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9
這是峨日朵雪峰之側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峨日朵雪峰之側》是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其中的一首詩。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單元要求從“青春價值”的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蘊;要求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感情的手法,體會詩歌的獨特魅力;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并嘗試寫作詩歌。
《峨日朵雪峰之側》是當代詩人昌耀寫的一首詩歌,全詩共分為兩節。在這首詩中,詩人塑造了眾多審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巖壁蜘蛛,它們共同營造出一個凝重壯美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通過意象之間的的變化與相互作用,描繪出詩人內心深處向往的烏托邦,那是一個僅存于詩人心中的天堂。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該階段的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幾首現代詩歌了,具備一定賞析詩歌的能力,但就本詩而言,《峨日朵雪峰之側》塑造了眾多的審美意象,展現了詩人博大的生命意識,學生對于這一點會難于理解。
【教學目標】
1.了解昌耀及詩歌創作背景;
2.分析詩歌意象,體會凝重而又壯美的意境氛圍;
3.感受詩歌當中蘊含的謙卑而強勁的生命力量。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詩歌意象,體會凝重而又壯美的意境氛圍;
2.感受詩歌當中蘊含的謙卑而強勁的生命力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單元第2課的第三首詩——昌耀《峨日朵雪峰之側》。
(本詩為自讀詩歌,需要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教師課堂點撥,所以開門見山,直接進入課堂更為合適)
二、相關介紹
1.作者介紹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詩人。14歲參軍,參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負傷回國,同年進入河北省榮軍學校。1956年到青海文聯工作,后長期在農場勞動,1979年復出到青海作協工作。代表詩作有《慈航》《山旅》《劃呀,劃呀,父親們!》《意緒》等。《峨日朵雪峰之側》是其短詩中的精品。
昌耀一生命運坎坷,社會閱歷豐富,他的作品有著深刻的社會內容。他對生活與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現出深重的苦難感、命運感和哲學意識。由于長期生活在青海地區,其作品帶有青海高遠的民風民情和高原氣質。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吸取了自“五四”以來中國新詩探索的成果,從民間文學中得到了許多滋養,又接受了外國文學特別是俄羅斯文學中的有益經驗。昌耀的詩歌大氣、豪放,孤絕超拔,沉雄遒勁,有著鮮明的個性風格,詩學界有“昌耀體”的說法。
2.創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詩作《林中試笛》被打成右派,此后僅得以“贖罪者”身份輾轉于青海西部荒原從事農墾,這首詩寫作的時間是一九六二年八月。中國的1962年是一個漸趨冷寂和沉悶的時段。寫下過早期長詩《兇年逸稿》的昌耀因為已經提前冷寂和沉悶了,所以此時得意在其中摻入理智和清醒,用以關照和揣度這一時段的冷寂和沉悶:這便是他的短詩《峨日朵雪峰之側》產生的外在機緣和直接意圖。昌耀的所有詩作都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根本和落腳點最終都在詩歌主體本身。就這首短詩而言,他一方面在觀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當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為通告走入了自己的內里世界,觀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時空。對于昌耀寫于1963年8月的具有鮮明整體象征特色的短詩《峨日朵雪峰之側》,可以按照“由內而外”的次序得出兩種相互銜接、彼此相關的闡釋和解讀。
“峨日朵”雪峰的所在地,應該是現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峨堡鎮,而“峨日朵”則應該是當地百姓對“峨堡”的發音。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鄉境內的祁連山脈中的一座或者幾座小雪峰了。想來,它們原本沒有自己的獨立的名字,它們只是一個如畫的詩作之遠景而已。
三、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1.朗讀詩歌,完成下列任務。
①結合文本末的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
②本詩主要寫了什么?
③說一說讀完此詩后的感受。
明確:
①石礫(lì) 鉚釘(mǎo) 揳入(xiè) 罅隙(xià)
②內容:本詩主要寫了詩人昌耀在攀登峨日朵雪峰時,從其側方看到的景與物,還有作者當時感受與思考。
②感受:博大、蒼涼、渾厚、孤獨、凝重、壯美、驚險……
2.聽朗讀音頻,指定3名學生朗讀,學生評議,教師指導。
三、精讀涵詠,梳理內容(本活動為內容梳理,簡略講解)
語文教案 語文試題 語文課件 作文大全 語文知識 教學文檔投訴建議我要投稿
《峨日朵雪峰之側》名師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作者昌耀寫的這首詩,是在登峰途中的體驗與感懷。詩題交待了作者所處的位置。“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著此刻詩人因身體疲憊而打算暫歇,但并未放棄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額”的舉動說明海拔之高。薄壁那邊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詞生動地概括出了夕陽欲落未落之貌。但西沉之勢不可逆轉,冷熱交接之時,迫近冰峰的紅日顯現出躍赴絕境的決然的姿態。山海的幽杳又似有黑洞般無窮的引力。石礫不時的滑坡,深淵興起
一派有如軍旅遠去的喊殺聲的囂鳴。詩人猛然驚覺,本能的將“指關節鉚釘一樣的楔入巨石的罅隙”。這句極為生動形象。千層底被撕裂的細節,從側面表現了當時情況的危急。
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側》這首詩中,塑造了眾多的審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和石巖壁蜘蛛,它們共同營造出一個凝重壯美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通過意象之間的的變化與相互作用,描繪出詩人內心深處向往的烏托邦,那是一個僅存于詩人心中的天堂。
二、作者簡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詩人,籍貫湖南桃源。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南常德市一個有著七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昌耀早年喪母。父親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從青年時代即投身革命。父親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領導的抗日決死隊的指導員,后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伯父王其梅早年即為中共黨員,曾是北京“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
1950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宣傳隊員。同年,響應祖國號召,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期間,推出處女作《人橋》,從此與詩歌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1953年,在朝鮮戰場上負傷后轉入河北省榮軍學校讀書。1954年開始發表詩作。1955年調青海省文聯。1958年被劃成右派。后顛沛流離于青海墾區。1979年平反。后調任中國作協青海分會專業作家。
他的詩以張揚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奮見長,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壯美的意象之中,將飽經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協調的整體。詩人后期的詩作趨向反思靜悟,語言略趨平和,有很強的知性張力,形成宏大的詩歌個性。
昌耀主要作品:《慈航》《斯人》《劃呀,劃呀,父親們!》《大山的囚徒》《一百頭雄牛》《一個中國詩人在俄羅斯》《峨日朵雪峰之側》《哈拉庫圖》《慈航》、《意緒》、《哈拉庫圖》《一十一枝紅玫瑰》;詩集《昌耀抒情詩集》《命運之書》《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昌耀的詩》等;2000年詩人過世后有《昌耀詩歌總集》行世。昌耀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一座高峰,其歷史地位已為人共識。
三、閱讀理解
峨日朵雪峰之側
昌 耀
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額,
驚異于薄壁那邊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
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
山海。石礫不時滑坡,
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
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
我的指關節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鷹或雪豹與我為伍。
在銹蝕的巖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憐的蜘蛛
與我一同默享著這大自然賜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刪定
課堂活動:同學們自主朗誦詩歌,理解詩歌,各小組討論詩歌的內容、形象、主題、表達藝術,探究作者的觀點態度與詩歌的寓意。
四.合作探究
1. 詩歌首句說:“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樣理解“此刻”和“僅”兩個詞的含義?
探究:此刻”和“僅”兩個詞暗示了多重意思:這高度并非“一覽眾山小”的“絕頂”,卻是“我”盡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達到的;這并不意味著將來(或“下一刻”)“我”不能達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著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這畢竟已是一次歷盡艱辛的征服。
2.“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請分析鑒賞這句詩的內容與表達技巧。
探究:這是個判斷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經陸續征服了從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標與“我”的努力之間的差距,暗示了某種“先喘口氣”的決定。
3.詩人為什么驚異于“太陽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
探究:詩人認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艱辛的一種報償,“我”吃驚地看到一派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一個宛轉重疊綿密奇崛的長句,寫那太陽彷徨久之終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躍入。還未見過有人把落日的張力和動勢如此精煉地組織在一個句子之中。長句極易寫得或累贅或松散或拖沓,而這里意象的密度卻顯示了詩人錘煉的功力。
【教學目標】
1.了解昌耀及詩歌特點,把握詩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
2.反復誦讀詩歌,概括詩歌內容。
3.賞析詩歌意象及象征意義,感受詩歌意境美。
【核心素養】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把握詩歌內容,提升鑒賞水平。
2、賞析詩歌對比、襯托的藝術手法,感受凝重壯美的藝術氛圍。
3、聯系語境,品味詩歌內涵,理解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強大生命力的贊頌。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語言的質感、透明而飽滿的特點。
2.把握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人柏樺曾說:“詩人比詩更復雜、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詩人的一生是他的詩篇最豐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腳,這個注腳當然要比詩更能讓人懷有濃烈的興味。”作為中國當代文壇上“役期”最長的“右派”詩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猶如一場惡疾。而他的詩如同徐徐打開一幅色彩斑斕高原油畫長卷,沛然而出一種豐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峨日朵雪峰之側》,欣賞這部長卷。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縣人,詩人。1950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宣傳隊員。同年,響應祖國號召,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期間,推出處女作《人橋》,從此與詩歌藝術結下不解之緣。1953年,在朝鮮戰場上負傷后轉入河北省榮軍學校讀書。1954 年開始發表詩作。他的詩以張揚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奮見長,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壯美的意象之中,將飽經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協調的整體。詩人后期 的詩作趨向反思靜悟,語言略趨平和,有很強的知性張力,形成宏大的詩歌個性。代表作《劃呀,劃呀,父親們!》、《慈航》、《意緒》、《哈拉庫圖》等,絕筆作《一十一枝紅玫瑰》。昌耀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一座高峰,其歷史地位已為人共識。三、寫作背景
本詩初稿寫于1962 年。早期的昌耀已經提前進入冷寂和苦悶,所以此時的他在寫作詩歌時摻入理智和清醒,用以關照和揣摩這一時期的冷寂和苦悶,這就是他創作《峨日朵雪峰之側》的直接意圖。
四、解題
“峨日朵”是現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峨堡鎮的老百姓對“峨堡”一詞的口語發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鄉境內的祁連山脈中一座或者幾座小雪峰。它們原本沒有自己獨立的名字,詩人拿來作為詩中一個如畫的詩作之遠景而已。
五、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登山勇士的所見所思,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凝重壯美的氛圍。
六、再讀詩歌,披文入情
1.詩人說我“驚異于”,詩人驚異什么呢?
驚異于太陽躍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陽”“山海”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
2.詩人是如何描寫雪峰落日和滑坡時壯麗景象的?
“驚異于薄壁那邊/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石礫不時滑坡,/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
先用一個長句描寫太陽彷徨后向山海躍出的視覺形象,展示落日的張力與動勢。又疊加宏大的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囂鳴,如軍旅遠去的殺聲,這一音響的疊加使落日更顯壯觀。
3.對雪峰落日和滑坡時壯麗景象這樣的描寫產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墜的,和登山者的行動正好相反,于是視聽合一的效果就不單產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在讀者的生理也上引發緊張。
4.詩人不去細致地描寫“雄鷹或雪豹”這樣大的意象,卻寫“蜘蛛”,有何意圖?
這是詩人精心雕琢的一個“特寫鏡頭”,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全由這只小小 的蜘蛛得到表露。這不起眼的細小的意象比司空見慣的“雄鷹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 人意料的表達效果。
5.“我的指關節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這句詩有怎樣的寓意?請簡要分析。
寓意: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閑者贊嘆或觀賞的對象,而是此時登山勇士的生命體驗。分析:詩句由“我”眼中的壯觀景象轉入自身狀態的描述:手指插入巖縫,血滴滲出鞋底,也就是說,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閑者贊嘆或觀賞的對象,而是此時此地貼身絕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體驗。
6.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聯系詩歌內容,探究下面的詩句的寓意。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內容,把握作品情感,學習借鑒抒情達意的表現方式。
2、通過《峨日朵雪峰之側》的學習,繼續強化理解分析表達的規范。
。
3、從抒情表達的角度,進一步落實新詩創作實踐。
教學重點: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與詩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教學難點:新詩創作的模仿與借鑒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點撥
教學內容:昌耀《峨日朵雪峰之側》的象、境、意
一、作者簡介
王昌耀(1936~2000),筆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參軍,1951年春赴朝鮮作戰,其間曾兩度回國參加文化培訓。1953年“停戰協定”簽字前十余日,身負重傷,從此永遠離開了部隊。1955年赴青海參加大西北開發。1957年因一首短詩被定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與磨難。1979年重返文壇,任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榮譽主席,專業作家。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昌耀抒情詩集》《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昌耀的詩》等。他被人譽為“他那一輩人中唯一可以被稱作詩人的人”“最信賴的詩人”“中國當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當代詩歌史上的一個傳奇”。
二、創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波及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性反右派斗爭。這一運動后來被嚴重擴大化,一大批響應黨的號召仗義執言的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被錯誤的確定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這首詩寫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鄉不遠的青海省八寶農場接受勞動改造。
“峨日朵”是現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峨堡鎮的老百姓對“峨堡”一詞的口語發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鄉境內的祁連山脈中一座或者幾座小雪峰。它們原本沒有自己獨立的名字,詩人拿來作為詩中一個如畫的詩作之遠景而已。
三、閱讀與賞析——學生落實在筆頭上
1.詞語積累:
薄壁 石礫 深淵 囂(xiāo)鳴
鉚釘 銹蝕 賜予
揳(xiē):把楔子、釘子等捶打到物體里面。
罅(xià)隙:縫隙。
2. 題目“峨日朵雪峰之側”的“側”如何理解?
相關聯想——雪峰之巔、雪峰之麓、雪峰之側。
雪峰之側——半山腰。“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緊扣題目,互作注釋:“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這是歷盡艱辛的攀登,這是竭盡所能才達到的高度,這是我當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還將有新的高度,這一高度與自己的目標尚有距離,是豐滿的自信、現實的堅持與客觀的無奈的交融。
3.如何理解“一只小的可憐的蜘蛛”這一形象?
營造出一種凝重壯美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描繪出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
雪峰、落日、山海、石礫、巨石的罅隙、雄鷹、雪豹、銹蝕的巖壁共同營造出一個凝重壯美的氛圍,構成雄渾、壯美、崇高的審美特征(意境),與蜘蛛與弱小與可憐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生命的謙卑與堅毅,表達對生命熱愛,對生命力的贊誦。使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4. 描繪畫面的時候采用了哪些表現方法?
視聽合一:視覺——“我”吃驚地看到一派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殺聲漸遠而去。視聽合一,表明“我“在這個高度上的堅持決非易事。
特寫鏡頭: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巖壁上與“我“同在!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就是從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來的。很多時候,不起眼的細小意象比司空見慣的“波瀾壯闊“更有力量。
強烈的對比:兩組意象形成鮮明而濃烈的對比:強大和弱小、光明與幽暗、熱鬧與沉寂、高拔與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側堅守住高度的不是強大的雄鷹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憐的蜘蛛;光明的太陽不過是虛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別稱,堆砌的石礫不過是狂熱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價的樂觀的代號,而它們正在躍入幽暗卻引力無窮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淵;一派囂鳴的、象軍旅的喊殺聲的,原來是在“滑坡”,是在“遠去”,而接納和歸結它們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靜。
5.詩人李以亮曾這樣點評《峨日朵雪峰之側》這首詩:一首孤絕的超越之詩。那么你認為這首詩表現的是孤絕之境的超越還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絕?
這首詩表現的是孤絕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個孤獨的詩人,他自始自終有著一種震動人心的憂郁和傷感,而隱藏在這背后的是詩人對生命本真與尊嚴的追尋和捍衛。在這首詩中詩人似乎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又似乎是一個積極的生命體驗者,他在這首詩中開始他的征服之旅,繼而完成旅途,繼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聯系寫作背景,昌耀并沒有與那個時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側占穩了自己的高度。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強力的偉岸展示,呈示在這種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強健和雄壯者的生命,定格在這種險峰的姿態必定是勝利者的姿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