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這是書戴嵩畫牛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 1. 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 理解重點詞句,領(lǐng)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
重點 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
難點 能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1. 正確朗讀并背誦《伯牙鼓琴》。
2. 結(jié)合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
3. 探究學習,體會人物心理。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課前朗讀,感悟友情
1.出示一組表達友情的古詩句:【課件2】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2.學生讀,談體會。
二、談話導入,走進課文
1.這組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古人以詩詞的形式,用精煉的語言表達了和朋友知己之間的深厚感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寫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傳誦,流傳至今。
2.補充文言文知識:文言文人們通常說古文。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古代有著燦爛的文化,有著浩如煙海的文學藝術(shù)瑰寶,它們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的。我們要傳承民族的瑰寶,就要學好文言文。
3.出示【課件3:課題】(板書第一則的題目:伯牙鼓琴) 學生齊讀課題。
課前安排學生朗讀一組表達友情的古詩句,可以增加積累,學到積累古詩的一種方法——按主題歸類,另外,《伯牙絕弦》這則文言文表現(xiàn)的也是友情主題,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新課
教學
( )分鐘 三、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試讀,說說讀后的感受。自己解決生字:哉 巍
2.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古文的朗讀和現(xiàn)代文不同,要讀出節(jié)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jié)奏。
4.教師范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學生拿筆畫停頓。
5.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6.點名讀,齊讀。
四、初解知音,理解課文
1.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絕弦”的意思。
(預設(shè)答案:再也不彈琴了。)
2. 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預設(shè)答案: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預設(shè)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從“鼓”字引導,學生說說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學交流。
5.預設(shè)交流
(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
師:讀了這一句,同學們有同學要質(zhì)疑嗎?伯牙彈得好嗎?鍾子期會欣賞嗎?我們看下去就懂了。
(2)我讀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里想著高山,琴聲里就會出現(xiàn)高山……
(板書:伯牙鼓琴 鍾子期聽)
師:鍾子期說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師: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shù)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彈出什么。
(4)我讀懂了伯牙不論彈什么,鍾子期都能聽出來,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現(xiàn)在你是鍾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會怎么贊美他?(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五、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引導升華,拓展探究。
(1)師:我們的課外資料里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里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
(預設(shè)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②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xiàn)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xiàn)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風。
③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鍾子期真的都聽懂了,實在難得。這就是──(預設(shè)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師: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預設(shè)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②師:那么,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贊美嗎?(學生自由說)
③師:可以想象,當擅長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書:志在太山 巍巍)
④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湯湯乎若流水。
(板書:志在流水 湯湯)
⑤師:當他沒遇到鍾子期,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預設(shè)答案: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⑥師:后來,終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
(預設(shè)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⑦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預設(shè)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⑨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伯牙為什么認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預設(shè)答案: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板書:死 絕弦)
3.豐富內(nèi)容,拓展課文
①師:伯牙在斷絕琴弦的時候,也斷絕了什么?
(預設(shè)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弦。 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斷了琴弦,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后一句。)
③師:據(jù)史料記載,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經(jīng)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出示【課件4】
一、 知識鏈接,喚醒回憶
課前,先讓學生進行有關(guān)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以及圓柱的特征,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為新知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
二、 自學互學,提高能力
21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基于這一點,我十分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學生在課前所提問題“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為提示進行自學,在全班內(nèi)交流展示之后,又以“怎樣計算圓柱的側(cè)面積?你是怎么想的?”為提示,讓學生根據(jù)手中學具,在組內(nèi)探究、交流圓柱側(c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 聯(lián)系生活,鞏固練習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服務(wù)于生活。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側(cè)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后,讓學生利用有關(guān)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求制作廚師帽所需材料、商標紙的面積、制作筆筒所需材料、給音樂大廳的柱子涂油漆所用油漆的質(zhì)量等,避免學生出現(xiàn)“數(shù)學無用”思想,同時,又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四、 談收獲,總結(jié)升華
課的最后,讓學生談?wù)劚竟?jié)課的收獲,以及解決問題時需要注意什么,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做一全面的總結(jié),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總結(jié)知識的能力。
當然,本節(jié)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計算能力還有待提高。為了能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按時結(jié)束,我將學生需要計算的數(shù)進行了改動,減輕學生計算的壓力,即使如此,還有個別學生計算速度慢,出現(xiàn)錯誤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結(jié)合注釋理解重點詞句,讀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簡約凝練 的語言特點。
3. 學習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能用自己的話創(chuàng)造性地講講《書 戴嵩畫牛》的故事。
4.領(lǐng)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寫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內(nèi)行人請教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意
1.課前談話,激趣導入。
2.板書課題,指導朗讀課題。
二、讀通———知文意
出示學習提示:
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讀音。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正音。相機指導
“處、好、數(shù)、曝”四個多音字的讀音。
(3)齊讀全文。
2.自學質(zhì)疑,理解文意。
出示學習提示:
(1)借助注釋及聯(lián)系上下文 說說文章的意思。
(2)用“?”標出不理解的詞句。
預設(shè)一:有戴嵩《牛》一軸 ,尤 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理解“軸”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指導讀出停頓。
預設(shè)二: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理解“尾搐入兩股間”
的意思, 指導讀出節(jié)奏。
預設(shè)三: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相機理解“奴”“婢”的意思。
3. 整體感知,梳理脈絡(luò)。
相機指導會寫字“曝”的書寫。
三、趣讀———入情境
1.面對同一幅《斗牛圖》,杜處士和小牧童卻有不同的表現(xiàn),請結(jié)合文章說一說。
出示學習提示:
自由讀課文,用橫線畫出寫杜處士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寫小牧童的句子,用一兩個詞語寫寫他們的表現(xiàn)。
2.學生匯報,交流分享。
預設(shè)一: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牛》一軸, 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相機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 讀出杜處士對《斗牛圖》的珍愛。
預設(shè)二: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 斗,謬矣。 抓住牧童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預設(shè)三:處士笑而然之。
①對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兩處描寫“笑”的句子,感受人 物的不同表現(xiàn)。
②再現(xiàn)情景,想象杜處士的神 態(tài)、動作、語言。
3. 朗讀描寫杜處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讀出趣味。
四、想象———講故事
1.用自己的話講講“他們”的 故事。
(1)學生自由練習講故事。
(2)指名展示,評價交流。
2.講講“我”的故事。
出示學習提示:
我姓杜,人稱杜處士。我讀了不少書,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
今天天氣真好!放牛去嘍!還沒出村子,我看見
……
我是蘇軾,聽說四川有個杜處士,尤愛書畫
……
(1)選擇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講“我”的故事。
(2)指名講故事,評價交流。
五、總結(jié)———明事理
這篇文章以《斗牛圖》為線索, 寫了杜處士和牧童之間發(fā)生的故 事,最后闡明“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道理。
教學反思:
本課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我在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問題時注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在“通讀———知文意”和“趣 讀———入情境”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即時反饋學習疑惑,有針對性地指導點撥,使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讓課堂教學更高效。同時我還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指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做課堂筆記:記錄老師講的重要內(nèi)容;有疑問需要繼續(xù)思考的地方做標記;把聽課中產(chǎn)生的想法記錄下來。
二、“層次感”和“情境感”誦讀,拉近學生與古文的距離。我通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節(jié)奏和讀出趣味幾個環(huán)節(jié)逐層深入引導學生讀出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哲理,課堂上誦讀聲不斷。在“趣讀———入情境”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抓重點詞句,創(chuàng)設(shè)情境 轉(zhuǎn)換角色,讀中想象,把語言文字變成鮮活的畫面,通過男女生接讀、師生對讀、教師范讀等方式讓學生走近一位“好書畫”的杜處士和一個天真直言的小牧童,激發(fā)學生閱讀小古文的興趣。
三、入文本強化文學意識,處理好“言”和“文”的關(guān)系。本課“趣讀———入情境”這個教學活動,在解決“言”的基礎(chǔ)上進入文本,品味語言,理解形象。我從人物形象角度提出問題:“面對同一幅 《斗牛圖》,杜處士和小牧童卻有不同的表現(xiàn),請結(jié)合文章說一 說。”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從語 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品讀杜處士和 小牧童的性格,體會文言詞語的 準確生動,并指導學生趣讀,進一 步加深對藝術(shù)形象的理解。
四、轉(zhuǎn)換角色講“我”的故事,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趣味。為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明白一事一理的寫法, 感受文章的趣味,本課根據(jù)課后練習題設(shè)計了由文言到白話講故事和 進入角色講故事兩個學習活動。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選擇喜歡的人物從不同角度講故事,深入人物內(nèi)心,實現(xiàn)了對文本內(nèi)容的再創(chuàng)造,增加了文言故事的新鮮感,深刻理解了故事所傳達的道理,汲取了人生智慧。
學習目標:
1.通過對東北秧歌的介紹,讓學生熟悉了解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東北秧歌的興趣。
2.通過學習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讓學生能夠較準確地掌握其基本體態(tài)和動律特點。
教學準備:
音樂;東北小曲
教學用具:錄音機、磁帶、手巾花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東北秧歌基本體態(tài)的把握。
2.能較熟悉地掌握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和基本動作。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2.3.4.5.6.7.8.
一、檢查作業(yè)(還課)
1.提問:東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2.提問:東北秧歌所運用的道具? 3.提問:這個道具的作用和意義? 4.提問:東北秧歌的風格和動作特點?
二、導入新授課
1.教師給予及時評價。
2.教師簡述東北秧歌的基本知識。 其內(nèi)容如下:東北秧歌市漢、滿兩個名族之間歌舞藝術(shù)的結(jié)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養(yǎng)出的潑辣火熱,質(zhì)樸濃烈的感情特征,是漢族民間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與習俗,東北秧歌形成了穩(wěn)中帶浪,艮俏相融的審美特征。
東北秧歌伴奏樂器不同的功能和聲色賦予了舞蹈獨有的韻味。嗩吶的悠長旋律與小缽的急促節(jié)奏互相呼應,充滿張力,相得益彰。音樂的特殊性使舞蹈動作突出三點,延伸“線”,動靜相宜。而大缽和鼓則激發(fā)出熱辣的情緒,使東北女性特有的“溫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現(xiàn)。
豐富多變的手巾花是東北秧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與舞姿,動態(tài)結(jié)合,細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側(cè)面。里外片花帶著內(nèi)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現(xiàn)了小姑娘的俏麗活潑;出手花的拋接直觀的體現(xiàn)出東北女性的潑辣果斷。
東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蹺秧歌的動作形態(tài)并結(jié)合當?shù)匮砀璋l(fā)展而成。課堂中雖不踩蹺,但依然遵循高蹺秧歌的動律特征:以下肢帶“艮勁兒”的步法帶動腰部扭動,隨即順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協(xié)調(diào)是體現(xiàn)“艮俏”勁兒的關(guān)鍵,是不可缺失的過程。而“扭”是東北秧歌韻律的核心,藝彥所說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帶動重心移動而產(chǎn)生的腰部動態(tài)。手巾花是“扭”的延伸與配合。在動律訓練中,強調(diào)腰部的軸心作用和扭動狀態(tài),奠定韻律基礎(chǔ)。
3.學習基本體態(tài)。
做法:正步,重心前傾;雙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雙眼平視。
過程:a.教師示范
b.學生自己完成。(教師給予糾正)
c.簡單介紹雙叉腰。
雙叉腰:雙手背分別插于腰際,雙肘略向前,指尖對后斜下方。
d.雙叉腰配基本體態(tài)完成。 4.介紹持巾法。
a.握巾
做法:手握手巾三分之一處,五指松弛,食指順手巾的圓形方向自然延伸。
b.三指夾巾。
做法:手巾花對折,手心對上,中指于手巾花下面;食指、無名指于手巾花上面,成三指夾巾。
注:作法在纏花時運用。
5.動律訓練基本動作介紹。
a.動律
1.上下動律
準備:正步,雙叉腰。
作法:腰部為軸,一側(cè)腰下壓,另一側(cè)腰上提,交替進行,呈下弧線運動,重心在下,四拍、兩拍成一拍完成。
2.前后動律。
準備:正步,雙叉腰。
作法:腰部為軸,一側(cè)腰前送,另一側(cè)腰回拉,交替進行,重拍在里,四拍、兩拍或一拍完成。
3.劃圓動律。
準備:正步,雙叉腰。 作法:腰部為軸,左右兩側(cè)腰圍繞腰軸前、后、上、下交替劃立圓,重拍在前下,四拍、兩拍或一拍完成。
b.壓腳跟。
準備:正步,雙叉腰。
作法:腳跟快起快落,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強調(diào)穩(wěn)、艮。6.組合編排:
準備:正步,垂手。
前奏:四拍。
5——6拍 斜下方攤手。
7——8拍 雙手里繞腕經(jīng)體前劃半弧線回叉腰。
音樂:1X8 壓腳跟四次
2X8 上下動律,壓腳跟
3X8 壓腳跟
4X8 前后動律,壓腳跟
5x8 壓腳跟
6X8 壓腳跟劃圓動律
注:強調(diào)“扭”。腳跟下的“艮”(即點)帶動腰部的“扭”(即線) 壓腳跟強調(diào)艮,動律強調(diào)扭。
7.學上自由討論,自由練習,教師給予個別糾正。
三.布置作業(yè)。
書面:寫下東北秧歌基本知識。
課下練習本節(jié)課內(nèi)容,下節(jié)課還課。
四.教學反思。
這一單元主要是給學生介紹東北秧歌的基本知識,讓學生來了解東北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了解基本體態(tài)。
學生在完成體態(tài)時,肩膀容易聳肩。壓腳跟時,艮勁不夠,幾個基本動律,學生完成的也不夠好。上下動律,提肋壓肋,學生容易扭胯,前后動律扭的也不夠好。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對學生體態(tài)的訓練。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