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5
這是野望教案優秀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剛剛離我們而去,大家有沒有好好欣賞欣賞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唐詩《野望》,再來回顧一下這秋色的美!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自告奮勇背誦這首詩歌。
2、集體朗讀詩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回答,并注意易寫錯的字。
東皋:作者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歸依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4、學生自由選擇兩句詩文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對詩句。
傍晚時分詩人站在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5、集體誦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本詩通過對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繪,表現了詩人當時孤寂、苦悶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績為什么會寫這樣一首詩呢,他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讓我們來一起走近作者。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爺爺。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而這首詩歌就是他托病辭官歸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細讀課文,賞析詩句: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思考:(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討解決,然后推舉一個同學準備發言。)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這里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東皋”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隱隱傳達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見,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內容呢?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注意“樹樹”和“山山”傳達出的景色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靈活講解。“樹樹”是每一棵樹,說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連山,層巒疊嶂。這兩個疊詞用得非常好,寫出了秋色的蒼茫和廣闊。)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哪幾個字用得好,為什么?
這兩句中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的很好,對牧人與獵馬進行了特寫,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幾個詞初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你可以試著換個詞,卻是不能夠的,看似很俗,細想起來那畫面卻是如現眼前,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詞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導學生歸納這兩聯的寫作手法,體悟作者光色交融,遠近交錯,動靜結合的寫景妙筆)
如果作者能與他們談笑風生,共享成果那該是多么愜意啊。但他認識這些村人嗎?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作者采用什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懷的?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而且還要跨越兩千多年去尋找知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曠古的落寞,曠世的情懷啊!
五、精讀課文,寫作探究: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詩歌討論思考:(就近討論)
1、本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它在詩歌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一改南朝以來詩風的奢華艷麗之風,給人以樸素清新之美,“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很是難得。
2、這首詩是唐詩中的什么體裁,你怎么看出來的?
這首詩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律詩特點)
六、作業:
將此詩中寫景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改寫成一篇優美的寫景小散文。
(在寫作業之前,同學們先討論交流一下改寫的想法,互相啟發一下思路,這樣寫起來會更容易些。)
王績《野望》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閑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注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暉:落日的余光。(4)犢:小牛。
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
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
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
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野望》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唐詩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把我們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憂愁無依的時候,一個人在水邊的高地上,耳邊隱隱約約傳來水聲,這時秋風蕭瑟,一輪金黃的夕陽照射在山上、樹上,而樹木光禿禿的,只留下滿地的落葉,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暉,心中無憂的興起一股憂愁、凄涼、蕭瑟之感,恰恰這時一個牧童驅趕著牛群,踏著夕陽回家,打獵之人也騎著馬歸來,可自己卻都不認識,這時會有什么感受呢?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目標確定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陳述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4.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教材分析
《野望》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唐詩五首》的第一首詩。本單元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為話題,或清幽,或雄奇,容易引起學生無限的情思。古代詩文中有很多歌詠山水的優美文章,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3.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詩歌,對詩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掌握了詩歌的學習方法,能從不同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部分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詩歌積累。但是,受年齡、閱歷以及詩歌年代的影響,學生對詩歌意境及情感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部分學生積累很少。
【教學目標】(分條陳述)
1.通過反復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受詩歌的美感。
2.通過分析意象和描繪畫面,把握詩歌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分析意象和描繪畫面,把握詩歌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可以針對教學目標分別設計: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
針對目標一:
讀準字音,在課本上勾畫出難讀的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讀準節奏,感受詩歌的美感。
針對目標二:
在課本中用筆圈出找到的意象,并找到和分析意象的修飾語。
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敘述詩歌的內容。
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作者所飽含的情感。
【教學活動設計】
板塊一:導入
同學們,有這么一位詩人,他視陶淵明為偶像,不僅寫下了《五斗先生傳》,而且這位詩人也性嗜酒,棄官歸隱,他就是王績。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野望》。
板塊二: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受詩歌的美感。
2.通過分析意象和描繪畫面,把握詩歌的情感。
板塊三:聲情并茂——誦古詩
古詩是濃縮的精華,字數雖少卻承載著詩人的情感,學習古詩必不可少的是誦讀。好的誦讀往往可以讓我們在詩歌鑒賞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接下來讓我們聲情并茂的誦讀古詩。
哪位同學起來說一下,想要做到聲情并茂的誦讀詩歌應該注意什么?
【明確】1.讀準字音2.注意停頓3、做到抑揚頓挫4.有感情
板塊四:詩情畫意——析古詩
1.本詩哪個字統領全篇?
【明確】“望”。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詩人登上東皋,一眼望去,眼里所及之物代表了作者此刻的心情。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故“望”字統領全詩。
2.詩人都“望”見了什么?
賞析:
樹、山 牧人、犢 獵馬、禽
秋色、落暉 返 歸
找出詩人“望”見的景物后,我們看看這些景物前面的修飾語,就可以賞析出詩人望見的景物的特點,這對于我們把握詩歌的情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景物在詩歌中被稱為“意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許多古詩名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典型的以物寄情意象:
楊柳——惜別 圓月——思鄉
落花——傷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時 古跡——懷舊
紅豆——相思 羌笛——凄切
3.用詩意的語言把《野望》的頷聯和頸聯描繪成一幅畫面
【明確】暮秋時節,每一棵樹都凋謝枯萎,每一座山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暉。天空仿佛比往日透明許多,秋色像落入宣紙的顏料,渲染出迷人的色彩。就在這時,放牧的人趕著牛群回家,打獵的人滿載而歸。這簡直是一副山野秋晚圖。
板塊五:暗香浮動——探詩意
1.如果詩人傳達的是恬淡,悠閑地情感,那他在“望”的時候為什么會“徙倚欲何依”呢?
【明確】從王績生平行事來看,他的歸隱之心,不如陶淵明那樣徹底,不能“忘懷得失”;對田園生活,也不如陶淵明那樣熱愛,只是想效仿陶淵明,給自己找一份精神寄托罷了。這是他徘徊、失意的真正原因,所以才發出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的感慨。
1.方法總結:
1.找意象,并找出其修飾語。
2.用聯想和想象描繪畫面。
2.古詩詞鑒賞中畫面特點常用詞語 :
(1)恬淡閑適 安謐嫻靜 空靈悠遠
(2)華美艷麗 明快高曠 生機勃勃
(3)孤寂蕭索 空寂寥落 蕭條荒涼
(4)雄偉壯麗 遼闊蒼涼 雄渾悲壯
板塊六:微動漣漪——賞古詩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誦讀兩首詩歌并找出意象,描繪其畫面。
【明確】詩人輕車簡從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黃沙莽莽,草木不見,行旅斷絕,自己就像蓬草一樣飄出關外,又恰似歸雁進入胡天;詩人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的升騰在天的盡頭,扶手遠眺,黃河橫貫沙漠,天空掛著一輪圓圓的明月。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課堂小結:同學們,詩歌的鑒賞也可以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找到意象,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詩人所描述的氛圍以及感情基調,從而幫助我們把握詩歌的情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