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8
這是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雁門太守行》是唐朝詩人李賀借用樂府舊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學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鄉結合部,大多數學生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語文能力普遍不強。尤其對詩歌不感興趣。因此,引導他們認識詩歌的魅力,感受詩歌的豐富內容與情感,激發他們熱愛的詩歌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目標】
1.以讀激趣,感知內容。
2.以品感悟,領會詩情。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
【教學難點】
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講述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內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當時的小青年李賀帶著一首詩去求韓愈。當時,韓愈剛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著衣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墒?,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為震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2.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測預習:
1.請兩名學生上臺默寫。
2.在強調字形、讀音的基礎上,初步讀通古詩。
三、整體感知:
1.讀注釋,弄清古詩內容。重點交流“夜紫”“易水”“金鱗”等詞意思。
2.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戰爭場景,請根據詩歌內容找出戰事的季節、時間、地點以及簡要歸作戰的經過。
明確:季節——秋天
時間——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點——塞上、易水
經過——黑云壓城(兵臨城下)、甲光向日(嚴陣以待)、半卷紅旗(夜襲敵營)
3.提問:除了描寫戰事的具體內容外,詩人還在詩中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環境——角色滿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報君黃金、玉龍為死
4.師生交流后,老師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體如下:
黑云壓城、甲光向日、角聲滿天、燕脂夜紫、半卷紅旗、霜重鼓寒、報君黃金、玉龍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問:這里的“玉龍為死”,你能體會到什么?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2.師生交流時,明確:
死——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板書:視死如歸)
⑴黑云——運用比喻,寫出敵軍強大,隨時可能犧牲。
⑵城欲摧——隨時城破兵敗身啟。
⑶甲光——將士披掛上陣,準備戰斗,做好獻身的準備。
⑷角色滿天——軍情緊張,戰斗隨時打響,暗示戰爭之殘酷。
⑸易水——用典,像荊軻刺秦王一樣,不打算生還。
⑹霜重鼓寒——環境描寫,北地的秋夜,風疾霜濃,但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⑺報君——用死來報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營造蒼涼、悲壯的氛圍,暗示戰事緊張、殘酷,隨時可能陣亡。
3.指導感情朗讀。
五、領會特色:
1.引導: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在很多的詩詞歌賦中都有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尤其是邊塞詩。請同學們看看這些詩人是如何描繪戰爭場景的?
投影: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朝民歌·《木蘭詩》
2.簡單交流后,提問:李賀在本詩中又是如何描繪戰爭風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用紅色粉筆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鱗”“燕脂”“夜紫”“紅旗”“霜重”“黃金”“玉龍”等詞。
4.總結: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這也是李賀詩歌的風格,務求新奇,被人稱為“奇才”“鬼才”。
六、拓展閱讀:
1.投影出示:
馬詩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轡頭,戴在馬的頭上
2.思考:《馬詩》“奇”在哪兒?
3.明確:寫景之奇,以馬寫人之奇……
七、感情誦讀:
1.交待李賀大致生平,內容如下:
李賀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后來因用心過度,27歲就死了。
2.全班誦讀《雁門太守行》
教學目標:
雁門太守行的優秀教學設計
1、詩之韻:能夠正確、流利、傳情地朗讀詩歌并熟讀成誦。
2、詩之境:初步感知詩文描述的塞外戰爭風云,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慷慨悲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3、詩之美:品析詩文新奇瑰麗的語言,通過聯想、想象再現并描繪戰爭風云中的畫面。
教學重點:
1、詩之韻:正確、流利、傳情地朗讀詩歌并熟讀成誦。
2、詩之美:品析詩文語言,描繪戰爭風云中的畫面。
教學難點:
詩之境:感知詩文描述的塞外戰爭風云,領悟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相關文學文化常識。
(1)創設情境,引入詩歌
導語:近期軍事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句話道出了軍人的精神和氣質,中唐詩人李賀筆下也有這樣一群將士,他們在《雁門太守行》一詩中盡情展現了他們慷慨赴死的軍人風貌。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詩歌去了解。
?。?)解詩題
“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 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行”,古樂府的一種體裁。
(3)知詩人:師生交流資料(檢查預習,了解作者風格)。
李賀(790—816):字長吉,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稱李昌谷。他的詩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風格獨特,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稱“奇才”“鬼才”,被人稱為“詩鬼”。有《李長吉歌詩》《昌谷集》傳世。
二、初讀,整體感知
過渡語:古人說:“三分詩,七分讀。”讀是學習詩歌的最好途徑,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要求:準確流利,流暢傳情
1、讀準字音 自讀,讀準;展讀,點評。
2、讀對節奏 同桌對讀,劃分節奏 ;展讀,點評,討論節奏。
3、老師范讀 要求邊聽邊想象詩句呈現的畫面,?
4、學生展示 小組自由選擇形式,展示;點評
5、整體感知 詩中人,詩中事,詩中情。
三、品讀,感受悲壯
過渡語:從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邊塞詩,筆力雄厚,場面描寫壯麗雄渾,豪放激昂, 下面我們通過分析畫面描寫來感受一下李賀筆下這種慷慨悲壯的民族之魂。
1、壯景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戰前形式如何?守城的將士又是如何面對的'?你能結合想象描述一下當時情況嗎?
戰前描寫:“黑云、甲光、金鱗”
朗讀指導:讀出“緊張,凜然”(語速要慢,語氣先壓抑后高昂)
2、壯景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詩中雖然沒有具體描寫戰斗場面,但是我們可以從詩句中的哪些描寫可以讀出這種慘烈,悲壯?
“角聲滿天”、“塞上燕脂”
朗讀指導:讀出“凝重,悲壯”(語速要慢,語氣凝重)
3、壯景三: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為何“半卷紅旗”行軍?“聲不起”暗示形勢如何? “易水”讓我們聯想到什么典故?
偷襲敵營,快速行軍;霜打濕鼓面,暗示形式危急;荊柯刺秦。
朗讀指導:讀出“緊張,凝重,壯烈”(語速要慢,語氣凝重)
四、精讀,體會壯情
過渡語:荊柯刺秦,燕太子丹率文武大臣白衣送行,《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仍為國家,為民族,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慷慨悲歌,這種民族精神,自古有之。
1、播放《亮劍》中騎兵連連長孫得勝陣亡片段,用場面、音樂的悲壯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軍人的亮劍精神。
生談感受:“浴血奮戰!勇往直前!視死如歸!報效祖國 ! ”等
師順勢渲染:即使獨臂一人,仍高呼:進攻,即使戰死沙場,仍受敵人敬重,而任何一個觀眾也都由衷贊嘆:雖敗猶榮,雖死猶生。我們銘記的不是他的死亡,應是他獨臂高舉的戰刀,他擎起的正是李賀詩中所頌揚的: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勇往直前,報效祖國的中國軍魂。
2、詩中哪句最能體現(我們一起回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是本詩的主旨句,將詩情推向高潮!
朗讀指導:讀出“堅定,豪邁”(語速由慢到稍快,語氣逐漸加強,讀出慷慨激昂)
3、讓我們再次深情誦讀全詩,一起感悟詩歌所弘揚的忠誠慷慨之軍魂。(學生齊讀,聲情并茂)
4、補充評價:
“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旗襲敵,有進無退。雖鼓聲不揚,但士氣未竭,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
——《中晚唐詩叩彈集》引杜詔
五、賞讀,品味語言
過渡語:詩是美的,這首詩有一種悲壯之美,美在哪里?還需要我們從品析詞語入手來發現美。
詩歌賞析方法:
修辭、煉字、感官角度、用典、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
示例1:(修辭)首句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 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示例2:(煉字)“壓”字,一字傳神,形象寫出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表現守軍將士處境的艱難?,F在人們常用“黑云壓城” 來形容形式危急。
示例3:(用典)引用了“黃金臺”的典故,點明主旨,歌頌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懷 。
示例4:(感官)李賀為我們描繪出的戰地圖景,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描寫戰斗的激烈和悲壯。可謂聲色俱備。
小結:詩人用“黑云”、“金鱗”“燕脂 ”“紅旗”等色彩斑斕的詞語濃烈凝重地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再配以“角聲滿天”“鼓寒聲沉”,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描繪出邊塞戰爭風云的悲壯之美。構成奇特意境。
六、想象,描繪畫面
過渡語:好的詩都是富于啟示性的,言近而意遠。能夠通過一兩個鮮明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啟發讀者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無數新鮮的畫面。
1、畫面美
大家輕輕閉上眼睛,隨老師的描述在心中放映首聯所表達的畫面。
2、當堂訓練?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將該詩第二聯或第三聯擴寫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注重環境的描寫渲染,生動再現畫面,傳達出詩人的感情。
3、學生展示,共同鑒賞。
七、結語:
像一顆流星,李賀排空而來,乘風而去,轉眼流年,不過二十七載春秋。但留給我們的,是一串不滅的閃光的追憶!
無論是李賀筆下的將士,還是《亮劍》中的中國軍人,都充滿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與不悔,在你的人生路上,肯定會遇到許多難做難為之事,這時,何不揚眉出劍,發揚你的亮劍精神?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 云? 壓? 城-----形勢危急?? (比喻、夸張)
角? 聲、 夜 紫-----悲壯慘烈?? (視覺、聽覺)
臨易水、黃金臺-----誓死報國 ? (運用? 典故)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1)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舊知導入:(1)我們之前學習過唐代詩人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有一位詩人被稱為唐代詩壇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雁門太守行》(2)解題“行”“雁門關”。
二、誦讀賞析
(一)初讀,感受詩韻美:
1.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讀順語句和讀出抑揚頓挫。
2.補充古體詩的.文體知識
(二)精讀,理解詩意美: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答下面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幾幅畫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戰地氣氛?
(三)賞讀,感知詩藝美
感受詩歌形象美,請同學們從關鍵字詞、運用的修辭、表現手法等角度賞析,并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說話。示例:我喜歡 “黑云壓城城欲摧”,這一句采用比喻將敵軍鐵騎揚起的灰塵比作黑云, 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突出邊塞風云突變。(修辭)
(四)品讀,體會詩境美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同時寄托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表達了詩人渴望以才報國的迫切心情。
2.補充作者李賀生平背景。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教師過渡:李賀短暫的一生愁苦多病貧困交加生不逢時,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悲壯的戰歌也是一幅絢美的邊塞圖,通往詩人內心的鑰匙就是充滿浪漫氣息的形象。(板書)
(五)、課外寫作拓展:詩歌是想象的果實,作者描寫戰爭的慘烈場景,并沒有進行具體的戰爭場面的刻畫,現在請你就“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一段話。要求:(1)展開合理的想象,適當加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現戰爭的慘烈( 2 )100字左右
教學目標:
?。?、反復誦讀,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品味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領悟詩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玩一個搶答游戲。請聽題: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詩鬼”請根據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賀)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說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死國的決心和立功的壯志。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他的代表作《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樂府舊題,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表現愛國之情。作此詩李賀僅17歲。
三、初讀,體味韻律美。
1、請同學朗讀,注意朗讀節奏;點評
2、教師范讀,生自由朗讀。
3、齊讀。
四、精讀,感受意境美
1、詩人構思大膽,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高度集中在一個晝夜的時間里加以表現。詩中寫了三個時間段,請你找出來?
——白天——傍晚——夜里。
2、詩人分別描寫了哪三個畫面,請你按照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白天——首聯:敵軍壓境,官軍戒備森嚴;傍晚——頷聯:激戰后的慘烈;夜里——頸聯:官軍夜襲敵軍陣地。
3、現在人們常用“黑云壓城城欲摧”這句話形容局勢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以比喻和夸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次句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4、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緊張的氛圍?
“壓”是“逼迫”的意思,敵軍像黑云一樣壓向城頭,想把城摧毀。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
“開”依次排開的意思,寫出了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士氣高昂和以死報國的決心(與摧照應)與敵軍形成鮮明對比。
5、你能用你的語言,想象緊張的畫面和氛圍,描繪出“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展示的畫面嗎?
黑云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迎擊。賞析:運用夸張和比喻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6、時間從白天到傍晚,激戰過后氣氛從緊張到悲壯蒼涼,作者從哪兩個角度表現了了激戰過后的蒼涼氣氛?
這兩句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描寫戰場,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渲染了戰場悲壯的氣氛和戰爭的殘酷,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
“塞上”泛指我國北邊地區或長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邊塞土地的顏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襯下凝成胭脂色。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7、作者是又通過什么描寫來營造蒼涼悲壯的氣氛的?試作簡要分析。
——景物描寫。用嗚咽的“角聲”,肅殺悲涼的“秋色”營造了悲涼的氣氛。
8、能否用你的語言描繪“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這一畫面?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斗從白晝持續到黃昏。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
9、時間從傍晚到深夜,官軍夜襲敵軍陣地。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么?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顯然是潛師夜襲,一場苦戰。“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
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0、“臨易水”點名了什么?你聯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聯想起戰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壯懷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寫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詩歌的后兩聯各用了一個典故,頸聯用荊軻《易水歌》,表現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尾聯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黃金臺”,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所筑,臺上置黃金以招賢才,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表現了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12、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從這首詩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說說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卷。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了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結: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斗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
五、拓展延伸
1、邊塞
詩積累
2、想象擴寫
詩歌是想像的果實。現在請你就詩中“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進行擴寫。
要求:
?、僬归_合理想像,適當加上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現戰爭的慘烈。
?、谧謹翟?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氣爽,萬木搖落,軍中的號角聲嗚嗚咽咽地響滿天空。暮色中,剛經過白天酣戰的沙場上,一片沉寂。有幾只灰色的禿鷹在低低地盤旋,眼中射出貪婪之光。在尸身堆積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紅旗斜倒著,一匹瘦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時發出一聲凄慘的嘶鳴。土地已被鮮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濃艷,在夕陽的掩映下,呈現出一片紫色。
3、詩歌賞析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隴西行》——陳陶
1請欣賞三、四句的精妙之處。
?。踩姳磉_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可憐”句緊承上句,詩人似乎作為一個旁觀者對犧牲的將軍表示同情。但是,“猶是”一句宕開一筆另辟新境:在年輕的妻子的夢里,這些枯骨還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們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獻身疆場,詩人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將現實與夢境構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個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