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5
這是高中語文我與地壇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體會文章第二部分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領悟生命的意義、內涵。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提出兩個問題)
1、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熱愛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請同學說說淘金者是怎樣的形象?
2、從中我們感悟到了什么?
二、你還知道哪些和命運抗爭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讓學生自由回答,引出我們今天還要接觸一位這樣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鐵生。
三、介紹作家作品史鐵生
(1951~),生于北京,67年清華附中畢業,69年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教案《教案:》。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合歡樹》《我與地壇》《答自己問》《務虛筆記》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壇成了可以“躲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在由死到生的過程中地壇給了他很多生命的啟示,他在地壇呆了十五年,他有許多感悟,他把這些感悟用優美的語美寫了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
四、學習第一部分
讓學生默讀課文,把第一部分你認為比較精彩的語句劃出來,分析精彩的原因。
學生劃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寫三部分,在讓學生回答原因的同時,引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五、學習第二部分
生死問題解決了,剩下的是怎樣活的問題,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樣回答“怎樣活”的問題的。
第二部分在寫法上的特點:人神對話,重點理解一些難懂的句子,例如:“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
六、結束語:
送給大家一首詩
《熱愛生命》
汪國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鐘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我與地壇教案。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復雜感受。
3:反復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放音樂《命運交想曲》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首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想曲》。這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也是抗爭命運的文章。打課題和作者幻燈片。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
2.“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么“獨自”去?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殘廢自傷的心境。
3.“總是”到地壇去。為什么“總是”到地壇去?這是一個環境怎樣的地壇?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么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樣的啟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特點:荒蕪但并不衰敗。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我與地壇教案》。(配樂朗讀此句。)
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么樣的變化?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他“決定活”下來了。(古園的形體“辛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譬如``````”這些環境的永恒特點又給作者思考“怎樣活”提供了一種氛圍。
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系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
(二)第二部分
導: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么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是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么“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么樣的啟示?
(個別學生朗讀1—3段,配上音樂。其他同學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么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
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轉,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5.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么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可見,這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
(個別學生朗讀,評點,老師范讀,再學生齊讀。)
三、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么我想問同學們: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又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散文的閱讀理解。
3、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心描寫。
教學重難點: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教學方法:情境感悟式和問題研討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全文較長,教科書只選了一、二兩個部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的中心是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者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二、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寫地壇,著重寫地壇給“我”的啟迪。
第1至4自然段,寫“我”與地壇的緣分。
第5至7自然段,寫“我”在地壇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寫母親,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使“我”懂得怎樣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寫“我”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第4至10自然段,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我”的創作取得了成功,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
三、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如何?頹廢、迷惘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四、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是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在這一部分中,集中寫地壇的有三處,每一處景物描寫又都與“我”的感悟密切相關,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第3自然段,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第5自然段寫園中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小昆蟲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向人們展現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正是由于小昆蟲、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我”從“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園子中找到了答案:雖然殘疾,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第7自然段景物描寫也是對生命的解讀。“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作者在此發現了生命的種種狀態:無論是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這實際是在回答前文怎樣活的問題—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遭到破壞而發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頑強地活著,你就能坦然地體會到人生的味道。
五、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兩句話有什么區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上表現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他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六、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板書設計:
荒蕪冷落雙腿殘疾,失魂落魄
地壇精神的家園
并不衰敗生命感悟,走出輕生生命的意義
我與地壇(節選)
“我”去地壇為“我”準備母愛的見證
母親堅忍的意志
“我”在地壇悄悄找“我”毫不張揚的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并感受到偉大而深切的母愛。
2、掌握散文的閱讀理解。
3、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心描寫。
教學重難點:
回憶性散文的片段寫作,注意內心描寫。
教學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問題研討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天下的母愛都是相同的:無私,偉大。那么我們再來看看《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史鐵生筆下的母愛又是怎樣的呢?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體會作者在母親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愛。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檢查預習)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親則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體會“我”的懂得與后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兒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度,表現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于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么關系?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么,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后,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后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話的深情。
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母親默默忍受著活著不如離開人世的痛苦,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她無私地奉獻出毫不張揚的母愛,以行動感染熏陶著殘疾的兒子。“我”逐漸地終于理解了母親,懂得了生活。
兒子想通過寫小說回報母親,這是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后的希望,而母親來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兒子擔憂,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說上帝召她回去,也許是對的,因為這對忍受著巨大苦難的母親而言是一種解脫,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無奈的安慰。此時的“我”已經理解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從清晨到正午,從午后到傍晚,從日落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此時“我”已經懂得了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加堅強。母親盼望兒子應找到一條自立、自強的幸福之路,這是一條抽象意義的路。作者不說出來,是想表明母親的希望并不是用言語說出來的,而是以她偉大的愛向兒子暗示的,而“我”實際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條自立自強之路的。
五、寫作特點研究
學完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歸納可借鑒的寫作特點是:
①形散神聚。回憶漫長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我與地壇》的這兩個部分,從內容上看是緊密聯系的,第一部分寫了“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個環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從主題思想上看,也是渾然一體的,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么生的問題;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么活的問題。地壇是“我”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文章結尾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至此母親與地壇已經融為一體了。
②寫作,既要反映客觀世界,也要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六、作業
寫一篇回憶性短文:走進母親的內心……
板書設計:
母親的苦:
理性: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
感性: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情愿截癱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
對母親態度的三個階段:
1、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來不及為母親著想。脾氣壞到極點,發瘋離開家,中魔似的什么話也不說。母親焦灼、茫然尋找我時,我決意不喊她。
2、開始理解母親,想回報母親,希望母親還活著,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了,就招她回去。感到安慰。
3、“我”已經理解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此時“我”已經懂得了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加堅強。母親盼望兒子應找到一條自立、自強的幸福之路,這是一條抽象意義的路。作者不說出來,是想表明母親的希望并不是用言語說出來的,而是以她偉大的愛向兒子暗示的,而“我”實際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條自立自強之路的。
【教學目標】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上課教案。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討論與指導相結合,體味作者傳達的感受,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熱愛生命。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仔細觀察紋川地震中圖片,體味感受并交流。
二、整體感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
1、“我”進入地壇時的心境?(身體殘缺而精神頹廢)
2、地壇景物描寫有幾處?各有什么特點?
第一處描寫:古園歷盡滄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樣,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寧靜為我提供了思考審視自我心靈的場所;古園的荒蕪衰敗與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謀而合讓我有宿命的感覺,教案《上課教案》。第二處描寫: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富有情趣的微觀自然世界,有著勃勃生機,讓作者感受到卑微纖細的生命主體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棲身地的荒蕪,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著,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歡樂、悲傷及情趣,讓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內的每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第三處描寫:園子里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風,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滿劫數的,但亦時時洋溢生命的律動:地壇不斷上演著季節的離去與來臨。但在不斷的變化中又顯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們生命力頑強,歷久彌堅。這些激勵著“我”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敢面對不幸,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3、“我”在地壇悟出了什么?我們又該悟出什么?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我與地壇的關系:地壇是我的精神家園,我在地壇獲得重生人應該成為命運的創造者。與其向命運屈服,不如意氣風發地在生活的田野上播種希望;與其空等命運的恩賜,不如通過奮斗去摘取生活田野上的鮮花。人,如果能將個體生命放置與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之下,往往能獲得心靈寧靜與歸屬感,并更深地認識自己的人生。
三、練習:觀察圖片,寫一段文字,寫寫你的感悟。
四、交流感悟。
五、作業閱讀《我與地壇》的其余部分,探究對“怎樣活”問題的思考與回答。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