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1
這是穿井得一人教案帶板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閱讀本篇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并引導學生審慎對待外界信息,不信謠,不傳謠。
2.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從不同角度思考獲得更多啟發的同時培養運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發揮想象,借助“國人道之”感受“傳謠”的荒謬。
【教學難點】
1.多角度思考獲得不同啟發。
2.聯系生活實際活用所學。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2.讀、講、練結合
3.課內學習與課外拓展結合
4.競賽游戲
【教學創新】
1.借助“三顧課文”朗讀教學,設計梯級式教學,循序漸進中鞏固提高。
2.發揮想象,情境模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課題。課題字面意思是什么?結合以往學習寓言和文言文的經驗說說學習本課要解決哪些問題?
明確:“挖井得到一個人”;讀準字音、句讀,讀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學活動一
一顧課文——讀準音句,疏通文意
一、讀準音句:
(課標依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學生代表朗讀,同學糾錯。
2.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明確:讀準字音、句讀。
二、疏通文意:
(課標依據: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
1.指名說說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明確:此環節旨在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2.學生借助書下注解或工具書梳理詞意、文意,完成導學案1。
(1)自主探究
(2)班內交流
明確:如果學生預習效果好,此環節可簡化。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點撥和方法指導。
教學活動二
二顧課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課標依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完成導學案2。
2.班內交流。
明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點撥,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表達,如情節,表達方式,重要詞語等。
二、分析寓意:
(課標依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1.不同角度復述故事。(此環節根據學生實際增刪。)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國人、宋君等。)
明確:丁氏角度-說話要說清楚,不要造成誤會;國人角度-不信謠,不傳謠;宋君角度-聽到信息要通過求證來辨別真偽。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借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于家里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討論后,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后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無濟于事的。辟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布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 求聞之若此 聞之于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布置作業: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于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于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匯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養想象能力;
3.能正確對待傳聞。
重 點:積累文言知識,文言詞語。
難 點: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敘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個人挖井竟然挖出一個人,你相信嗎?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則寓言《穿井得一人》
2明確目標:思維導圖形式出示目標,生齊讀目標
3.了解《呂氏春秋》看網頁鏈接,進一步了解呂不韋及《呂氏春秋》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1)白板資源范讀,強調字音“溉汲”(2)自由讀、(3)齊讀。
2、再讀課文,學習文言詞語,疏通句意。
要求:(1)時間,六分鐘,倒計時(2)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3、教師運用板中板總結強調:
聞:(1)聞之于宋君:使知道 (2)有聞而傳之者:聽說、知道
于:(1)聞之于宋君:向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從
之:(1)宋之丁氏:助詞,的 (2)有聞而傳之者:代這句話
(3)國人道之:代這件事 (4)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4、檢測自學效果
(1)字詞檢測 (活動:找出正確的解釋)
(2)翻譯課文,(活動:學生創造性復述課文)
5、細讀: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鬧劇,如果宋君讓你去查案,這一鬧劇該由誰負責?(2)從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小結:活動:學生填詞總結課文內容
對待謠言,我們應該采取審慎的態度,不相信不傳播,調查取證,去偽存真,不能以訛傳訛。
三、拓展練習 1、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國的一個人,你聽到這件事以后你會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會怎么做呢?請改編或續寫這個故事。
生寫故事,寫完后運用希沃授課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經歷了什樣的謠言故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
四、鞏固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分)
(1) 及其家穿井( ) (2) 國人道之( )
(3)不若無聞也。 ( ) (4)得一人之使(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3.宋君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呢?(3分)
4. 這個故事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什么?(3分)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積累文言詞語。
3、課下閱讀《呂氏春秋》中寓言《刻舟求劍》《引嬰投江》 《循表夜涉》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2.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于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通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課件ppt
課時1
一、導入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讀課文,理解文意。(自學十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于:向、對。宋君:宋國國君。21cnjy
問之于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于:介詞;向、對。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國人道之(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有聞而傳之者(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之于宋君,問之于丁氏(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2.翻譯課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3.課文探究(質疑)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于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采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三、課堂檢測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無聞也( )
③問之于丁氏( )
④有聞而傳之者( )
(2)翻譯: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
四、本課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五、布置作業:優化設計P88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