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0
這是伯牙鼓琴教學反思,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重點,因此,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伯牙鼓琴教學反思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變通地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這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相信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對“知音”會有更深的理解。
2、板書課題,齊讀。
二、整體初讀。
1、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寫兩個主人公的姓名。
(2)聽寫詞語“善鼓琴”“善聽”,解釋“善”字。
(3)檢查朗讀情況,注意節奏和語速。
3、師范讀,全班齊讀。
三、初識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誰能說一說古文大意。
請幾個學生說說解意,并詢問他們是讀了幾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體會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經過。
一天,伯牙乘船路過漢江,船至漢口遇大雨天氣,與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鐘子期偶遇,兩人相談甚歡。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瑤琴,鼓起曲來……
1、教學“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必得之”。
(1)指導朗讀“善哉”,男女分讀。
(2)伯牙的琴聲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請模仿課文第2名,練習表達。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達前,師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第2、3兩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達時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現。而類似的詞語還有:悠悠白云、裊裊炊煙、綿綿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皚皚白雪等)
(3)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義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子期卻能心領神會。于是,他們整整暢談了一宿。
(4)兩人偶然相遇,子期雖只是一個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這樣一個無眠的夜晚,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5)議議:當時的伯牙已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了,還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唯獨把子期當做知音呢?聽到不著邊際的恭維性的贊美時,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內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對青山結拜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漢口灑淚而別。
(6)此時,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約定來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導朗讀。
2、教學“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一年后,伯牙如約來到漢江口,誰知迎接他的卻只有一塊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導朗讀。
(2)再解課題。
(3)為什么世上謂可無伯牙,卻不能沒有鐘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時的心情如何?
(4)議議: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5)無人理解,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發泄出來,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琴弦嗎,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6)體會伯牙的悲痛欲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5句。
(7)面對痛苦與絕望的俞伯牙,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四、深悟“絕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詞”,深悟絕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得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情境朗讀。
五、課堂小結
1、背誦。
2、師總結: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無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讓人們去真切地感受著真知己的境界。
3、學生用心欣賞《高山流水》。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鐘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聽
所念 ∣ 必得之
絕弦 (悲痛欲絕) 死
(情深意重)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并試著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在講求師生合作的同時,是否也該重視生生間的合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生生互動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
第二,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盡管我給學生范讀了,學生也盡量模仿了,但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學生還是未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這種音樂美。
第三,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致、到位,影響了課的精彩。
老師評價:
韋老師的課,不僅讓學生對故事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讓學生對人性、對社會的交往、對群體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語文與生活嫁接一處,語文課堂便有了廣度。此時在加上課后拓展環節,課堂就有了張力。全課設計以““三品知音””為線索貫穿前后,一氣呵成,既讓孩子扎扎實實地接受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又在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養,課堂的語文味濃重,學生學習效果凸現。
有人說:“信息技術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的確,使用“這把劍”時如能做到適度、適時、得法,就能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生機,帶來活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反之,則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師多次補充相關的課外資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處。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這個環節,師補充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的衣著、國籍和身份,有助于學生發現其中的反差,產生困惑,從而產生探究課文的欲望。
又如,引導學生理解“俞伯牙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時,又適時出示相關故事,加上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結尾處引出小詩“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對幫助學生理解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課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會在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
總之,本文語言精練,朗朗上口,易于誦讀。但正因為語言精練,卻阻隔了學生對“知音情”的體會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鏈接相關的背景資料和創設一定的情境,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幫助的。
一、 學習目標
1、讀懂、讀通文言文,有感情朗讀課文。2、能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字詞。3、了解傳說故事的內容及深刻含義,感受知己之間的真摯情誼。
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積累文言詞匯及知識,理解故事內容和知音的內涵。
2、難點:了解故事對后世文人的影響,探究道家思想內涵。
三、 學習過程
(一)新課導入:
通過伯牙善鼓琴圖和一個動畫節目引出新課,通過圖片和小動畫的形式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更好的把我文章內容,迅速進入課堂。
(二)基礎知識:
1.文學常識:
列子,名御寇,相傳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伯牙善鼓琴》選自 《列子?湯問》。代表故事有《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2.糾正讀音:
卒( )逢暴雨 峨峨( )兮若泰山 初為霖( )雨之操 鐘子期輒( )窮其趣 援( )琴 舍( )琴
(三)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
善、鼓、志、峨峨、念、得、陰、卒、援、操、造、輒、窮、趣、于、逃。
2、全文梳理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伯牙彈琴,心里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山高的樣子像泰山!”心里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寬廣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鐘子期都能領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邊停下,心里悲傷,于是拿過琴來彈奏。開始彈奏大雨琴曲,又創作了山崩的音樂。曲子每次彈奏,鐘子期就能點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彈琴嘆息說:“好啊 ,好啊!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彈琴時心里所想到的一樣。我到哪里隱藏自己的琴聲呢?”
(五)精讀文本
1、分層: 第一層:總寫伯牙、子期的特點,再具體寫子期善聽。
第二層:伯牙遭遇暴雨就通過鼓琴來表達內心復雜的情感,而鐘子期每次都能夠理解他的琴聲,進一步說明知音難尋覓的道理。
2、重點句子:
(1)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鐘子期輒窮其趣。
(4)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3、伯牙如何“善”鼓琴,鐘子期又如何“善”聽?
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托于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道出伯牙的心意。
4、從文中得出一個什么成語?
高山流水(遇知音)
5、后人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對知音,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何為 “知音”,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么?
“高山流水“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
6、這篇古文所蘊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難得,知己難求道理:知音難得,知己難求,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
四、總結提升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這節課你懂得了什么?
五、鞏固反饋:
1、給下列紅色的字解釋。
志在登高山 泰山之陰
鐘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所念
2、翻譯句子
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3、你能寫幾句關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嗎?
千百年來,有許多文人墨客也寫下了許多關于友情的名言佳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唐·王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 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 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
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唐·李賀)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幾人?(唐·白居易)
六、板書設計:
伯牙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
伯牙善鼓琴{ ↓ ↓ 知己難遇 知音難求
子期善聽: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七、 教學反思:
作為初三的學生,還趕是了這次疫情,停課不停學,只能在家上網課,那么如何能保證好學生這一階段的復習工作,其實還是很重要的。在家學習有利有弊,我們教師能做的就是要盡全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伯牙善鼓琴》是課標中的課文,其中的虛詞實詞的講解是中考中重點考察的內容,必須要引起重視,那么高山流水覓知音也同樣是朋友之間一種難得的情誼,對于初中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網絡資源中的優秀小視頻,還是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分享,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趨利避害,希望我們的學生都能在2020中考中有一個很好的成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