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2
這是琵琶行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磥砼门羧赵诰┏抢?ldquo;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教學目標】:
感受悲劇美,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
鑒賞音樂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
品味意境美,了解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傳達情感的作用。
涵詠語言美,進一步提高誦讀能力。
【重難點】:
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
理解作者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媒體平臺】:CAI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古今因為音樂編織出無數佳話。兩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一千多年前,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一曲《琵琶行》,讓人永遠記住了這個美
麗而憂傷的故事。有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馬青衫濕。那弦音究竟觸動怎樣的情懷,而使有淚不輕彈的司馬青衫濕呢?今天,我們解讀這首千年樂音《琵琶行》。(板書課題:《琵琶行》)二初步感知。
聽錄音,思考:全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慘。(離別的愁慘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通過剛才聽錄音,可知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在這首敘事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明確:一個淪落江邊的歌女,一個被貶江州的官吏。(板書:琵琶女詩人。)那么我的問題來了,是什么讓這兩位素不相識的聯系到一起呢?
明確:琵琶聲。
遭貶的詩人在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后,產生了心理共鳴,這共鳴化作了一句千古傳唱的詩句,這句是?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重點賞析。
(一)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為什么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哀嘆?“同是”如何理解?請同學們聯系課文三四兩段和屏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詩人與琵琶女身世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結成小組討論)投影: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29歲進士及第。32歲拔萃登科。35歲授翰林學士。36歲授左拾遺。44歲上書批評朝政,被貶為江州司馬。
明確:①彼此都自京都淪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诒舜硕紤巡挪挥?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才華橫溢)。
?、郾舜硕荚庥霾恍?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但“商人重利輕別離”,只能“夢啼妝淚紅闌干”——因直言進諫“謫居臥病潯陽城”)。
小結:盡管詩人與琵琶女的社會地位生活態度有所不同,盡管他們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者同病相憐,故詩人在聽曲之后,產生了共鳴,詠嘆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題。人悲己憐,傷人傷己,共鳴之音飽含深情。
(二)琵琶聲中訴悲情。
淪落人解得淪落音,淪落音觸發淪落情,那么點燃這淪落情的淪落音詩中共寫到幾次?最詳細的是哪一次?(指名讀,其他同學完成投影上的習題。)投影:
急切愉快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幽愁暗恨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激越雄壯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
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乎情。“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聲中傾訴的主題,那么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變化軌跡呢?賞讀詩句。
明確: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于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故而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徐。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貞浀竭@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故而旋律緩慢漸進無聲。
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命運的抗爭!故而旋律剛勁急促。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板書:琵琶聲中訴悲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
”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詩人是如何描寫這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琵琶聲的?描寫音樂的聲音是很困難的,因為音樂是訴諸聽覺的,它不像視覺形象易于描寫和展現。
明確:①比喻(形象,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②疊詞(音樂性節奏感),③音樂效果,④演奏者神態,⑤點撥音樂中的情感。
?、迣Ρ取?/p>
小結:作者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們常說情借景重,景為情染。本詩情如此凄婉,為了渲染這份情,除了精彩的音樂描寫外,詩中還有幾處景物描寫,請同學找出,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賞析。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3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明確:1渲染別離時凄迷朦朧的情調氛圍,離愁的浸染,使江月也帶上了慘淡而迷離的色彩。“浸”彌漫之意,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點染出憂別之傷。
寫出一直陶醉在音樂意境中的聽者,沉浸在動人的藝術境界。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一個“白”字點出其中之情。
以空船寒江與明月渲染了琵琶女的處境孤寂凄寒。這江月之“寒”,是凄寒心境的外化。
四主旨品讀。這是一篇長篇敘事詩,但是這首敘事詩的目的不在于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澆心中的塊磊。前面的序言中一些話要從反面去理解才可以。“予出宮二年,恬然自安”,真是這樣嗎?“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嗎?這顯然是假話來的。心中苦不堪言,其痛何如哉!詩人從琵琶女的厄運聯系到自己。一個彈,一個聽;一個是年老色衰,一個是仕途坎坷。身世雖不相同,而離鄉別井天涯淪落則完全一樣(板書:淪落),因此從內心深處發出了千古絕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品讀詩句,低沉緩慢,表現出嘆惋的情調。聽錄音,再誦讀。
五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了解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傳達情感的作用。“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詩人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走進經典,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齊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比較閱讀《明湖居聽書》。
教學目的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凄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ㄔ敂⑹拢?(略抒情)
?。〝⑹率闱槿诤希?/p>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為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敘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凄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凄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通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后,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并未結束,由于琵琶女和詩人有著相同的人生體驗,才有“莫辭更座談一曲”,才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著描述與抒情,最后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通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后,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后,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后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后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余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說明:“自主閱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自主性的閱讀,才能使學生對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于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p>
(一)、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后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么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師示例后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并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并作簡要的分析,然后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復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并為后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啟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說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為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p>
?。ǘ?、課外拓展(預先印制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借以為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云:“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趙翼認為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沖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后,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邸⒛銗圩x《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為什么?
【說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學生遨游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閱讀?!?/p>
一、導課:復習引入,注意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本課目標:分析并欣賞詩歌的音樂描寫。
音樂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后主《玉樹后庭花》。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三、誦讀第二節,理解內容。
調絃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余韻無窮(魅力)
四、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淚垂捍撥朱弦溼,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里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p>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前分析)
2)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過渡:當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說盡心中無限事。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于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沖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5、小結:
描寫特色: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較閱讀:
1、韓愈《聽穎師彈琴》: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回蕩,如浮云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 于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仿佛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蕩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云,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于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只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托。聯系后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溼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溼”頗相類似,只是后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后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2、劉鶚《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杜眯小穼懸魳罚獠辉趯懸魳范趯懭?,在慨嘆琵琶女身世凄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睹骱勇爼分徊贿^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3、陳風同學《永遠的天使—KangTa》:
像夏日的冷飲,清涼得透人心底;像咖啡的香氣,繞梁三日不絕;像濃濃的烈酒,囂張狂野;像情人手中接過的牛奶,溫馨柔和;像剛泡開的濃茶,沁人心脾。這,就是去年韓國超人氣組合HOT的主唱安七炫----KangTa的嗓音。
六、作業:
1、通過互聯網,課外閱讀劉鄂《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體會音樂描寫。
2、聽李娜《青藏高原》音樂,寫一段文字,不少200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