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6
這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獲獎教案,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借助于工具書掌握相關的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3、理解重點語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4、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1、通過預習初步掌握字詞的含義,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
2、品味文中優美語句,領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多媒體、圖片等輔助性教學用具。
四、教學設想:
使學生從作者在那座懸崖上學到的如何克服困難、戰勝苦難的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領悟人生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波折,要著眼于克服困難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讓學生積極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學生從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課文內容。
2、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剛,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
(二)整體感知課文。
自由泛讀課文,要求學生能夠復述課文內容。
?。ǘ嗝襟w提示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ㄈ┭凶x和賞析
根據自由泛讀課文,復述課文內容,完成下列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自由回答)
1、根據復述提示: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寫了些什么內容?
明確: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體如下:
?。ㄒ唬?、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ǘ?、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6——2)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ㄋ模?、啟示(24)走一步,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儀顯示問題,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玩游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3﹚、“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么?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4﹚、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煉“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5﹚、在文中找出有關“說”的標點運用的三種情況。
明確: ①、“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凇?ldquo;看見了。”我說。③、父親說:“下來吧,晚飯做好了!”
﹙6﹚、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ㄋ模?、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 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3、領會這件事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2、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三、教學過程:
?。ㄒ唬z查字詞(聽、寫訓練)
(二)、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詳略描寫的句子。
2、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學生閱讀、討論解決,考察能力)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
2、合作探究:﹙1﹚、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明確: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 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四、拓展與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于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嶙峋、訓誡、啜泣、小心翼翼等”詞語。
2理解作者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課文,,在閱讀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勵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文意,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及生活哲理。
[教學難點]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課文,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自己小時候爬懸崖歷險一事的敘述,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
[學情分析]由于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可能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可能會因為“我”的伙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產生“這么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學法指導]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準備]查閱作者相關資料 查閱有關克服困難的名言警句及故事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題目下面的方框里的內容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學生先默讀文章(小組內部完成以下問題)
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訓誡 迂回 凝視 啜泣 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2、組織學生復述課文
(大屏幕投影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復述搶答:(采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
A、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B、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C、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D、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后大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先小組交,流再大班交流,學生解決不了老師重點指導。
四、讓學生小結這次研討經驗。
五、課后作業“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回憶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并蘊涵著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學生情況分析及教學設想
作為實驗班學生,基礎知識較扎實,有較強的歸納領悟能力,預習能比較到位,但方法欠佳。針對學生實際,安排一課時,按“引入新課——知內容——明主旨——拓思維——展聯想——聯實際”模式進行教學的,主要進行內容的復述,主旨的提煉,多角度閱讀。首先通過搶答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復述故事,在復述的過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并進行寫作方法指導,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中多角度分析課文人物,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重要啟示。”根據該單元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的內容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我確定了本文的目標和重難點,即: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感知文章內容與主旨,并從中獲取有益的人生啟示;展開多角度閱讀,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的能力。
情感目標: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進行挫折教育。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默讀、復述故事;提煉文章主旨;多角度閱讀訓練,重在整體感悟。教學難點是掌握從生活中感悟道理的寫作方法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二、教學方法
1、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興趣法、導引法、歸納法、發散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2、在教學中,我采用了電教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拓展延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研討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延伸,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明白了道理。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以清代彭端淑《為學》中開頭的語句“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引入新課,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用課件出示課題。進入第一個板快“知內容”:默讀、復述
(二)知內容:
在默讀前,讓一名學生朗讀“課前提示”教師作補充:提示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是什么險呢?其中“蘊涵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問題的設計是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問題,避免默讀的盲目性。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并提示復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
(1)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復述的難度,盡快嘗到成功的喜悅,分四個問題進行復述前搶答。(用課件打出)
(2)搶答后請一個學生復述“冒險”,另一個同學復述“脫險”,并投影出登山和下山的畫面,很直觀)
(3)完成后概括復述的得失,談談自己的默讀怎樣改進,使之學有所得。
(三)內容的理解是為提煉主旨服務的,因為主旨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我設計了第二個板塊“明主旨”并通過以下環節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寫作的技巧。通過這樣一個過度性問題引入:這篇課文是不是僅僅在于教我們怎樣下山呢?時隔57年,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次經歷呢?又蘊涵了什么樣的生活哲理呢?
1、探尋問題
用課件打出,用四個小問題分解
2、完成問題后,通過最后一段明確文章主旨。“課標”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本文最后一段是寓情于理,情理共生的抒情議論段,適于朗讀,在朗讀中玩味,體會生活的哲理,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引入了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歸納文章的主旨。
(歸納課件打出):克服困難的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要求學生再次感悟,并且用最響亮的聲音齊讀,在腦海中形成難以磨滅的'印象。
3、學習應“溫故而知新”,學會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指導學生感悟寫作。教師啟發:本文成功之處在于作家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對于寫作極其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很值得借鑒。教師舉《紫藤蘿瀑布》、《敬畏生命》加以說明,要求學生借鑒學習這種寫法)
(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標”強調: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就不至于總是往一處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拓展思維空間。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板塊“拓思維”,即多角度閱讀,啟發學生可以著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針對本文內容,可以著眼于某一人物進行評價。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歸納,教師啟發點撥。問題是: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應注意的是: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和不對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五)為了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第四個板塊“展聯想”
讓學生展開聯想探討下面的問題: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六)為了讓學生活躍的思維繼續碰撞,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進入第五板塊“聯實際”
繼續組織討論:(課件展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說明: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七)總結全文
抓住教育的契機,讓這種意志力更持久地發揮作用,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現在還怕不怕困難?請思考半分鐘,用最大的聲音對困難說一句話:“困難……”此時此刻,學生的熱情完全達到高潮,自信心表露的淋漓盡致,在激昂的情緒中結束本課的教學,超常完成了預定教學任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