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3
這是記承天寺夜游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記形式抒發“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了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并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于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游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鑒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為優美的文言游記,我的教學目標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了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鉆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后被貶為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寫于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后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后回答:(1)尋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為“閑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著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閑人”的“閑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閑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于筆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閑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么特點?
生答:作者通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借此闡明了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閑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閑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么熱愛,對美是如此執著地追求啊!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游》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本文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并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新授課程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么會想到夜游?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當時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深秋之夜,萬籟俱寂,月光悄悄地進門來了,整個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動起來。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蘇軾有什么反映?(你能體會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嗎?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為,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無與樂者”出游當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這里,蘇軾很自然地將張懷民與自己歸為一類,認為懷民“可與樂”推測一下張懷民是一個怎樣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蒙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為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游。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時,看到怎樣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跟隨音樂細細品味這18個字,想象一下這是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師:我發現大家在描述時都提到了月光,我們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這18個字里有沒有提到月?(沒有)那么,蘇式是如何把月色寫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潔的呢?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后人評價“不著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么,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4、這18個字既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蘇軾此時的心境,那么,蘇軾本人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那么,我們怎么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征美景處處有。
“閑人”(1)字面意義上:身為閑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閑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為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后,中國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中國人對蘇軾有著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評價他“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三、總結
短短84字讓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教后記】
教后體會有幾點: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僅84個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于篇幅短小,難度不大,因此在上課之前已經要求學生自行先翻譯好課文,很多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前已經能流利背誦,對文章的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就為課堂上體味作品語言,挖掘作品內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樂觀豁達的情懷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因此課堂上我們就沒有安排翻譯這一環節。而從學生課堂反應來看,學生們掌握的確實比較到位,這就提醒我們:學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師盡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這樣能很好地鍛煉學生,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于有了上面這樣的想法,我在6班上課時,忽略了朗讀這一環節,學生課堂上朗讀的時間安排不夠,雖然有音樂的介入,學生的反應還是較為被動。讓學生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畫面時,學生未能進入作品的情境,語言表達不夠優美,很是遺憾。后來在10班再上時,增添了這個環節,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后再上此類文章,一定要讓學生多朗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可以增加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意的體會。
另一方面,事先備課充分,上課時能緊扣文本分析透徹,但因感覺自己有很多話要說,就想對學生做更為充分的講解,不知不覺中就會搶學生的表達時間,這在以后的課堂中一定要注意,時刻記住老師的指導與引導作用,而不能用老師的體會強行取代學生的感受。
不過,上課時音樂的選擇很貼切,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學生在這種音樂聲中,很快就會被帶入作品情境。藝術都是相通的,在語文課上恰當地運用音樂作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圍,可謂一舉多得。形式雖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維生老師在解讀《閱讀教學指導意見》時強調的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多元,只要能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幫助,方法越多越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余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音樂欣賞突破重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記者采訪放牛娃,問:“你為什么放牛?”“賺錢。”“賺錢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嗎?”“生娃娃。”“為什么生娃娃?”“讓他放牛。”初聽很可笑,可是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這樣過的嗎?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看來人生很無趣啊,是不是?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人,讓這個人告訴我們人生是否無趣。
(邊說邊出示引號中文字)
師: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讀書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師:可憐啊,連肚子也填不飽。我們接著看,他也買了房,“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征著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后,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個人的一生很凄涼。
師: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師:這個人就是蘇軾。
二、初讀
1、生介紹蘇東坡。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2、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學生朗讀
4、 聽錄音朗讀,比較不足在哪里。再齊讀。
5、 讀懂了嗎?請針對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提問。
三、尋“樂”
1、 找原因:東坡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 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與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月景: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么?欣賞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譯。
(4)齊讀,并背誦這句話。
四、“閑”的深究
1、發感慨:看著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么感慨?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竹柏、月只是一個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
2、閑人為何意?
(1)了解“烏臺詩案”
(2)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3)閑人:閑情逸致的人。(齊讀、背誦這句話。)
(4)再次齊讀,應讀出感情:樂、悠閑。
3、師:這樣看來,閑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閑”?在文章中有無告訴我們?
生:各抒己見。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各抒己見。
明確: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師:常人有何雜念?
追名逐利
五、總結
現在回過頭來,回答上課前的問題,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羅丹:美是到處都有的。
(2)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布置作業
1、月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游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范讀,根據范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于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