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0
這是飲酒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飲酒(其八)》
東晉 陶淵明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注】紲:捆綁,束縛。
①沒其姿:掩沒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②殄(tiǎn腆):滅盡。異類:指眾草。卓然:特立的樣子。這兩句是說經霜之后,眾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卻格外挺拔。
③連林:松樹連成林。人不覺:不被人注意。
④獨樹:一株、獨棵。眾乃奇:眾人認為奇特。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樹枝。
賞析:
《飲酒》共二十首,人四十歲之后,陶淵明離開彭澤縣,辭官歸田,飲酒賞菊,過著自由自在的農家生活,寫下這組詩。本篇《飲酒(其八)》是詩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堅貞的人格與不為塵俗羈絆的理想。
全詩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從開頭至“卓然見高枝”,表現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
開頭兩句“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寫青松與眾草比,它不凋零。 “眾草”指眾多的草和樹。眾草怎么能埋沒青松的豐姿呢?經過風霜,青松不凋,而眾多的草和樹都枯萎、零落了。這兩句系詩人“言志之詞”,生長在東園的青松平時為眾草遮沒,高潔挺拔,卓然獨立,意為做人應當像孤松一樣,不應茍合于世俗,隨波逐流。
第三、四兩句“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是說等到嚴寒霜降,眾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這又從時人令上來寫。也只有等到冬天來臨,寒霜使眾草凋謝.青松的高枝才顯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著嚴酷的環境。聯系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東晉政治紊亂黑暗,朝政混濁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龍附鳳,無恥之極。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卻“個個要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所以高于晉宋人物”(《朱子語錄》),這里是自比。
第五、六兩句“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連林”,連著的林子,意指青松夾雜在眾多的樹木中。這樣青松并不特出。“獨樹”指青松獨立傲然。單看青松,“歲寒知松柏之后凋”,獨立不凋,這時人們才覺得珍奇。侍人在這里進一步表現了孤松獨立的奇特之美。這表現了詩人對氈炎附勢的群小的憎惡,和對高潔正直的君子的贊美。
后半部分從“提壺撫寒柯”到結尾,表現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想到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
第七、八兩句“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作者提壺斟酒,撫摩青松,時時遠望。“寒柯”,歲寒不凋的松枝。“遠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 的倒裝。詩人在離開青松之后,還時時再遠望它。這正是詩人所詠贊的“孤松”,是他高尚的人格寫照。詩中的“飲材”、“提壺”都寫的與酒有關,詩、把酒壺掛于孤松的寒枝上,并時時對青松遠望回顧,表現了他對青松的癡愛和留戀,極寫對青松的喜愛。如果說,以上詩句是對孤松的客觀的贊美,其時則滲透了詩人濃厚的主觀情愫了。
最后兩句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夢幻一般。紲,繩索,系牲口的韁繩,這里名詞活用著動詞,當用繩索捆住。紲塵,被世俗所羈絆。在陶淵明看來,青松經霜不凋與眾樹的凋零絕然不同,這是說他自已歸隱之后,窮了,被歧視了,而更能顯示他的人生意義。所以他又感嘆自己的出仕像在夢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場的牽掛和羈絆,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夢幻間”,即生活在沒有真實的價值觀時代,所以會為世俗所束縛。詩人這時如夢初醒,說何必把自己束縛在塵網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應當像孤松一樣高潔挺拔,卓然獨立,而不應茍合于世俗,隨波逐流。詩人所詠贊的“孤松”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寫照。
本篇運用了比喻與聯想。詩人用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比喻人在特定環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喻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詩人又通過聯想,感嘆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發出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的箴言。
陶淵明《飲酒(其八)》閱讀一
(1)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青松”的特點。(4分)
(2)從整體上看,詩人運用了哪些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頑強,生在“東園”,且被眾草掩沒,但后來“卓然見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獨立,不畏嚴寒;③青松外形偉岸挺拔,與眾不同(或“獨樹一格”“特立獨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樹林更能引起人們關注。
評分標準:答出2點并結合具體詩句,可得滿分。
(2)前六句詩人托物言志,將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達出自己堅貞不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兩句詩人直抒胸臆,抒發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塵網束縛的感慨。
評分標準:每點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陶淵明《飲酒(其八)》閱讀二
1.這首詩的前六句運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樣的青松形象?
【答案】詩人用“眾草”反襯“青松”,以“連林”反襯“獨樹”,塑造了青松不畏嚴寒、挺拔超凡(卓然獨立)的高大形象。
2.請分析詩的結筆(“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與上文的關系。
【答案】 詩歌前半部分贊美青松的高貴品質,抒發作者對青松的贊賞,結句說人生如夢幻,世事(塵世、仕途)如塵網,表現了自己對青松般堅貞高潔(獨立自由)的人格的珍視與期許。或:詩托物(前半部分寫青松)言志(結句表明自己的志趣)、卒章顯志,不凋的青松,正是詩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也表現了作者對這種卓越不凡的志趣的追求。
其八(1)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2)。
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3)。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4)。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5)。
吾生夢幻間,何事縱塵羈(6)!
[注釋]
(1)這首詩詩人以孤松自喻,表達自己不畏嚴霜的堅貞品質和不為流俗所
染的高尚節操。詩未所表現的消極情緒中,帶有憤世嫉俗之意。
(2)沒:掩沒。
(3)凝霜:猶嚴霜。殄(tiān 舔):滅絕,絕盡。異類:指除松以外的其
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樣子。見:同“現”,顯露。
(4)連林:樹木相連成林。眾乃奇:大家才感到驚奇。乃:才。
(5)壺:指酒壺。掛:逯本作“撫”,今據李本、焦本、和陶本改。柯:
樹枝。遠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的倒裝句。意思是還時時向遠處眺望。
(6)何事:為什么。紲(xiè泄):拴,捆綁。 塵羈:塵世的羈絆。猶言
“塵網”。
[譯文]
青松生長在東園,
眾草雜樹掩其姿。
嚴霜摧調眾草樹,
孤松挺立揚高枝。
木連成林人不覺,
后調獨秀眾驚奇。
酒壺掛在寒樹枝,
時時遠眺心神怡。
人生如夢恍惚間,
何必束縛在塵世!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背誦全詩。
2、通過對“菊”“南山”“山氣”“夕陽”“飛鳥”等意象的體味和對“喧”“遠”“見”等詞語的玩味欣賞,了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悠然閑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藝術化)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了解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教法】
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辭官歸隱,“帶月荷鋤歸”,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
他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彈撥一遍寄托心意。造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們。他若先醉,就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難得見。
一篇《桃花源記》建構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藍圖,令后人永遠懷想。
他就是陶淵明,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
二、解題
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一)一讀品詩韻律美
1。學生試讀。
2。聽教師范讀或錄音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3。明節奏: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讀品詩情感美
1。再讀一遍詩歌,品兩個詞“心遠”與“悠然”。
2。多媒體資料展示:
四次入仕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為官,并屢屢掙扎于進退之間。
任州祭酒——陶淵明第一次出仕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經家叔陶夔推薦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種有名無實的學官)。這是陶淵明生平第一次做官,這一年他29歲。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剛入仕途就遇挫折,這對年輕的陶淵明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入桓玄幕——陶淵明第二次出仕
辭掉祭酒后,陶淵明在家賦閑。這時他已年過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訓讓陶淵明內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恰在這時,朝廷的局勢發生了好轉。幾年來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出世”思想終于重見天日。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淵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當了一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34歲。第二年,江南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孫恩領導五斗米道徒起義。一時間所向披靡,攻下了許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時候起義軍已逼近京師,這時桓玄便派遣陶淵明作為使者到建康,請求獲準發兵。陶淵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馬道子父子挾制皇室專橫暴虐,終于明白司馬道子父子與桓玄之間的矛盾實質不過是各派勢力之間權利的爭奪,遂對朝廷失去了信心。這樣他內心深處里的那份蟄伏已久的報國熱情也就一點點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這次出使已沒有任何意義,開始后悔起當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隱居園林。就在這時,陶淵明的母親孟氏因病逝世,陶淵明于是離開桓玄幕府回家奔喪去了。
任鎮軍、建威參軍——陶淵明第三次出仕
陶淵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這一年的二月,劉裕、劉毅、何無忌等人因反對桓玄稱帝而在京口聚義、討伐桓玄,劉裕為盟主。這時陶淵明應詔到劉裕府里做鎮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40歲。陶淵明此次出仕對劉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業,以實現他濟世安民的理想。但劉裕在剛剛取得一些勝利后便開始耀武揚威、志得意滿。陶淵明再次失望辭官。
任彭澤縣令——陶淵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時任尚書的家叔陶夔的幫助下去彭澤縣做了縣令。這一年陶淵明41歲。陶淵明是這年八月任彭澤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來一名督郵。督郵作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縣鄉,糾舉所屬縣是否有違法之事。當時官場潛規則,州郡官無論大小,到下屬縣里檢查十分排場,甚至利用職權索要賄賂。因此,這些縣令無不巴結獻媚。陶淵明生性耿直,對于督郵的到來不以為然。按照當時規定,若上級官員視察,縣令必須穿戴整齊的官服率眾官前去迎接,故縣吏對陶淵明說:“應束帶見之。”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為過,但陶淵明對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認為若以此那就是對自己的屈辱,于是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日解去印綬辭官歸家。從此以后,陶淵明不再為官。
3。根據以上背景材料,說說陶淵明心遠離了什么?“心遠”之后獲得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明確:遠離了官場,遠離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遠離了名利場上的角逐。遠離了官場的`鉆營取巧,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腐化墮落……遠離了這一切,作者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一種從官場退隱的輕松和喜悅。
4。陶淵明迫于無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辭官歸隱、躬耕田畝,選擇了一條隱居的人生之道。再讀材料:
隱居方式
由于玄學影響,魏晉人士往往重“意”輕“形”,認為隱逸并非只有蟄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種形式,比如玄學大師郭象在《莊子·逍遙游》注中說道:“所謂塵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認為“真隱”與“假隱”的區別,并不必執著外在形跡,只要是內心超然物外,隱于朝市與山林無異。當時的人王康琚有首詩說得好:“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簾首陽,老聘伏柱史。”“大隱于市”就成為后人常用的一個成語。
在左思的《招隱》、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隱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無人之處,可是陶淵明不是。他“結廬在人境”,和農夫野老結鄰,生活在人間世界。“而無車馬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在現實之中,他的門前真的沒有車馬喧嘩;另一層是說,他已經脫離了原來所歸屬的那個官場的集團,已經跟那些人沒有什么來往了。
5、所謂“悠然”,有一種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是歸隱后的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悠閑,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三)三讀品詩意境美
1。請你發揮你的想像力,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一個作者在這首詩里所營造的一個優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之中,益發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
2。理解意象“秋菊”、“南山”、“東籬”“飛鳥”這一意象的內涵。
“秋菊”: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嗎?采菊:晉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長飲長壽。淵明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淵明的知心合意。因為陶淵明愛菊、詠菊,寄托著高潔的情致,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
“東籬”:“東籬”這個詞也有了一種象征的意義,象征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南山”即廬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歷來為高士逸民棲居之地,陶淵明亦常往來之。又《歸園田居》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山在現實里和陶淵明的精神上都隱然是世俗塵網的對立物。陶淵明以其高潔之情懷、悠然之情興,會心于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
“飛鳥”:“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只倦于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歸去來兮辭》中有“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著詩人舍棄“以心為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飛鳥翩然來歸,既可以看作是陶淵明歸返自然、躬耕自樂的藝術的化身,又是詩人感興悟會的物態天趣。飛鳥晨出夕還,眷戀山林,宇宙萬物莫不順乎自然;人亦當返回自然,擺脫禮教的各種約束和世俗的各種機巧與虛偽,回到質樸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
(四)四讀品詩語言美
①“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采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②“山氣日夕佳”這個“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五)五讀品詩理趣美
讀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如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一樣,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應當心遠、自然、無為、自由。
詩人在這一片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體會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
(六)總結、背誦。
老師總結全詩:《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在這首詩里,有“結廬人境后”心靈的寧靜,有“采菊東籬”的閑適,有“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他這種于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條藝術人生、詩意人生的道路。這也許是本詩具有永久魅力的奧秘吧!
這么優美的詩,同學們把它熟讀、背誦,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30課《詩五首》之《飲酒(其五)》。
【教材簡析】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突出地表現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使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是陶詩中最著名的詩篇之一。
這首詩之所以穿越千古激動人心,就在于他創造出一個寧靜平和的精神境界。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種種真諦實已寓含其中,盡在不言中。這樣一個精神境界,留給人的是一種無盡的向往,這就是韻味。這首詩連同他的其他詩文為后世士大夫構筑了一個精神家園,一個歸宿,從而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陶淵明之前,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在人生認識上,似乎還是屈原所樹立的那種忠君愛民,以死報國的人生道路占據著統治地位,而陶淵明卻把出仕從政看作是為了生存或某種虛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為形體所役使:"既自以心為役使,奚惆悵而獨悲?"發出了"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的斷喝,并且身體力行地歸耕于田園。這樣,陶淵明就為屈原之后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另辟新徑,提供了一種新的人生追求,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屈、陶一進一退,一仕一隱,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人生觀的兩種基本模式。以后,無論是王維、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隱,還是蘇東坡那種仕隱矛盾,進退合一的雙重心理,都是從屈、陶的兩種基本模式中變化而來的,這一點,貫穿于整個封建時代。
蘇軾評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說他詩歌的平淡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意味雋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元好問評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是說陶淵明的詩語言平淡、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敷飾,露出真樸淳厚的美質,令人讀來萬古常新。此詩是這種語言風格的代表作。
【教學設想】
學習詩歌,可以遵循這樣一種方法: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