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3
這是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詩經》
①《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②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对娊洝吩谙惹貢r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③《詩經》六義
“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賦——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④結構——重章疊句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來表現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吨苣?middot;芣苢》三章里只換了六個動詞,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個過程。復沓回環的結構,靈活多樣的用詞,把采芣苢的不同環節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為補充,在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整體,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
2.《芣苢》((fú yǐ)
這是一曲勞動的歡歌,是當時人們采芣苢時所唱的歌謠,詩中寫出了整個勞動的過程和場面,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描寫了詩人與親人搶收小麥的情景,表現了勞作的繁忙與辛苦。詩的首聯中的“新麥”和“陳谷”是新與舊對比,“諸孫”和“老人”是幼與長的對比。頷聯中,“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壞與天氣好的對比,表達諸孫替老人收麥;多日陰雨,終有日出的欣慰、喜悅之情。后兩聯寫疼愛、贊賞之情:為諸孫急炊大餅、多博村酤、賦詩足精神。
4.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自號潁濱遺老。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5.名字由來
一、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和四言詩的特點;誦讀詩歌,把握朗讀節奏,體會其形式特點。
思維發展與提升:賞析詩歌使用的動詞妙處及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詩經》中傳承下來的勞動之美。二、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使用的動詞妙處及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理解內容,把握思想情感,賞析表達技巧。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和《詩經》中傳承下來的勞動之美。
四、教學課時
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積鐵累寸
1.勞動是最美的,是因為辛勤的勞動綻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為辛勤的勞動結出了累累的碩果。勞動是最美的,更是因為那辛勤勞作中的癡癡執著,更是因為那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堅持
【素養目標】
1.語言目標:誦讀這兩首詩,把握它們的朗讀節奏,體會其形式特點。
2.審美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任務情境】:
我們樸素的愿望
就是永不停息的勞動
就是讓勞動成為美德和手藝
在鄉村 在四起的歌謠里
勞動是我們成熟的唯一途徑
如今 幸福正從深入淺出的勞動開始
從田野和鄉村的所有角度
天南地北的包圍我們
熱愛勞動
我們疲倦的身子純凈。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走近蘇轍,和詩人一起親歷勞作的情景。
一、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1.邊誦邊讀,用“/”劃分這兩首詩的朗讀節奏,并用“ ”標出第二首詩的韻腳。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2.復習《詩經》相關知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先秦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時被尊為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內容上包括,①社會政治詩,對生活憤懣憂傷,抒發感慨,對政治或贊美或譏諷、抨擊;②愛情詩,歌頌美好的愛情;③史詩,記載民族的歷史,歌頌祖先的功勛;④反映兵役、勞役給勞動人民帶來的不幸。《詩經》中的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又稱“國風”,“國風”是當時各地流行的民謠,帶有地方色彩。“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頌”是貴族在宗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個事物。
3.了解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隨父兄回鄉奔喪。嘉祐四年(1059)守喪期滿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因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宋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宋徽宗時罷職居許州。政和二年(1112),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4.感知詩歌大意
1.《芣苢》描寫了西周婦女在田野里采摘野菜的場景,表現了勞動的快樂。
2.《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描寫了詩人與親人搶收小麥的情景,表現了勞作的繁忙與辛苦。
二、賞析技巧,體悟情感
(一)《芣苢》
1.分析《芣苢》一詩在形式上的鮮明特點和藝術效果。
(1)這首詩采用了重章疊句的形式,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
(2)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生動地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
2.前人說此詩,“自然生其氣象”。那么,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
點撥:詩中沒有直接寫采芣苢的人,但讀來卻讓人眼前出現了三三兩兩、三五成群的女子,她們于平原曠野、你追我趕、群歌互答的歡快勞動的場景。幾個動詞,把她們歡快的心情、收獲的喜悅伴著音樂節奏傳達了出來。
(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3.這首詩的前兩聯都含有對比,請予以具體說明。
【點撥】詩的首聯中的“新麥”和“陳谷”是新與舊對比,“諸孫”和“老人”是幼與長的對比。頷聯中,“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壞與天氣好的對比。
4.從這首詩的中間兩聯可以看出,這次收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點撥】頷聯寫已經下了三夜的雨,終于盼到了日出,所以這次收麥具有抓住時間搶收的特點。由頸聯中的“饑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麥子還非常勞累。
5.綜觀全詩,詩人表達了哪些感情?
【點撥】前兩聯寫欣慰、喜悅之情:有諸孫替老人收麥;多日陰雨,終有日出。后兩聯寫疼愛、贊賞之情:為諸孫急炊大餅、多博村酤、賦詩足精神。
三、積累與實踐
學完本課后,你班擬開展以“讀讀《詩經》”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
1.據不完全統計,我們日常運用的成語,有一百多個出自《詩經》。請根據詩句提取成語并解釋。
(1)“兢兢業業,如霆如雷。”(《詩經大雅云漢》)
成語:________________ 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羔裘豹飾,孔武有力。”(《詩經鄭風羔裘》)
成語:________________ 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讀懂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現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詩歌中重章疊唱、對比及側面描寫等藝術手法。
3、通過詩歌感知古人的勞動生活,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感悟勞動之美。
教學重點
讀懂詩歌,理解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感悟勞動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回顧關于勞動的詩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的學習。
二、新課。
?。ㄒ唬镀]苢》的學習
教學主線:讀——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自由朗讀,描述想象的畫面,并談談感悟。
引導性問題: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動作和表情是怎樣的?說明:
?。?)朗讀貫穿始終,在讀中想象和感悟。(個人讀、齊讀、二重唱式齊讀)
?。?)適時引入材料,輔助詩歌理解。
?。?)立足文本,文本細讀。結合漢字字形,想象人們采芣苢時的動作表情,體會“掇”“捋”“袺”“襭”等動詞變換的作用,以及所體現出的收獲喜悅。
?。ǘ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的學習
任務驅動:如果將這首詩改編成一個課本劇,作為編導,說說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導性問題:劇情梗概?舞臺背景如何設置?時間?(麥收季節“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雨后初晴……)地點?(蘇轍家的院子,還是田間地頭?)主角是誰?動作、表情、心理是怎樣的?詩歌的主題?
說明:
(1)朗讀貫穿始終,在讀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細讀。結合漢字字形知識,體會“賴”“替”“舞”“急”“多”等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三)小結。
三、作業布置。
閱讀下面的詩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詩歌鑒賞。
陽氣先從土脈知,老農夜起飼牛饑。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曉餉遲。
婦子同來相嫵媚,烏鳶飛下巧追隨。
紛紜政令曾何補,要取終年風雨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