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9
這是《浣溪沙》板書,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想像畫面感受意境.
2.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3.背誦全詞.
教學重難點:感受意境,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準備:媒體背景音樂 《舊夢不須記》、《昭君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通讀春詩引新詞
1.同學們,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說“春天”的同義詞是“沉醉”!因為春天的每一處事物,每一個角落,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這一處事物,你想吟詠哪首詩呢?我們一起來吟誦它。這一處呢?你想到了?讀讀他吧。這幾首詩,就是古代詩人對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景象的贊美。
2.那么在蘇軾眼里,春天是什么樣的呢?我們走進他的詞里去看看吧。板書課題:浣溪沙。全班齊讀課題。
3.我們先來理解一下詞題,浣溪沙是詞牌名,因西施浣紗而得名,此調有平仄兩體,上下兩闕,句式整齊,音節明快,朗朗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詞人所常用。
4.對于他的作者蘇軾,你們了解多少?
5.我請一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蘇軾。
二.通讀感受詩的韻味
1. 他是豪放派詞人,所以他寫浣溪沙。在讀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觀察一下,這首詞與別的詞有什么不同?詩的前面——有一行字,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兩闕。
2.讀這首詞啊,每人最少讀三遍,要讀得字正腔圓,讀得有板有眼,如果能讀出詞的節奏來,那你就很了不起。開始吧。
3. 從課堂朗朗的讀書聲中,看得出來你們讀得很認真,誰愿意來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將,蘄,
(評價:你讀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個要求。你不僅讀準了字音,還讀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還讀出了詞的節奏。)
4.你們讀得這樣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們的朗讀,我來讀詞牌名和小序,你們讀上下兩闕,注意闕與闕之間要停頓。我們交換位置來讀讀。
5.咱們男女生合作來讀讀吧,男生讀詞題和小序,女生讀上下闕。
6.嗯,讀得韻味十足。全班同學齊聲來讀吧。
三.游覽此處別樣風景
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首詞寫了什么呢?請你用上你喜歡的方法理解詞的意思。理解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
2.你讀懂了什么?你是怎么讀懂的?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先來看看小序。你讀懂了什么? 作者來清泉寺干什么?(預設:來清泉寺游玩,看到了溪水西流。)就作了下面這首詞,所以小序的作用是交代詞的由來。
3.那么作者為我們描繪了清泉寺怎么樣的畫面?我們先來看看上闕。雖然只有短短的21個字,可它卻能為我們卻勾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這里一幅幅的畫里你看到了什么?預設1:什么是蘭芽?浸什么意思?為什么在溪邊的蘭草會浸泡到溪水中呢?(預設:我們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溪水長高了。溪水為什么會長高?因為下雨了,你能聯系上下句來理解,你真會讀書。)浸泡在溪水中的蘭芽隨著溪流——,(預設:來回擺動,像在跳舞一樣。)你能用詩一般的語言來給我們描繪一下嗎?(山下溪水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伸出嫩綠的芽兒。)誰來讀第一句。(評價:你的朗讀讓我身臨其境。你的朗讀仿佛讓我變成那溪流中的蘭芽。)你能給這幅美麗的畫配上一個四個字的題目嗎?——蘭芽浸溪。第二句呢?——沙路無泥。第三句自然就是暮雨規啼。上闕主要寫了這三個畫面,這是在寫景。
預設2:白居易曾寫過一句“沙路潤無泥”作者卻把潤改為“凈”用意何在?(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凈和一塵不染。)(松林間的沙路,仿佛剛洗過,一塵不染,異常潔凈。)這又是一幅什么圖呢?用個四個字來說說。誰來讀一讀?為什么沙路會那樣的一塵不染呢?
預設3:原來是那傍晚的雨把沙路沖洗的潔凈無泥的啊。這雨不僅能沖洗沙路,還能?春雨潤物細無聲,他還能?是啊,這不它還能滋潤蘭芽,使其生機勃勃呢。你還聽到了什么呢?綿綿細雨中偶爾夾雜著幾聲杜鵑鳥的鳴叫,或輕柔,或高亢,或緩慢,或急促,總能夠帶動思緒的飛揚。(蒙蒙細雨中傳來了子規清脆的鳴叫。)這又是一幅什么圖呢?誰來讀讀這句?
7. 這三幅圖都是源自一場春雨,一場暮雨將這三個畫面融匯到了一起,多么富有詩意啊!我們通過無限的聯想感受到這詩情畫意,一個人的聯想是一處美景,一群人的聯想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這美麗的畫卷吧!
四、一問一嘆抒寫豪情
1.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為何獨取這三幅畫面呢?原來這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背景介紹:當時,蘇軾任知州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蘇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幾次面臨被砍頭的危險。幸虧北宋有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就這樣,蘇軾從一名朝廷重臣直接被貶為一個小縣城的團練副使到了黃州。當時他已經48歲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的年紀,即便這樣蘇軾只用了一句“瀟瀟暮雨子規啼”就輕輕帶過了所有的哀愁。
2.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我們來看到下闕。
出示: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①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你觀察到了什么?
②那么蘇軾到底在問什么?又在嘆什么呢?人生能回到少年時代嗎?雖然年齡不能回到少年時代,那什么能回到少年時代呢?(年輕的心態)這一句,問出了所有人的心聲。誰來問一問?(評價:你問得感慨,你問得激動,你問得深情。)
③那他又在嘆什么呢?溪水流向有什么特點?(西流)由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所以中國的河流大多是西水東流,古人也寫過“一江春水向東流”。但是清泉寺的流水卻是自東向西流入長江。于是蘇軾感慨——門前流水尚能西!所以誰道人生無再少?
④此時,蘇軾雖被貶,可他會一直消沉下去嗎?(不會)是啊,門前的流水都尚且能流淌自如,灑脫愜意,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讀出這種語氣!
⑤是的,沒什么不能的,八十歲的姜子牙能輔佐周國滅商;四十六歲的劉邦能打天下,推翻暴秦;65歲的肯德基老人桑德斯才開始創業最后成就偉業……他們為什么能?(因為他們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奮發向上的態度。)
⑥本來一件外人看來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此時此刻,都讓蘇軾的慧眼看穿了,所以他吟誦道:——休將白發唱黃雞。這句話什么意思?這是一種怎樣的語氣?(勸說)所以作者用一個句號作結,句號也許不如問號那樣強烈,也不像感嘆號那樣不容辯駁。可他卻那樣真摯懇切,娓娓道來。我們一起來勸說吧!(評價:你勸得很懇切。你勸得很激動。)
⑦許多的名家大師卻沒有蘇軾的樂觀向上,當岳飛還在哀嘆: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時,蘇軾堅定的告訴他——讀三句
當曹操還在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蘇軾感慨的勸說他——讀三句
當你們的爺爺奶奶搖頭嘆息: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時,你可以誠懇的提醒他們——前三句
五.教師結語
就是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蘇軾,被貶后一直為國家的事情操持著,一直保持著這種不服老的個性。我們有詩為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是這樣一個一生都在發揮自己光熱的蘇軾,用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向我們展示了老年不老的傳奇。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樂觀向上的詩吧。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與置身于社會底層,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樣是面對春色,同樣是登高飲酒,晏殊抒發的情懷會與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讀語言理解內容
1、朗讀這首詞,說一說這首詞上下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疏通這首詞的大意
2、圈劃這首詞中作者所見的景物,說說隨著所見景物的不同,詩人的心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3、體會這首詞中的“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落花”“歸燕”分別象征什么?
“去年天氣”,“舊亭臺”——生命之中看似不變的事物、
“夕陽”——時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歸燕”——似曾相識的新的美好
4、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兩個詞包含了怎樣的情感?詩人面對“花落去”“燕歸來”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三、比較遷移、深入把握
1、從思想內容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都通過今昔對比,表達對失去時光的不舍與懷念,且兩者對生活都充滿熱愛,以平靜樂觀的心態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處:晏殊體認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會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現;崔護以審美的生命態度,將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記憶珍藏心間。
2、從語言風格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柳永的《蝶戀花》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婉約含蓄
一、教學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能熟讀成誦并正確默寫能理解詞作大意,領會作者創作意圖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欣賞詞作的同時,能領會詞作畫面的美感,并體會作者的心境
三、教學過程:
1、導入:你對作者了解多少?
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閑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
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闋(也叫上下兩片),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四、學習過程:
1、 朗讀詞
注意停頓和節奏
2、 賞析: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小園香徑獨徘徊。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蘊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為某種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4、 作業:
根據你對詞作的理解,畫出你心中的畫面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注釋
① 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紗溪》。有平韻、仄韻兩體,均為雙調四十二字,后用為詞牌名。
② “去年”句:語本唐人鄧谷《和知已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
③ 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④ 香徑:花園里的小路。
二、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閑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即曲的譜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片(也叫上下兩闋),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三、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四、賞析
1.本文的體裁屬于 ,浣溪沙是 。
全詩思緒都圍繞“_____”字來抒寫。“去年天氣舊亭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著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嘆。
答案:詞 詞牌名 獨 天氣亭臺都與去年一樣 物是人非,時光不再
2、詩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 、
和 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美的畫面。
答案:夕陽 落花 歸燕
3、詞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陽、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觀察與感受,抒寫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結合,渾然一體。
答案:情景或景情。
4、這首詞中多處用到了對比的寫法,請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并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例子:“新”與“舊”的對比;或“去”與“來”的對比。好處:“新”是唱新詞的環境,“舊”是飲酒唱詞時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惆悵情思;或“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增加了對時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作者在詞中主要表現了自己的哪些感受?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來表現的?
答案:表現了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等感受。這些感受是借助曲、酒、夕陽、落花、燕子等事物,并通過自己的觀察表現出來的。
6、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答案: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7、《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一詞中抒發惜春傷時之情的對偶句是: ,簡析一下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①這兩句詞,前一句寫傷春,表現了詞人見景傷情的形象,后一句是傷別,用“似曾相識”的燕子,反襯了詞人對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②這兩句融合全篇,將景物與人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景中寓情,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寫了這種傷別懷舊之情。③在這兩句中,詞人用“來”與“去”對比,以燕子的“來”反襯時光與往事的“去”,增加了詞人對春光易逝的惋惜心情。④這兩句詞通過景物描寫,把詞人的感情表現得很細膩、很生動,是非常工整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答案: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似。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9、仔細品味這首臉炙人口的小令,回答問題。
(l)“一曲新詞酒一杯”到“去年天氣舊亭臺”,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詞人懷著喜悅、輕松的心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對酒聽歌,但在邊聽邊飲時,不期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于是產生一種歲月流逝、時光不再的感慨。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所以成為名句,不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現了眼前之景,而且給人一種哲理性的啟迪,你能說說其中蘊含的哲理嗎?
答: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3)“小園香徑獨徘徊”句中一個“獨”字表達出詩人內心什么樣的情感?
答:“獨”字突出了凄涼寂寞之感。“徘徊”將詞人對美麗
的春天,大好年華以及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惆悵的心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