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0
這是穿井得一人試講,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2.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于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課時1
一、導入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讀課文,理解文意。(自學十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標注課文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于:向、對。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于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于:介詞;向、對。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國人道之(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有聞而傳之者(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之于宋君,問之于丁氏(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
④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2.翻譯課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3.課文探究(質疑)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于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三、課堂檢測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無聞也( )
?、蹎栔诙∈希?)
?、苡新劧鴤髦撸?)
(2)翻譯: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 )。
四、本課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五、布置作業:優化設計P88頁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翻譯: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問明情況,丁家人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
基本信息
出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還可以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一段?!秴问洗呵铩酚置秴斡[》,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一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改名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語文教科書中(與兩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憂天》同屬《寓言四則》[1] ,本則錄音由梓君朗讀[2] )。
啟示:
這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對于傳言應開動腦筋思考,仔細辨別,不能輕信謠言,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實際才是真理。
附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借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再朗讀
?。ǘ┳テ鹨?,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幺挖井?溉汲、居。
?。ㄈ┬〗Y: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于家里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ㄒ唬┖献魈骄浚盒〗M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后,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 表述不清。知錯能改。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ǘ┮牢慕庋裕耗男╆P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ㄈW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F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后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無濟于事的。辟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布置作業。
?。ㄒ唬┱n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 求聞之若此 聞之于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ǘ┎贾米鳂I: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 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于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于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匯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教學目標】
1.閱讀本篇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并引導學生審慎對待外界信息,不信謠,不傳謠。
2.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從不同角度思考獲得更多啟發的同時培養運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發揮想象,借助“國人道之”感受“傳謠”的荒謬。
【教學難點】
1.多角度思考獲得不同啟發。
2.聯系生活實際活用所學。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2.讀、講、練結合
3.課內學習與課外拓展結合
4.競賽游戲
【教學創新】
1.借助“三顧課文”朗讀教學,設計梯級式教學,循序漸進中鞏固提高。
2.發揮想象,情境模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課題。課題字面意思是什么?結合以往學習寓言和文言文的經驗說說學習本課要解決哪些問題?
明確:“挖井得到一個人”;讀準字音、句讀,讀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學活動一
一顧課文——讀準音句,疏通文意
一、讀準音句:
(課標依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學生代表朗讀,同學糾錯。
2.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明確:讀準字音、句讀。
二、疏通文意:
(課標依據: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
1.指名說說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明確:此環節旨在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2.學生借助書下注解或工具書梳理詞意、文意,完成導學案1。
(1)自主探究
(2)班內交流
明確:如果學生預習效果好,此環節可簡化。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點撥和方法指導。
教學活動二
二顧課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課標依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完成導學案2。
2.班內交流。
明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點撥,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表達,如情節,表達方式,重要詞語等。
二、分析寓意:
(課標依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1.不同角度復述故事。(此環節根據學生實際增刪。)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國人、宋君等。)
明確:丁氏角度-說話要說清楚,不要造成誤會;國人角度-不信謠,不傳謠;宋君角度-聽到信息要通過求證來辨別真偽。
教學活動三
三顧課文——想象拓展,學以致用
一、想象拓展:
(課標依據: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師范讀。(漏掉“國人道之”一句)
3.學生再讀課文。
4.發揮想象,“國人道之”背后的情境會是怎樣的呢?
明確:指導學生朗讀中注意重音、停練,結合人物情感;國人是如何“道之”的?傳謠者會有怎樣的身份?又是在什么情境下傳謠的?老師可做示范。
二、學以致用:
(課標依據: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穿井得人”這樣的現象嗎?如果你是被謠言傷害的當事
人,你會怎么做?
明確:例如李詠“移民”傳聞;重慶女司機“變道”撞公交車傳聞;彭宇案;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劇情;男女生異性交往;教室丟失東西;背后說壞話……
結束語:閱讀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一個高尚睿智的人談話?!秴问洗呵铩分羞€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們愿意去整本閱讀嗎?呂不韋還有一個故事叫“奇貨可居”,是咋回事?“一字千金”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孿生弟弟叫“一諾千金”,那又是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用“三顧課文”方法學習了《穿井得一人》,你們能用這種學習方法去學習同類型的文章嗎?課本小語文,書海大語文。愿你們在廣泛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穿井得一人》導學案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習本課你可以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想象力,學習多角度思考,你準備好挑戰了嗎?)
班級:姓名:
【基礎檢測】
1.解釋加點的文言詞語,嘗試口頭翻譯全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提升訓練】
2.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填寫表格
丁氏()謠——國人()謠——宋君()謠
3.從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寓意。(丁氏、國人、宋君……)
4.聯系實際說一說,這則寓言故事所諷刺的現象在我們今天還存在嗎?你如何處理這樣的事?
【課外拓展】
4.故事新編:(任選一題,作文)
(1)改變文中的一個情節,看看寓意是否不變?
(2)自己或小組合作編寫一則寓言故事。
(3)設想如果“丁氏”來到了我們云南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5.用“三顧課文”法閱讀“寓言故事三則”,自己(或與同學合作)嘗試命題并解答。
寓言故事三則
(1)引嬰投江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人從江邊經過,看見有人正拉著個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聲哭泣。經過江上的人問他把孩子投進江中的原因。他說:“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即使父親擅長游泳,他的孩子難道就一定擅長游泳了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或事物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因人而異。
三是:做事不能只憑主觀臆斷。
四是: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將會釀成大錯。
(2)循表夜涉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譯文】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標記,澭河的水面突然漲起,楚國人不知道這件事,沿著原來做的標記在夜間涉水,結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發出的尖叫聲如同房屋倒塌的響聲。以前他們在澭河做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經改變了,河水暴漲了很多,楚國人仍然按照原來設置的標記渡水,這正是他們之所以失敗的原因?。?/p>
【寓意】
1.時間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2.諷刺了那些依循守舊,墨守成規,遇到某些情況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成不變的人。
(3)疑鄰盜斧選自《列子·說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譯文】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洞┚靡蝗恕肥且黄⒀裕w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借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再朗讀
?。ǘ┳テ鹨颍鲿晕拿}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幺挖井?溉汲、居。
?。ㄈ┬〗Y: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于家里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ㄒ唬┖献魈骄浚盒〗M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后,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
?、俣∈希菏瞧鹨颉ν诰蠊澥×艘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芩尉翰蝗嗽埔嘣?,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ㄈW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后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2.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無濟于事的。辟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布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求聞之若此,聞之于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布置作業: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俣∈希菏瞧鹨颉ν诰蠊澥×艘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诼劧鴤髦撸何唇浾{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蹏耍核坪跻矘酚诮邮苓@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芩尉翰蝗嗽埔嘣疲{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于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于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匯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