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這是赤壁賦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我覺得我這堂誦讀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誦讀形式多樣化本堂課有齊誦、自誦、范誦、脫稿朗誦、全體背誦等多種誦讀方式
2、教師的誦讀指導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誦讀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設置了“誦讀三境界”、“誦讀提示”等教學環節,并且針對每一段、每一層甚至每一句的誦讀,都設置了漸進式的誦讀指導,層層深入,指導學生,讓學生逐步達到誦讀的目標要求。
基于課堂時間和課堂容量問題,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標,我考慮我的誦讀課不以誦讀段落的多少作為評判標準,所以就是《赤壁賦》也沒有實行全篇誦讀教學,而是選取了前三段,將第四段放在課下落實,我覺得這樣也符合高效課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3、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誦讀課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不容易,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才有可能成功,否則就成了老師的獨角戲,這是語文教學新模式的大忌,所以,為了使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設置了層進式教學指導,問題設置也極為明確,讓學生對誦讀的理解在一堂課中逐步加深,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參與,又符合教學規律。
(2)、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運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對學生的誦讀予以指導和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在老師指點下真正有提高;允許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肯定學生看法或誦讀的合理之處——誦讀是有個性化的,絕對不允許千篇一律,統一要求運用某種腔調來誦讀,那樣做就違反了教學規律。
二、學生表現方面
1、優點
這堂課學生總體表現良好,具體表現在:
(1)齊誦聲音響亮,回答問題聲音清晰,所有的問題都是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學生。
(2)敢于質疑,敢于談出自己的誦讀看法。
2、問題
(1)回答問題的學生仍然偏少,據老師們統計,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學生主動站起來兩次,但一些學生仍然有畏懼心理,只能做到認真地聽講、思考,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心存顧慮。
解決方法:
(1)繼續推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勤思,多表現。
(2)多創設課堂的發言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
(3)解決學生畏懼心理,讓他們從內心“放下”顧慮,培養心理素質,展現自我。
(4)教師以身作則,善于表現,教出自己的個性風格,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上完課后,有一份釋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的含義;亦有一份沉重,經肖老師等專家的指點,發現自己課堂之淺薄。
“一堂好課應該呈現從徘徊到突圍的精彩,有掙扎、有沖突、有交鋒,然后從縫隙間突圍,師生均能從文本和課堂獲得突圍的快感。”肖老師的話語讓我感到很溫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設計中的潛意識里的我。是啊,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遙遠,距離讓我更堅定的成長。
“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劃出寫“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體會的一句闡述自己的理解。”提問過于機械和呆板,進而使整堂課略顯呆滯,缺少靈動,課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卻一直生成在教師的言語里。教師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課中,卻無法引領學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沒有,勉強確實是沒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整堂課都在趕場,頻率快,節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實則走馬觀花。缺少“點”上的細化,徘徊一詞雖已讓學生感悟了,但聯系詩境不夠,矛盾場的渲染不夠,學生的生成就不夠,學生其實是成長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當然,師生的互動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層面,把課堂還給學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自己也沒有隨文本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課堂模式顯然忽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課堂上意識到了卻沒有很好的落實。沒有言的積累,何來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許才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針。注重人文味的同時卻極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書卷味,淡化了學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蘇軾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則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這堂課也多少讓我找到了一點自信,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寬慰。是命運把我們拋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習且思。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么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通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后來怎么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
由于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于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后,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盡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系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于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獲,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復訓練。
二、誦讀遍數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為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系,蘇軾是如何解脫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后,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課的收獲: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