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這是師說的優秀導入,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段 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小組討論交流
重點實詞 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二、小組成果展示與糾錯,評分
預習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放在句中,舒緩語氣
2.猶且從師而問焉 代詞
3.巫醫樂師 有專門技藝的人
4.群聚而笑之 名詞作狀語 成群
5.其可怪也歟 語氣副詞 難道
6.孔子師郯子 名詞作動詞 拜……為師
7.不恥相師 名詞作動詞 ①拜……為師②學習
三、翻譯重點句子: (共性出錯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明確】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這原因吧?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明確】 不明白斷句,有的'人向老師學習,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遺漏不學,我沒看出他們的明智。(合敘句與賓語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明確】所以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四、質疑
五、布置作業:
(一)背誦課文并翻譯全文
(二)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重點實詞 2.通假字
3.古今異義 4.一詞多義
5.詞類活用 6.特殊句式
一、檢查預習
二、情境導入
三、作者簡介、解題
學生讀注釋①,教師補充。
1、作者簡介
2、解題
四、文本內容疏通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2.共同研習課文文言知識
(1)小組討論交流,掌握課文文言知識
(2)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教師引導糾正
五、作業布置
一、文本內容疏通
1.朗誦點撥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共同研習課文文言知識
(1)小組討論交流,掌握課文文言知識
(2)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教師引導糾正
3.檢查翻譯
二、作業布置
讓學生學會自主 ,通過課前預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作者及背景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小組討論學會
課堂小結
2分鐘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師道既尊,學風自善。”1200年前,韓愈向我們闡釋了這一道理,今天我們應該接過韓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揚尊師重道的傳統這步棋切實走好,為傳承知識營造一個和諧有致的良好氛圍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布置作業
1分鐘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說說你對老師的認識,寫成隨筆。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 。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 ”、“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 文以載道” 、“ 文道結合” 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 言之有物” 、“ 言貴創新” 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師說》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 所以 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 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為……所……,表被動。
術怒攻布,為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目。
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里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干什么”)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使動,使……小。 客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意動,認為……小。 主觀)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注釋,把課文讀通,讀暢。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 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并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 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本,然后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 老師是干什么的?
② 人為什么需要老師?
③ 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 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著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并闡明了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 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 理解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并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 今之眾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于師”的陋習。)
⑤ 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對比。)
⑶ 熟讀──背誦──齊背。
⑷ 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后通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5、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本: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 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 孔子為什么我們要拜這些人為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6、學習第四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本: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并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么?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并沒有把它作為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于余(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7、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為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并形成如下板書:
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8、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后,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課后拓展:
⑴ 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⑵ 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教材分析
《師說》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尊師重道的論文,主要運用對比論證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頑可笑。雖然屬于自讀課文,但本文的語法現象如詞類活用、文言句式比較典型,并且作為了高考背誦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可以等閑視之。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積累,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完成了自主學習的預習案,并且我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做了記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難點重點
指導學生的文言朗讀;鑒賞分析本文說理方式和方法。(自學討論)
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質疑討論)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1.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誦讀整體感悟、細讀圈點質疑、品讀討論交流、
練習鞏固積累 。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質疑問難,共同討論,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教師由《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 古文運動 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韓昌黎”、“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運動”是一次文學革新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主將。主張文章要 “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
③“韓潮蘇海” 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學習第一段
(一)重要字詞提問并釋義: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3)其 (4)而
5. 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