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0
這是村晚講解資料,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村晚講解資料第 1 篇
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生字“漪”,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5.領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
準備 課件:作者簡介、詞語解釋、有關圖片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3 )分鐘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交流: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導入課題【出示課件2】:我們今天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村晚 宋代 雷震)
3.簡介作者。【出示課件3】學生自由閱讀。
雷震,宋朝,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4.理解課題。
(1)指名解題。
(2)小組交流: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5.談話過渡: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賞鄉村傍晚的景色。
借助插圖引發交流,并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
教學
( 33 )分鐘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詩歌,讀準生字,指導書寫 。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出示課件4】重點指導讀準“漪”。
2.理解詞語: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出示課件5】: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出示課件6】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觀察圖片后自由朗讀全詩。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小結。【出示課件8】
(1)交流學習: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板書: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①從首句中的“草滿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說節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經長滿。)
②從“水滿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
③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
④鼓勵學生找出詩句“草滿池塘水滿陂”中和圖畫上相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
⑤從“草滿池塘水滿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豐美,生機勃勃。)
⑥次句“山銜落日浸寒漪”主要寫了什么?(寫遠山落日。)
⑦“山銜落日浸寒漪”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
⑧為什么要用“銜”字呢?(用一個“銜”字,形象地展現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讓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紋。)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從圖畫上能看出“山銜落日浸寒漪”這句詩的內容嗎?你能想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這首詩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板書:山村晚景)
(2)交流學習: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①在這樣寧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一名同學讀這句詩,其他同學閉眼想象畫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橫騎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圖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短笛無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樣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一句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⑥從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點?(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板書:天真可愛)
4.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教師小結:這首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著向往。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交流了解朗讀節奏。
2.學生練習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六、【出示課件13】總結課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在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扣住關鍵的精彩詞語。如詩中的“銜”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夾在兩座山巒之間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詩中抓住對“橫牛背、信口”這些詞語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牧童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的生活,這不僅是在教給學生學習詩人錘煉詞語的態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導學生鍛煉思維的準確性,激發想象的豐富性。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學生沒有了束縛,朗讀伴隨著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個性化朗讀得到了充分展現,每個學生讀的表情、音調、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搖頭晃腦仿佛就置身于詩中的境界,體驗著詩人的情感。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4)分鐘 七、課堂總結,拓展閱讀【出示課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2.對比閱讀。【出示課件15】
所見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搜集并閱讀描寫兒童生活的其他詩句。
板書
內容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天真可愛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把詩句補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話寫出所填字詞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 ),山銜落日( )寒漪。
牧童( )橫牛背,短笛無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村晚》后兩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歸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沒。 3.歸去:回去。 4.信口:隨口。
二、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村晚講解資料第 2 篇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5個生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并寫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注:斜體字為多媒體課件內容)。
一、復習,導入新課。
1、引導回憶、背誦以前學會的古詩,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2、出示詩題:村晚
(1)解題:啟發學生用逐字理解、補充意思的方法讀懂詩題,初步了
村晚講解資料第 3 篇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生字“漪”,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5.領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作者簡介、詞語解釋、有關圖片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交流: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引導,導入課題【出示課件2】:我們今天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村晚 宋代 雷震)
3.簡介作者。【出示課件3】學生自由閱讀。
雷震,宋朝,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4.理解課題。
(1)指名解題。
(2)小組交流: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5.談話過渡: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賞鄉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初讀詩歌,讀準生字,指導書寫 。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師生評議,【出示課件4】重點指導讀準“漪”。
2.理解詞語:結合注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熟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開火車讀、比賽讀。
2.借助注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并小結【出示課件5】: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出示課件6】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觀察圖片后自由朗讀全詩。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師評議,相機小結。【出示課件8】
(1)交流學習: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板書: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①從首句中的“草滿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說節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經長滿。)
②從“水滿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
③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
④鼓勵學生找出詩句“草滿池塘水滿陂”中和圖畫上相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
⑤從“草滿池塘水滿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豐美,生機勃勃。)
⑥次句“山銜落日浸寒漪”主要寫了什么?(寫遠山落日。)
⑦“山銜落日浸寒漪”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
⑧為什么要用“銜”字呢?(用一個“銜”字,形象地展現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讓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紋。)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從圖畫上能看出“山銜落日浸寒漪”這句詩的內容嗎?你能想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這首詩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板書:山村晚景)
(2)交流學習: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①在這樣寧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一名同學讀這句詩,其他同學閉眼想象畫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橫騎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圖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短笛無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樣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一句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⑥從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點?(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板書:天真可愛)
4.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朗讀,教師小結:這首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著向往。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交流了解朗讀節奏。
2.學生練習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六、【出示課件13】總結課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七、課堂總結,拓展閱讀
【出示課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2.對比閱讀。【出示課件15】
所見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搜集并閱讀描寫兒童生活的其他詩句。
板書
內容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天真可愛
村晚講解資料第 4 篇【教材分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這首詩寫冬天孩子們的一場嬉戲:一塊大冰被穿上彩線,當作鉦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水玉破碎的聲音。詩寫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樂與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用“√”畫出文中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1.晝出耘田夜績麻。(zhòu zòu)
2.彩絲穿取當銀鉦。(zēng zhēng)
3.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這句話出自( )代詩人( )所作的一首田園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 )、( )、( )、( )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本詩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 )中的一個場景。
2.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這句話出自( )代詩人( )所作的七言絕句《稚子弄冰》。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 )的場景。
3.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這句話出自( )代詩人( )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村晚》。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 )、似被山含住的紅紅( )以及放牛回家的( )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 )。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 )和( )之情。
三、根據意思寫出詩句。
1. 兒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
2. 當欣賞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了水玉破碎的聲音。
3. 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思維創新大拓展
四、請發揮想象,把《四時田園雜興》改寫成一篇短文(自由發揮)
參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這句話出自南宋詩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園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本詩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2.這句話出自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稚子弄冰》。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
3.這句話出自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村晚》。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三、1.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2.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3.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寫《四時田園雜興》
在炎熱的夏天,農村到處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早晨,男人們一大早就起來了,扛著鋤頭向農田走去。到了農田,男人們彎下腰,低垂著頭汗流滿面,賣力地干著農活。看著那些綠油油的禾苗,想著到了秋天的時候,這里將會變成一塊金燦燦的田地,他們臉上不禁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靜,男人們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們可沒有閑著,她們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燈下,搓著麻線,織著布……有時她們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時她們想睡了,就懶洋洋的伸個懶腰,有時頭疼,就按按太陽穴……
小孩子雖然不理解大人們從事的耕田、織布的農活,但是他們看見大人們一天到晚忙碌著,也在村口的桑樹樹陰下吵著要學種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帶著水桶、肥料、鋤頭來到桑樹底下,他們討論了一會兒,開始分配工作。緊張的勞動開始了,妞妞松土,東東播種,紅紅施肥,牛牛灑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不一會兒功夫就結束了勞動。他們雖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頭上掛著幾片樹葉,有的腰間夾著幾根樹枝,一個個大花臉,一個個狼狽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會收獲到勞動的果實,心里樂開了花。
這種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被范成大看見了,于是,他感嘆農村繁忙季節的勞動場面,贊嘆大人們的勤勞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愛,不禁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耘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