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這是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案設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定位】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文章,繼續展現“青春“的主題,表現得是青年旺盛的生命活力。這首詩是郭沫若的詩集《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詩人設想站在地球”邊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出聲聲呼喊,縱情高歌,想象著那怒涌的白云、壯麗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贊美摧毀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雄壯強大的力量。
學習這首詩歌,我們要密切關注整首歌是創作的歷史大背景。這首詩寫作于中國的“五四運動”爆發時期,詩人由海外留學歸來,在浩瀚的大洋之上,感受到了家鄉故土之上正在翻涌的時代強波,有感而發。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歌除了“青春”主題,還有對時代的思考,對變革的探索,擁有更加宏大的思辨內涵。
【素養目標】
1.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感悟詩人所要表達的革舊出新的創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義的詩作風格,把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誦讀詩歌,感悟詩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熱忱。
【教學重難點】
明白《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內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詩作的內容加深理解,探究詩歌的情感。
【教學方法】
1.語言品讀法:誦讀法
2.點撥法:抓關鍵意象,了解時代背景,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詩歌是一種飽含情感的文學體式,有的豪邁奔放、直白激烈;有的含蓄內斂、婉約動人。當你心中有所積郁,想要宣泄的時候,總要尋找一個突破口,而詩歌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郭沫若的一首現代詩《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去體會一下詩人內心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這個時期,他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21年6月,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間,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抗戰開始后回國,這一時期著有《屈原》等歷史劇及大量詩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發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
郭沫若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人,他的詩集《女神》應和著“五四”時期的狂飆突進精神,以飽滿的激情書寫了時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詩歌觀念上,他主張詩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認為“詩的本職專在抒情”;他相信詩的靈感和直覺,提出“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他還強調詩的非功利性,但承認詩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應。郭沫若開創了現代新詩的自由詩,他的不拘一格的詩歌體式,對后世影響很大。
【人物軼事】聾子大哥
郭沫若17歲上患大病后,聽力大減。在日本學醫時,耳聾嚴重影響了他的聽課和臨床實習,急得他無法忍耐,一連三個月沒下樓。
可是,耳聾卻促使他大長學問。因為失聰,他就努力發揮視力和思考力的作用,潛心鉆研文學和史學,使得他在這兩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對此,他深有體會地說:“我得出一條經驗,就是生理有缺陷照樣可以取得成就。只要自己不灰心,努力學習,盡量用一切方法補救自己的缺陷。
1946年,在重慶社會大學開學典禮上,他風趣地對有殘疾的學員們講道:“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悲觀。請看,你們的聾子大哥在這里!”
2.了解寫作背景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寫于1919年9、10月間,當時郭沫若受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沖擊,決然從日本渡海回國。當他置身于日本橫濱的海岸,面對浩渺無邊的大海,那驚天的激浪和著時代的洪流一起撞擊著他的胸懷。于是,在詩人的筆下出現了一幅雄奇壯偉、流動奔突的畫面,于是詩人寫下這首對于力的贊歌。
3.了解現代新詩
【定義】: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特點】: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分析語言文字,再現詩中意境,品味其組成的宏大氣勢。
2.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結合詩中博大、生動、雄渾的意境展開聯想,體會詩人壯闊的胸懷和豪情壯志。
【教學重點】
領悟這首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詩歌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體會渴望破壞世界、創造新世界的熱情和決心
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思路】
這首詞是語文詩歌閱讀欣賞中的第一課。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激情昂揚的情感。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力求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偉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廣胸懷和精湛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意象的感悟能力。
【設計思路】
1.課型:詩歌講讀鑒賞課
2.方法:播放錄音、反復誦讀、教師講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有一個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節,這是我們的節日。我們青年人是只爭朝夕、奮發進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這樣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鄉兩條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筆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們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樂山,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爐中煤》等詩篇。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來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取了“沫若”這個筆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經郭沫若家鄉的兩條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為筆名,是表示他身在異國、不忘家園的意思,也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朗讀感知
1.請一名學生朗讀
2.問題:這首詩給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偉、強力、壯麗、熾熱、奔放
3.播放朗誦音頻
四、寫作背景介紹。
1919年,五四運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與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與一切進步要求則得到熱烈的崇尚與贊揚。倡導科學與民主,爭取獨立與自由,張揚個性意識,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改造舊的社會、建設新社會,成為時代的強音。
五、朗讀、領會,品評、鑒賞。
1、請同學們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首詩所展現的畫面
示例: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邊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點上,吹響一聲聲響徹寰宇的號角。他的號角歡呼在怒涌的白云、壯麗的北冰洋,也歡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歡呼來自空間各個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濤既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又蘊藏著同樣巨大的創造力,那就看人們能否掌握它、駕馭它。看吧,滾滾而來的洪濤正在不斷地努力向前,描繪著“力的繪畫”,表演者“力的舞蹈”,演奏著“力的音樂”,抒寫著“力的詩歌”,激蕩著“力的律呂”。
2、請找出這首詩歌的意象
白云、北冰洋、洪濤
3、請圈出詩人所運用的動詞
怒涌、提起、推倒、毀壞、創造、努力
4、問題討論:詩歌為什么要描繪滾滾洪濤?
教師點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寫于1919年9、10月間。時郭沫若受五四運動和月革命的沖擊,決然從日本渡?;貒?。五四運動所產生的偉大的“力波”越過太平洋,直接震動了時刻感應著時代脈搏的年青氣盛的郭沫若,當他置身于日本橫濱的海岸,面對浩渺無邊的大海,那驚天的激浪和著時代的洪流一起撞擊著他的胸懷,使他的如擦之筆,得到了縱橫揮寫的創作契機詩中描繪的滾滾洪濤的景象,正是“五12539;四”運動巨大聲勢的象征。再推開一層說,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業生產規模的具體象征。“五12539;四”運動對于中國,正如滾滾而來的洪濤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壞力,沖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羅網,同時以偉大的創造力建樹嶄新的科學與民主的現代文明。“五12539;四”運動所展示的中國未來,是光輝燦爛的圖景。從第二個更宏觀的思想層次說,世界朝流的大工業生產,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日本,沖向中國,并且勢將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這是歷史前進的不可阻擋之勢。
教學目標:
1、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知人論世、意象、由景及人的過渡)
2、進一步明確“意象”及其作用
3、明確本詩的藝術特色并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
導入: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為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那么中國第一首白話文詩歌呢?是胡適先生的《蝴蝶》:
兩只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一只忽飛回。
剩下另一只,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同學們也許會驚異于這首詩文學性的匱乏,甚至感覺這不是一首詩。這首詩選自詩集《嘗試集》,與詩集相對應的是“嘗試”二字。作者在嘗試什么?為什么要嘗試寫白話詩呢?用胡適先生的原話來說是:“私心以為文言決不足以為吾國將來文學之利器”,當時,胡適先生從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決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擺脫舊詩體的束縛,想寫出真正自由體的白話詩。雖然如此,但是咱們還是能從剛才這首《蝴蝶》上發現舊詩體的痕跡,比如它還是以五言為律,還有壓著an韻等。所以胡適先生對他的《嘗試集》這樣評價:我現在回頭看我這五年來的詩,很像一個纏過腳后來放大了的婦人,回頭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腳鞋樣,雖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樣上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因為纏過腳的婦人永遠不能恢復她的天然腳了。言辭中對自己詩作中留下的新舊時代交錯的影子感到很是無奈。
如果是胡適先生的《嘗試集》可以視為區分新舊詩的界限,那么堪稱新詩紀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詩集《女神》。本堂課,我們一同走進詩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一同感受新詩的魅力。
簡介:
有一個詞叫做“知人論世”,就是了解一篇作品,還需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他的筆名沫若兩字來源于他家鄉的兩條河“沫水”與“若水”,兩水交匯處就是他的家鄉了。咱們聽過用“魯郭茅巴老曹”來排名這些大師級的現代作家,足以見郭沫若先生的成就。
他是我國現在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他還在考古學和甲骨文的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書法也大膽創新,“中國銀行”這四字就出自于他手下。
他少年時代接觸了大量古典文學,喜歡屈原、李白、蘇軾等人的詩,受到浪漫主義影響。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到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深受影響。
介紹完他本人后,說一說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咱們都知道五四運動是愛國運動,具體是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受“五四精神”影響,《女神》這部詩集誕生了,它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读⒃诘厍蜻吷戏盘枴穼懹?919年九、十月之間,受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沖擊,郭沫若決然從日本渡海回國,當作者置身于日本橫濱的海岸,面對浩渺無邊的大海、驚天的巨浪,作者感受到了什么?我們一同朗讀這首詩。
鑒賞:
只讀一遍,我們就能感受到詩作中的激情,這也是郭詩的特色,有人把他成為“火山噴發式的情感。題目《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誰立在地球邊上?地球邊上是哪?放號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時無法領會本詩的內涵,不如咱們通過找意象來明確詩中描繪了什么場景。前三行詩中出現了“白云”,它的狀態是“怒涌”“怒”字加強了白云的動感,“北冰洋的晴景”是“壯麗“的,一個“晴”字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藍天白云、海天一色的萬里晴空,雄偉開闊,“太平洋”要將“地球推倒”,太平洋屬于地球,卻要將地球推倒,作者極力用夸張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海濤洶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偉而壯麗的畫面。
“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呦!”這句話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前邊寫的是景,這句話中出現了人物“我”,引來了“我”對這景色的感情,所以這句話起到了由景及情的過渡作用。咱們也可以從“啊啊”重復的感嘆看出作者此刻的心情澎湃、慷慨激昂。
在后三句中,作者所著力描寫的中心意象是什么?是力!整首詩由景及情,其實就是一首“力”的贊歌,那么這個“力”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力是一個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表面上是洪濤流動奔放的力量,內在上是“五·四”運動對于中國,正如滾滾而來的洪濤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壞力,沖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同時以偉大的創造力建樹嶄新的科學與民主的現代文明。所以咱們就明確了“毀壞”、“創造”、“努力”的深層含義。作者運用了排比以及復沓的寫法,加強了詩歌的節奏和氣勢,最后一句“力的繪畫”是大海白云的壯麗景色,前文用了仰俯結合來描寫;“力的舞蹈”是洪濤滾滾白云怒涌的比喻;“音樂”“詩歌”是聲音;“律呂”是節奏??梢哉f是由遠及近非常有層次感。
所以再回到題目,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作者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巨人,太平洋北冰洋盡收眼底。“五四”浪潮的波濤洶涌,震動了年輕氣盛的詩人,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熱赤誠的心,澎湃激揚的熱情。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邊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點上,放聲呼喚、縱情高歌,為“五四精神”而吶喊。這首詩就是那種向舊世界、舊傳統、舊文化猛烈沖擊的時代精神的象征。
藝術特色:1、想象奇特
2、強烈的抒情色彩
3、語言形象生動(人格化)
中心思想: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真實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偉和壯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愿望,集中體現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反義詞的意思,認識幾對反義詞。
2、喜歡找生活中的反義詞豐富詞匯。
3、培養了幼兒觀察力和判斷力。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反義詞的意思。
難點:找出生活中反義詞
活動準備
帶有各種運動的 圖片 、字卡(遠、近,快、慢,笑、哭,多、少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按順序出示各種運動的圖片,如跑步、跳高、游 泳 、滑冰、射箭等,幼兒看后說詞。
師:小朋友們反應真快,看一眼就說對了,真了不起!小朋友圖片上的這些運動你們喜歡嗎,我們玩點簡單的好嗎?
現在就請小朋友們趕緊站成兩隊吧!
師:介紹各隊成員:組長、成員
二、基本部分:
現在我們先看一下兩隊的情況,哪個隊的隊員多,那個少?來,我們一起數一數吧!(分出多和少)
小結:像“多”和“少”這樣意思相反的詞,就把它們叫反義詞。
現在我們兩隊開始行動
第一個游戲是:學青蛙跳
規則:每隊出一名小朋友,學著青蛙的樣子,從起點算 起,比誰跳得遠。第一得字卡“遠”,第二得字卡“近”老師記時間。
一聲令下行動開始了。
第一個游戲結束后,小結:
1、小朋友誰能告訴我你 跳得怎么樣,得到什么字?
2、幼兒演示離老師遠和近的過程。
3、 3、告訴我你們得到“遠”和“近”兩字是什么詞呢?
師:好玩嗎?接下來玩第二個游戲:穿衣服
規則:每隊出一名小朋友,在一定的時間里看誰把衣服穿得又快又整齊。第一得字卡“快”,第二得字卡“慢”老師記時間。
第二個游戲結束后小結:
第二個游戲 1、 1、 1、小朋友誰愿意告訴我你把衣服穿得怎樣,得到了哪個字?希望得到“快”字的小朋友不要驕傲繼續加油!得到“慢”字的小朋友不要泄氣,繼續努力,老師可一直再為你們加油!
2、你們得到的快字和慢字這兩字又是什么詞呢?
兩項比賽結束了,我想問問剛才得第一的小朋友高興嗎?高興的時候怎么樣?(笑),那么傷心時呢?(哭), 所 以笑的反義詞是?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詞,如老師長得(高),你們長得(矮)、冬天天氣(冷)、夏天天氣(熱)等等?,F在請大家細心觀察,多動腦筋,找出反義詞。1、電腦出示圖片,幼兒說圖片上的反義詞。2、幼兒自己 說說身邊的反義詞。
三、結束部分
下面我們一起做接話游戲結束這節課好嗎?(我說上句,大家用反義詞來回答下句)
樓房高,平房( )。大象大,老鼠( )。雪是白的,媒是( )。馬跑得快,烏龜爬得( )。棉花輕,鐵塊( )。夏天熱,冬天( ).糖是甜的,鹽是( )。大象的腿粗,仙鶴的腿( )。地毯是軟的,木頭是( )。爸爸是男的,媽媽是( )。媽媽手大,我的手( )。
四、活動提升
老師希望大家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再找一些反義詞,下次比比看誰找得多。
教學反思
大班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啟蒙時期,幼兒學習的特點是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幼兒學習活動的內容與組織離不開生活實際。我根據活動目標,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操作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在講新課的時候,我采取請小朋友用眼睛看數一數的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積極性。同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動作表現能力及 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幼兒積極動腦、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設計 活動的目的主要引導幼兒在“玩”中學,“趣”中練。在教學的過程中,我 設計了五個環節:
1.激發幼兒學習反義詞的興趣。
2.利用站隊、學青蛙跳、穿衣服等游戲,讓幼兒在嘗試中理解什么是反義詞
3.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嘗試說出相反的詞
4.組織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反義詞。
5、利用兒歌用反義詞接話
教學過程中幼兒在前三個環節氣氛比較活躍,都搶著說,但在組織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反義詞這個環節中我發現有些幼兒不知所措,必須在提示情況下才能找到。這也讓我意思到我的漏洞,平時忽視幼兒對生活知識方面的積累。針對這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吸取教訓,在備課的過程中,反復的研究教材,推敲所設計的問題是否符合幼兒實際需要,加強情境與活動內容相結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幼兒,多給孩子們一些學習活動的空間,相信小朋友們定能在語言學習生活里盡情馳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