、游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游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說。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閑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后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說。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說。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愿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么?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著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說說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指名說)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板書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善加積累
《村晚》這首古詩描寫了夏末初秋傍晚時鄉村的景色,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課前,老師曾讓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樣描寫鄉村景色的古詩,并發到了社區中,現在派上用處了,讓我們一起來瞧一下吧。(打開相關網頁瀏覽)
請同學們分成小小組進行交流:
A.選取你們組喜歡的一首詩,并討論: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美景?再完成表格。
詩題 季節 描寫的景物 感想
B.嘗試著吟誦好這首詩。
(如果學生來不及做,就將它留作課外作業)
五年級下冊語文《村晚》教案第 3 篇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生字“漪”,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5.領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
準備 課件:作者簡介、詞語解釋、有關圖片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3 )分鐘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交流: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導入課題【出示課件2】:我們今天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村晚 宋代 雷震)
3.簡介作者。【出示課件3】學生自由閱讀。
雷震,宋朝,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4.理解課題。
(1)指名解題。
(2)小組交流: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5.談話過渡: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賞鄉村傍晚的景色。
借助插圖引發交流,并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
教學
( 33 )分鐘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詩歌,讀準生字,指導書寫 。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出示課件4】重點指導讀準“漪”。
2.理解詞語: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出示課件5】: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出示課件6】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觀察圖片后自由朗讀全詩。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小結。【出示課件8】
(1)交流學習: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板書: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①從首句中的“草滿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說節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經長滿。)
②從“水滿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
③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
④鼓勵學生找出詩句“草滿池塘水滿陂”中和圖畫上相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
⑤從“草滿池塘水滿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豐美,生機勃勃。)
⑥次句“山銜落日浸寒漪”主要寫了什么?(寫遠山落日。)
⑦“山銜落日浸寒漪”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
⑧為什么要用“銜”字呢?(用一個“銜”字,形象地展現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讓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紋。)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從圖畫上能看出“山銜落日浸寒漪”這句詩的內容嗎?你能想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這首詩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板書:山村晚景)
(2)交流學習: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①在這樣寧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一名同學讀這句詩,其他同學閉眼想象畫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橫騎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圖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短笛無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樣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一句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⑥從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點?(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板書:天真可愛)
4.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教師小結:這首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著向往。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交流了解朗讀節奏。
2.學生練習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六、【出示課件13】總結課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在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扣住關鍵的精彩詞語。如詩中的“銜”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夾在兩座山巒之間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詩中抓住對“橫牛背、信口”這些詞語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牧童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的生活,這不僅是在教給學生學習詩人錘煉詞語的態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導學生鍛煉思維的準確性,激發想象的豐富性。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學生沒有了束縛,朗讀伴隨著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個性化朗讀得到了充分展現,每個學生讀的表情、音調、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搖頭晃腦仿佛就置身于詩中的境界,體驗著詩人的情感。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4)分鐘 七、課堂總結,拓展閱讀【出示課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2.對比閱讀。【出示課件15】
所見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搜集并閱讀描寫兒童生活的其他詩句。
板書
內容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天真可愛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把詩句補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話寫出所填字詞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 ),山銜落日( )寒漪。
牧童( )橫牛背,短笛無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村晚》后兩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歸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沒。 3.歸去:回去。 4.信口:隨口。
二、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五年級下冊語文《村晚》教案第 4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課文中4個生字。
2、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感悟理解詩意。
情感與態度:
在誦讀中了解詩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畫的田園風光,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教學重點:
認識本課生字,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了解詩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畫的田園風光,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教學準備:
能演繹古詩意境的圖畫或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疑導入。
1、讀詩題,說說自己的疑問與理解。
2、帶著問題來讀讀古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圈出生字多讀幾遍;自己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
2、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同學評議讀音。
4、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再來讀一讀古詩。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誦讀古詩。
1、讓學生說出自己已經讀懂了什么,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朗讀古詩。
2、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教師解惑并范讀古詩。
3、以自由讀、指名讀、同位互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幫助學生感悟理解詩意。
四、品讀古詩。
1、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自由誦讀古詩。想象一下古詩描繪的畫面。
2、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背誦古詩。
六、識記生字。
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