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1
這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翻譯,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復述出全詞的內容,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從而提升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場。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導向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導入語:同學們都游歷過一些名勝古跡吧?當你們去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時,會想到什么呢?有沒有同學來說一下?(幾輪互動)看來同學們都有很多感觸,那么我們來看看著名詞人辛棄疾游歷北固亭時,想到了什么。從而板書課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接下來我會以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作家資料進行分享,并總結: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曾參與抗金,是詞人中的英雄。重點介紹辛棄疾年輕時的事跡:①義斬義端;②50騎兵活捉張安國。而本文的創作背景為,詩人64歲被重新啟用,但因作戰主張與當權者相左,又被降職。本文寫于第二次被降職后,行至北固亭,憂憤而作。學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并請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詩歌: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了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指名叫學生回答,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贊揚了孫權東吳建權,抗擊曹魏,劉裕抵抗胡虜,北伐立功;下闕譴責劉義隆(元嘉)冒進誤國,感懷民生多艱,自己壯志難酬。
2.請同學們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幾處用典?各是什么?
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孫權、劉裕;
下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作者來到北固亭,為什么會想到孫權和劉裕?”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下列結論:
孫權:在京口建立吳國,建都建業(南京),抵抗了來自曹軍的入侵,保衛了國家;
劉裕:劉裕出生于京口尋常小巷陌,后建立劉宋政權,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來自多方的入侵,守衛了國家。
兩者均與京口一地有關,都曾勇猛抗敵,保衛家園。
2.“作者對兩者持怎樣的態度?如何看出?”請學生結合導入時的背景資料進行思考。
學生自由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得出下列結論: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尊敬和敬仰,感嘆南宋當權者昏庸無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不僅尊敬和敬仰,還認可劉裕的作戰方略,認為自己若是遇到劉裕這樣的明君,正確的政治建議就不會被忽視,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能夠實現。
(此處要結合劉裕建功的歷史:劉裕抗擊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權鞏固的準備之后,用此反襯作者所處時代的統治者急功近利,不聽勸阻,冒進抗金。)
3.“作者提到劉義隆、佛貍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學生回答,總結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冒進誤國,諷刺了當朝統治者,表達了作者的譴責態度。
“難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百姓安于異族政權統治,忘了記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不積極救國的不滿。
4.“作者提到廉頗,又有何用?”請同學結合詩人的生平回答。教師適當點撥,得出下列結論: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用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負,卻沒有機會實現,壯志難酬的苦悶。
5.結合全詩,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這樣有什么好處。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最后教師明確答案如下:
最大的藝術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語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內涵,是整體表達更加有力,擲地有聲。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課學過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小組討論:兩者有何異同點?
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結論:
相同點:表達方式上兩者都是借景抒情;內容上兩者均為以古喻今。
不同點:主題不同:蘇詞感慨了年華漸去,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時間流逝;辛詞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負無從實現而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憂憤。
(五)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并讓同學將上兩者比較閱讀的結論結合具體詞句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歷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只設置了預習任務完成,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背景以及講解的滲透顯然是有所欠缺的,這就致使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和情感時可能不會很深刻,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滲透環節,可以讓學生來發言,互動得出。
(一)名句名篇背誦
(二)詩歌鑒賞
1、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教學目的:
1、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學會懷古詩詞鑒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東坡詞豪放,有鐵板銅琶之稱,而有副對聯是這么寫的: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該對聯寫的是誰?辛棄疾。他的詞作豪放奔放,與東坡同屬豪放派代表詞人;他對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誠。我們齊讀辛棄疾的簡介,掌握相關文體知識。
2、詞人簡介: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其詞題材廣泛,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合稱“蘇辛”。辛詞充滿了誓復中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著有《稼軒詞》,又名《稼軒長短句》。
3、老師補充: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經淪陷13年,其祖父曾為降金小官,時常對辛棄疾進行抗金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抗戰以收復中原成了辛棄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卻是“主和”的,茍且偷生于東南,這也就決定了“主戰”的辛棄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古詞,請打開課本39頁,《永遇樂京口北顧亭懷古》。
二|、新課:
1、齊讀詞作,整體感受。畢,師正音。
2、析題。永遇樂,詞牌名,即詞的曲調名稱,它規定了詞的句數,每句的字數以及音韻等。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所寫內容。懷古思人,大多通過今昔對比,借古諷今。
3、本詞懷了什么“古”呢?請大家聽朗讀錄音,迅速找到相關的人名。
4、聽朗讀錄音。
5、讓學生回答,詞作中出現的人名: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6、作者登上北顧亭的時候,想到這些古人,源于他們經歷的一些事情。請結合課下注解,大家討論2-3分鐘,用簡潔完整的句子概括每個典故的內容(什么人、什么事)。
畢,讓學生回答,形成表格:
人物
故事簡介
孫權
京口建都,敗曹軍,保衛家園。
劉裕
京口起事,建立政權,大舉北伐,恢復中原。
劉義隆
草率北伐失敗。
拓跋燾
擊敗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宮(佛貍祠)
廉頗
老年廉頗有報國之志卻不得重用。
7、在詩文中,像本詞這樣,涉及過去的一些史實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達心聲。自讀課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傾向的關鍵字詞,先弄清楚作者對詞作中的人和事的態度,再思考本詞中5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心聲。
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草草”“贏得”“倉皇”“可堪”“憑”字所蘊含的情感。
指導朗讀。
學生回答后,總結得出板書:
(1)孫權、劉裕:渴望建功立業,壯志未酬
(2)劉義隆:借鑒歷史,勸當朝者不能草率北伐
(3)佛貍祠:對當朝者不圖收復中原的不滿
(4)廉頗:以廉頗自況,苦悶悲憤
8、用典是辛詞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當使用可以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用典: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者文字語言即為“用典”。用典好處:語言簡練,內涵豐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達作者的心聲。
9、詠史懷古詩鑒賞要點:
①弄清史實。什么人?什么事?
②領悟感情。弄清作者對史實中的人和事的態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跡往往是表現作者的仰慕和贊頌之情。反面的則是批判和諷刺,對現實的警戒。
三、反復誦讀。
四、拓展延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思考:《蜀相》中懷了那位古人?哪些詩句對應了史實?作者委婉地表達了怎樣得情感?
五、課堂背誦《京口北顧亭懷古》。
六、課后作業:默寫《京口北顧亭懷古》。
教學反思:本節課按教學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從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重點突出,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但是,有的環節突破得不夠,比如設計中安排有誦讀,但是實際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讀還是少了些。另外,整節課沒有亮點,顯得平淡。我用多媒體配合教學,但沒有注意好幻燈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燈片自己不清晰。
(一)名句名篇背誦
(二)詩歌鑒賞
1、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教學目的:
1、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學會懷古詩詞鑒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東坡詞豪放,有鐵板銅琶之稱,而有副對聯是這么寫的: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該對聯寫的是誰?辛棄疾。他的詞作豪放奔放,與東坡同屬豪放派代表詞人;他對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誠。我們齊讀辛棄疾的簡介,掌握相關文體知識。
2、詞人簡介: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其詞題材廣泛,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合稱“蘇辛”。辛詞充滿了誓復中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著有《稼軒詞》,又名《稼軒長短句》。
3、老師補充: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經淪陷13年,其祖父曾為降金小官,時常對辛棄疾進行抗金的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抗戰以收復中原成了辛棄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卻是“主和”的,茍且偷生于東南,這也就決定了“主戰”的辛棄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古詞,請打開課本39頁,《永遇樂京口北顧亭懷古》。
二|、新課:
1、齊讀詞作,整體感受。畢,師正音。
2、析題。永遇樂,詞牌名,即詞的曲調名稱,它規定了詞的句數,每句的字數以及音韻等。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所寫內容。懷古思人,大多通過今昔對比,借古諷今。
3、本詞懷了什么“古”呢?請大家聽朗讀錄音,迅速找到相關的人名。
4、聽朗讀錄音。
5、讓學生回答,詞作中出現的人名: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6、作者登上北顧亭的時候,想到這些古人,源于他們經歷的一些事情。請結合課下注解,大家討論2-3分鐘,用簡潔完整的句子概括每個典故的內容(什么人、什么事)。
畢,讓學生回答,形成表格:
人物
故事簡介
孫權
京口建都,敗曹軍,保衛家園。
劉裕
京口起事,建立政權,大舉北伐,恢復中原。
劉義隆
草率北伐失敗。
拓跋燾
擊敗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宮(佛貍祠)
廉頗
老年廉頗有報國之志卻不得重用。
7、在詩文中,像本詞這樣,涉及過去的一些史實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達心聲。自讀課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傾向的關鍵字詞,先弄清楚作者對詞作中的人和事的態度,再思考本詞中5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心聲。
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草草”“贏得”“倉皇”“可堪”“憑”字所蘊含的情感。
指導朗讀。
學生回答后,總結得出板書:
(1)孫權、劉裕:渴望建功立業,壯志未酬
(2)劉義隆:借鑒歷史,勸當朝者不能草率北伐
(3)佛貍祠:對當朝者不圖收復中原的不滿
(4)廉頗:以廉頗自況,苦悶悲憤
8、用典是辛詞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當使用可以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用典: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者文字語言即為“用典”。用典好處:語言簡練,內涵豐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達作者的心聲。
9、詠史懷古詩鑒賞要點:
①弄清史實。什么人?什么事?
②領悟感情。弄清作者對史實中的人和事的態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跡往往是表現作者的仰慕和贊頌之情。反面的則是批判和諷刺,對現實的警戒。
三、反復誦讀。
四、拓展延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思考:《蜀相》中懷了那位古人?哪些詩句對應了史實?作者委婉地表達了怎樣得情感?
五、課堂背誦《京口北顧亭懷古》。
六、課后作業:默寫《京口北顧亭懷古》。
教學反思:本節課按教學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從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重點突出,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但是,有的環節突破得不夠,比如設計中安排有誦讀,但是實際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讀還是少了些。另外,整節課沒有亮點,顯得平淡。我用多媒體配合教學,但沒有注意好幻燈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燈片自己不清晰。
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教學過程
(一)、誦讀感知,體味風格: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二)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單獨命題的很少,如這一課中的《聲聲慢》《揚州慢》《雨霖鈴》等,而只要單獨命題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確了。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①有幾個典故?
②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③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④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①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②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④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⑤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么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么?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什么情感與立場?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舞榭歌臺”體現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板書:贊嘆惋惜。抗金,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贊嘆與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度?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草率出兵 批評)。
典故四:佛貍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么?
3、二者對比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是寫現在淪陷區人民安于異族統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板書: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 “憑誰問,---?”的“憑” 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4、這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里,就已經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么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布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并稱為:“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均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五、板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