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0
這是做一項小實驗,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做一項小實驗第 1 篇
活動目標:
1、能認真觀察、大膽嘗試,發現物體都有自然下落的現象。
2、通過對比實驗探索“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體驗探索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3、通過實驗發現同樣的紙加重和改變形狀后落下的速度不一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紅綠紙,積木、橡皮泥、小石子、夾子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出問題,比較那張紙落得快?
(1) 比較兩張紙是否相同。
(2) 小實驗:兩張紙是否落得一樣快?哪張比較快?
(3) 請幼兒用動作學一學紙片落下的樣子。
2、自由探索,怎樣讓其中一張紙落得更快?
(1) 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能讓綠紙落得比紅紙更快呢?
(2) 幼兒自由探索。
(3) 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老師提問:你試了幾種方法?結果怎么樣?幼兒講述示范。
老師教新方法:還可以用團的方法讓綠紙落得更快。!.快思.教案網!
3、自由探索,借助輔助材料,讓紙落得快一些。
(1) 討論猜測:假如不團,不折,你還有什么好辦法也能讓綠紙落得比紅
紙落得更快呢?
(2) 自由探索。
(3) 交流發現。
(4) 引發思考:為什么紙上加了木頭、積木,紙就落得更快了呢?
教師小結:原來用變形和加重的方法可以使紙片落得更快。
4、遷移經驗。
那除了用這幾種方法可以使紙片落得更快,還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嗎?
活動延伸:
探索使生活中本來落得很快的東西落得更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活動準備的東西很簡單,但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能力不同的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活動以生活中的“物體下落”現象作為原形,預設產生的一則活動,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取材于幼兒的生活,體現了“科學教育生活化”這一精神。整個活動我引導幼兒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較好地實踐了《綱要》的精神。在“怎樣使紙落得快”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我通過讓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紙變形,進行實踐操作、探索、交流,最后通過實驗得出如何使紙落得快,我先讓幼兒思考不用任何外加材料,通過改變形狀來加快紙落下的速度,而后我又圍繞“加重”這中方法展開,這樣設計兩個層次,充分體現了幼兒思維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發展過程。此外,我在一些游戲或操作活動中,發現學前期的幼兒活動目的性很差,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設想后加問幼兒“為什么”,讓幼兒表述自己設想的理由,使設想后的實驗成為幼兒驗證自己的理由是否正確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增強了幼兒在實驗中的目的意識。
做一項小實驗第 2 篇活動目標:
1、萌發孩子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的興趣。
2、引導幼兒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比較發現經特殊加工后紙杯功用。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三個大水盆裝滿水,紙、筆若干。每組一個一次性紙杯裝上水。
2、幼兒每人事先折好一個小船。
活動過程:
(1)玩紙船。“請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們想玩嗎?想想你要怎么玩。”幼兒討論后自由選擇地方玩。!來自快思老師教案.!提問:A你是怎么玩紙船的?B你的紙船怎么了?C你發現了什么?小結:蠟不喝水,蠟涂在紙上就好像給紙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護紙的
(2)折紙杯。教師出示一個紙折的杯子,讓幼兒觀察。提問:A你覺得這個紙杯能裝水嗎?B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紙杯不漏水。幼兒自由討論后進行操作。小結:蠟涂的厚薄均勻與否會影響效果,涂的厚均勻的不會漏水反之就要漏水。
(3)發現紙杯的秘密。教師出示另一種一次性紙杯,讓幼兒比較發現他們的不同,然后揭曉紙杯的秘密。
(4)延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請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們下次再來做實驗。
教學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發現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或者說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教師請小朋友觀察與親手觸摸發現了紙船不濕的秘密,這時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契機,請拿著蠟船的小朋友把船舉起來,讓周圍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讓他們能夠發現不同,這樣后面孩子關注實驗的熱情更高,活動的氣氛更好。另外,我也在想活動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兩種不同的紙張,如,一種是普通的紙,一種是蠟光紙,這樣視覺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別它們的不同,在開船的過程中小朋友就會主動的關注周圍小朋友的船,把教師的巡回引導的目的,轉換為孩子們自己的需要。
做一項小實驗第 3 篇教學目標:
1、學會借助圖表整理小實驗的主要信息
2、寫的時候用上“先XXXXXXXXXX接著XXXXXXXXXX然后XXXXXXXXXX最后XXXXXXXXXX”這樣的句式,把做小實驗的經過寫清楚。
3、可以寫一寫自己做實驗時的心情,實驗中的有趣發現等。
教學重難點:
1、把實驗經過寫清楚,并能細致生動地記錄自己的觀察過程。
2、適當加入做實驗時的心情和有趣發現等。
教學用具:
課件 一張紙、一把塑料尺子、一塊毛面布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以發明了地動儀張衡、兩彈元勛鄧某某、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地質學家李某某、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專家鐘南山為例激發學生興趣。
二.學生活動
1、生介紹自己做過的小實驗
2、出示視頻案例,學生了解如何說清實驗過程
(1)實驗的名稱是什么?
(2)你準備了哪些材料?
(3)實驗的詳細過程怎樣?
(4)實驗的結果如何?
(5)你做實驗有什么感想?
3、看實驗視頻《浮起來的雞蛋》,借助課本圖表回憶實驗的情景,填寫圖表:
實驗記錄表
實驗名稱:
實驗準備:
實驗過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實驗結果:
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讓紙屑跳舞》,填寫實驗記錄表并展示
實驗記錄表
實驗名稱:
實驗準備:
實驗過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實驗結果:
5、怎樣把實驗過程寫出來?
將實驗過程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換成首先、接著、然后、最后。
6、學生使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練習寫實驗過程
寫作指導:怎樣把實驗過程寫生動?
關注細節
如:我把雞蛋放到水里。——我把雞蛋輕輕地放入水中,讓雞蛋沿著杯壁,緩緩地落入水中。
使用修辭
如:雞蛋浮起來了。——雞蛋慢慢的冒出頭來,像是一個小腦袋從水中冒出來。
表達心情
如: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實驗。
我感到疑惑不解,到底是哪里不對呢?
我欣喜若狂,原來摩擦真的可以產生電啊!
好開頭
好結尾
列出提綱
例文點評
學生習作
板書設計:
我做了個小實驗
開頭——點明要寫什么,選擇自己的實驗。
準備前(略)
中間
實驗中(詳)——具體的先后順序,自己的心情。
結尾—— 總結全文,解釋“謎底”,表達情感。
做一項小實驗第 4 篇【教學目標】
1、能借助圖表記錄自己做過的一項小實驗,能按順序將實驗過程寫清楚。
2、能根據要求與同學互評習作,并嘗試用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習作。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做一項小實驗。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能借助圖記表示自己做過的一項小實驗,能按順序將實驗過程寫清楚。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寫的作文是(板書:我做了一項小實驗)。
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呢?(預設:《蜜蜂》)
2、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篇課文的實驗內容呢?
法布爾為了驗證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證實蜜蜂確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二、借助圖表回憶實驗情景。
1、翻開課本第56頁,借助圖表說說《蜜蜂》一課的實驗情景。
課件依次出示:
實驗名稱:驗證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實驗準備:蜜蜂、紙袋、白色記號筆。
實驗過程:
第一步,把捉來的`蜜蜂放在一個紙袋里。
第二步,在捉來的蜜蜂身上做白色的記號。
第三步,在四公里遠的地方放飛。
第四步,檢查蜂窩。
實驗結果: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2、你做過什么小實驗呢?向大家介紹一下。
全班交流。
3、根據圖表在課本上把小實驗的情景填寫完整。
三、寫作要求。
1、先把實驗名稱和實驗準備介紹清楚。
2、把做小實驗的經過寫清楚,可以用上“先……接
著……然后……最后……”的句式。
3、還可以寫一寫自己做實驗時的心情、實驗中的有趣發現等。
四、試寫初稿,進行修改。
1、學生進行習作,教師巡回指導,并對寫作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2、學生完成初稿,進行自我修改。
3、組內互讀互改。
教師巡視,作個別輔導。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能根據要求與同學互評習作,并嘗試用修改符號修改自己的習作。
【教學過程】
一、評析,再修改。
1、師巡視,對實驗過程、實驗結果交代清楚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對過程和結果交代不清的學生提出修改建議。
2、重點提出修改補充要點。
(1)修改錯別字、標點符號和句子。
(2)一定要把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寫清楚。
(3)補充內容,把實驗最精彩或者最關鍵的部分寫具體。
3、選一篇學生習作,師生共同評議修改。
圍繞習作要點進行集體評議,使學生在對別人文章“品頭論足”的同時,進一步明確習作的要領。
4、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相互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
5、學生自己再認真修改。
二、謄寫習作,書寫工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