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0
這是潼關教案1,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
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
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后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
50歲時辭官歸隱于濟南云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
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云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
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
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表達了作者對改朝換代給底層百姓所帶來的疾苦的同情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心情不愉快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原文: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朝代:元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
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
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依舊受苦。
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元明宗天歷二年,因關中旱災,張養浩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
幾年前他辭官隱居,決意不再涉足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
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
《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
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山坡羊·潼關懷古》當作于此次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作者介紹: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卒于元文宗天歷二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
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
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后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天歷二年,關中大旱,出任陜西行臺中丞。
是年,積勞成疾,逝世于任上。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
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稱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 潼關懷古》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
這是他赴陜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
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這種同情與關懷的出發點是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在傳統的五七言詩歌中本為常見,但在元代散曲中卻是少有。
全曲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
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
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點名主義,抒發作者感慨的是最后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
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
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并無多大區別。
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
正因為最后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
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