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這是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100字,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點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二章內容。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二章內蘊。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論語》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論語》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度、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之道。《論語》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四書:
五經: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知識準備展示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
(二)預習指導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1:翻譯課文。
三、達標測評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詞。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自己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詞句。
2、劃出節奏,讀出韻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三省吾身
傳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篤
一簞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
不堪其憂曲肱而枕之
問題1:小組互譯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先作好記錄,全班同學一起來解決。
省略句:可以為師矣。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斷句: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問題2:重點字詞積累。
通假字: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本課出現的成語:
教學札記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文言文的教學關鍵有三點:一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二是心靈的語感很重要,這種語感并不在于教師語法的精細分析,而是學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讀指導,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的韻律,從而體驗文言文的美。
學生初讀,理清文章中的字、詞讀音,如“論”“省”等多音字,文中應該怎么讀?理清文字障礙后自由讀,借助教材中的釋義能自譯成白話文。然后分組討論,每一章節所講的內容是什么?學生理解后,分組進行背誦比賽,背誦過程中教師加以引導如何停頓。學生自主進行歸類學習: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義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點翻譯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分類,完成課后第一題。”《論語十二章》作為這一單元的壓軸文章,分段為章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三個方面,以語錄體形式呈現,結構簡單,句式精煉,但意境深厚,值得細細品讀。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
論語第十二章教學與反思
建民初中趙啟蘭
《論語》十二章是經典名篇,我在執教完畢后,發現自己仍然沒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學要領,現在反思如下,《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
先從教學環節說起,我設計的環節有:導入—檢查展示—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點評—理解性檢測—應用性檢測—齊讀課文,學以致用—課堂小結。但在上課過程中,我感覺仍是先松后緊。因對學生能力估價過高,對課前的預習檢查過細而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后邊的兩個教學環節完成很粗糙,這是我經常犯的毛病。經過同事們的議課和幫助,我認識了如下問題:1、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教學環節要精簡,提前對學生的預習要深入檢查。2、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與要求,對初一學生剛學古文要培養學習興趣。3、幻燈片制作要精細,去掉有關六章翻譯的幻燈,保留七張即可。4、對學生翻譯再做精細指導,比如詞性活用的字——時、日、傳、樂,“而”的轉折、承接關系的用法。5、學生翻譯展示之后的指導應有重點,讓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應給示范。
結合“339”大循環教學模式的精髓來談,我這節課能夠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特點,但是仍然不夠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檢查預習環節設置太多,可以把個人展示——抽學生上黑板板書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和四人小組組長檢查課下注釋錄入課文中的自學情況并通報以及教師講解或學生講解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放到課前進行,教學反思《《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節約一些時間來進行翻譯指導。2、小組展示翻譯之后,除了學生評價,教師也要及時強調重點并做細致指導。例如,第三則和第五則的`翻譯理解。3、小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師要做示范歸納,讓學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檢測和應用性檢測同時布置給學生,簡化教學環節,待學生討論后交流展示。這樣可以節約一點時間,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課堂環節設置成各種形式的活動,例如:《論語》常識知多少(搶答賽)—《論語》翻譯PK賽—文言詞匯積累袋—《論語》格言大派送—《論語》格言積累賽。
針對文言文教學,我得到的感悟有: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2、文言文字詞積累要有方法,先讓學生去理解,再去積累,不能死記硬背。3、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筆記要具體指導,不要讓學生亂寫一起,把書擠滿渾然一體,建議用雙色筆做筆記。4、這次意外的收獲是課堂上四人學習小組展示交流都很積極,以后我要經常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展示,并及時表揚鼓勵。5、文言文的背誦指導要及時,不能讓學生感覺文言文的背誦太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從細節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論語》十二章教案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初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小學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么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師已經為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
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后世做出的杰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后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范教不倦。我提議咱們用現代人的鞠躬禮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嗎?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