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5
這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古詩,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情感,感受詩句語言美。
3、理解中國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杭州西湖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最讓文人們揚眉吐氣的便是那長長的蘇堤。知道他是在誰的帶領下建造而成的嗎?(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杭州做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封泥構造而成的,后人為了紀念蘇軾,便給這長堤命名為蘇堤。)
2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首蘇軾的詩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抬起手和老師書寫課題。讀讀這長長的題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寫詩的時間是在六月二十七日,農歷的盛夏;地點是在望湖樓;醉是詩人寫詩的狀態,說明詩人喝了些小酒而做的詩)你連起來說一說。
3對于蘇軾,你了解多少?(簡介蘇軾)這節課讓我們一同走進古詩,去品讀,去吟誦,去感受作者寫詩的情懷。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自由朗讀古詩,小組內交流詩句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樣描寫西湖雨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自主學習,師巡視。
展示交流:
1、 品讀古詩
同學們小組交流討論的熱火朝天,哪個小組愿意為我們展示做一個精彩的開頭。
預設一: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
(1)黑云和打翻的墨水,白雨和跳動的珍珠有什么關系?
(2)作者是通過什么把他們聯系到一起的?(觀察和想象)
(3)想象畫面,理解跳珠。(是雨點落在船上,又被彈起才形成跳珠)這是一場怎樣的雨?滂沱大雨,瓢潑大雨,傾盆大雨。這一團滾滾而來的黑云和一陣歘歘而下的`白雨形成了色彩美;打翻的墨汁和跳動的珍珠形成動態美。
(4)短短時間,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蘇軾看到了———————;短短時間,雷聲轟鳴,大雨滂沱,蘇軾聽到了——————;短短時間,深深筆尖,有感而發,蘇軾寫下了———————。
(5)在這兩句詩中,詩人巧妙而貼切的比喻讓西湖色彩豐富,活躍靈動,美不勝收,你還知道那些詩中也有這樣生動的比喻?(生交流)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6)這大膽的想象,多么的美,多么浪漫,難怪人們稱其為蘇仙。黑云白雨過后,天地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哪個小組繼續交流。
預設二:
忽
(1)忽是什么意思?在這里體現了什么?(變化之快)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水如天
(1)如是像的意思,水像天一樣的……
(2)想象畫面,學生說
(3)水如天一樣……
2、吟誦古詩
(1)想象畫面讀:古人讀詩,詩中有畫,讓我們邊讀邊想象詩中畫面。
(2)、七言絕句的讀法,二二三,四三
(3)、平仄讀,一聲二聲為平聲,讀的長些;三聲四聲為仄聲,讀的短些。
(4)打著節拍讀;古人讀詩,是拍著手,踏著腳,打著節奏來讀的,所以也叫踏歌,讓我們也這樣讀一讀。
(5)吟唱,自唱。自成曲調自有情。
任務二結合搜集到的背景資料,說說蘇軾這首詩想要表達什么?我們從這首詩中學到什么?(從創作背景、人生經歷,詩的風格來思考)
學生自學,師巡視。
展示交流:
1、對西湖晴雨的喜愛,對大自然的喜愛。
2、蘇軾為人坦蕩,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進言,因始終堅持自己的見解,遭到朝廷當權的排擠打壓,被貶官三次,流放到八個地方,做地方官時,勤于政事,為百姓做實事,滅蝗救災,抗洪筑堤,政績卓著。
3、詩中的烏云、白雨有了象征意義。象征朝堂風起云涌的新黨與舊黨之爭,預示這一切就像疾風驟雨一樣,終會歸于平靜;還象征著自己被貶的悲慘遭遇,象征著人生道路上的各種阻礙,這些都會歸于平靜。
4、作者特別喜歡這首詩歌,在他五十歲再返西湖時,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5、讓我們在回當年,望湖樓上,憑欄遠眺,不禁吟誦出蘇軾的詩。
三、檢測導結
短短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八個字,我們就讀出了西湖疾風驟雨的美,黑云翻墨的美,白雨跳珠的美。還尋到了二十八個字背后的那種精神情懷,面對風浪挫折樂觀從容地面對。這就是詩歌的獨特魅力。
作業: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文包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圖、文等各種方式,理解詞語意思與古詩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
3.學習古詩遣詞、用句的準確與生動,積累優美的詩句。
教學重點:理解古詩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學習古詩遣詞、用句的準確與生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PPT
教學過程:
一、以“樓”導入,體會“樓”的美景
1.出示寫樓的詩句,生練讀。體會: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憂國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高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送別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相思樓”)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賞景樓”)
2.生有感情朗讀詩句
3.導入課文: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的河流,來到900多年前,和蘇軾一起,欣賞那望湖樓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4.生說說對蘇軾的理解。
【設計意圖:以寫“樓”的古詩句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積累古詩作了鋪墊,并為望海樓的“樓”境打下伏筆。】
二、走近望湖樓,感受那“樓”畔的風光
1.出示課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生認讀,學習生字詞。指名生讀課文,初次引導有感情。
2.出示圖文,生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
3.引導理解課文,生先說說詞語意思,再說說課文大意。
4.再讀課文。
【設計意圖:讀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學古詩的方法。】
三、走進課文,學習遣詞用句的獨特
1.生討論:再讀課文,你覺得那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2.生匯報,相機指導:
詩中把烏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一個“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
3.再讀課文。
【設計意圖:品味詞語的精妙是學習古詩的難點,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領悟作者用詞的'精妙,體會古詩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對古詩的欣賞。】
四、總結課文,融入那“樓”的意境
1.總結: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2.再次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最難的就是引導學生體會意境,但這一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將學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從而入情入境,熟讀成誦,水到渠成。】
五、拓展升華,沉醉于那“樓”的風光
1.引導生理解“醉”:不僅是喝酒之微醉,詩人還沉醉于西湖美景中。
2.出示蘇軾的文章,伴樂朗讀。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三、四、五)
3.完成作業:
積累古詩:寫“樓”與西湖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學生對蘇軾作品的研讀,加深了對西湖詩句的了解,再次欣賞了西湖美景,并進一步積累了古詩,起到了舉一反三之效。】
【設計反思:這一教學設計,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古詩的特點出發,引領學生讀好古詩,理解古詩,體會寫法,進入詩境,積累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從而喜歡上古詩。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到了“導”的作用,領著學生入情入境,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讀,從而熟讀成誦。既理解了古詩,又體會了意境,更積累了古詩,達到了學習古詩的要求。】
教學目標: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⒋拓展關于西湖的古詩,進行組詩積累。
教學過程:
一、詞語對接,激趣導入
1、詞語對接。君子一言;八仙過海;螳螂捕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為有美麗的西子湖,才聲名遠揚,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書畫來贊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杭州任職的時候就寫了不少關于西湖的詩篇。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他在西湖觀景時,偶遇一場大雨后,即興寫下的。
3、說說你了解的蘇軾。教師相機補充。(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亂(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師范讀,學生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4、同座互讀,并相互正音。
三、學法滲透,熟讀成誦
1、釋詩題。
讀讀詩題,從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寫的是時間;“望湖樓”告訴的是地點;“醉書”告訴我們這首詩是作者陶醉后而寫下的)
2、知詩人。
3、明詩意。
詩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詩人在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后分別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時:白雨/跳珠//亂入船
雨后: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悟詩情。
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點?(變化快)
你能將西湖變幻莫測的。美景讀出來嗎?
5、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寫作背景:此詩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這急來急去的雨一樣,及時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光明前途。
2、補充蘇軾關于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五、作業:
必做題:
⒈抄寫并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⒉說說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⒊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并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⒋熟讀并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⒈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于2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 賽詩激趣、初涉雨詩
自從學校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以來,同學們都爭相與詩文為友,背誦了大量的古詩,課前你們敢和老師比賽背古詩嗎?
(學生躍躍欲試。)
這么有信心,那我先開始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首詩可是和雨有關聯的,你們也能背誦這樣的詩句嗎?
學生爭相背誦,教師相機點撥,營造濃濃的賽詩氛圍。
小結: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啊!這么多的雨詩中有讓人心情舒暢的斜風細雨,有紛紛揚揚令人思緒萬千的黃梅雨,還有令人稱奇驚嘆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態,在不同詩人的眼中也總是風情萬種,這節課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走進一場特別的西湖雨。
一、揭示詩題,簡介詩文
板書課題,提示“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醉”字左邊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橫啊!
(學生齊讀詩題)說說詩題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件,6月27日蘇軾在西湖邊的望湖樓上醉酒題詩)
師生交流資料,加深對作者及此詩的了解:1. 蘇軾的文學成就及寫作風格(能更好了解這首詩的寫作特點)2. 蘇軾對西湖的喜愛(了解蘇軾寫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驟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要發音正確、吐字清晰。
指名讀(指導發音“遮”、“卷”)
再指名讀(提示詩的節奏)
學生點評后,教師小結:讀詩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節奏,詩韻,這樣讀詩就叫“有板有眼”,還想讀讀嗎?
學生自由練讀。
剛才老師發現╳╳同學讀的特別認真,就請你當回小老師領著大家一齊讀讀。
2.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一定有所發現,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結合你的發現想象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師范讀,生想象畫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這是場急雨,黑云翻滾、雨大風大,來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詞讀句,聯景悟境
蘇軾也和你們一樣看到了這場來去匆匆的驟雨,可他卻抓住了每個精彩的瞬間,將它們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寫得多么精妙啊!請同學們再身臨其境讀讀,找出你最欣賞的詩句,寫下你的感受。
(視學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這個“翻”字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翻滾、涌動、云翻墨滾……)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平時有見過嗎?(生說)從“黑云翻墨”中,還讓你感受到什么?(烏云黑壓壓的來勢迅猛)誰能讀出這種氣勢? (個別讀、男生讀、齊讀)
這句中的 “遮”是個生字,你能用“遮”組成哪些詞語呢?(生組詞)詩中什么遮什么? (烏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嗎?(沒有)你是從哪看出的說說你的理解。
這樣翻滾來勢洶洶的黑云卻都來不及遮住山頭,這場雨來得還真是夠快的了。
2.“白云跳珠亂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
(2)播放“驟雨”的課件
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啊!(傾盆大雨、狂風驟雨……)詩人在詩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歡哪種?
借助課件,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樣的雨是什么樣的”,并在反復的讀中對比自己的想法和詩人的表達方式,感受“跳”字中蘊涵著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3. “卷地風來忽吹散”
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風狂)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還有其他帶有“忽”字的詩句嗎?(“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字中感受汪倫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讓李白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喜)……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4.“望湖樓下水如天”
“忽”字給李白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齊讀這一句)
(播放背景音樂《贊西湖》)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四、回歸整體、誦背全詩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蘇軾禁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生齊誦全詩)
醉于酒,醉于景,我們更醉于詩,大家都來當一回詩人……(生齊誦全詩)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齊背……(生齊背全詩)
五、拓展雨詩、以讀現景
課前我們背誦了許多描寫雨的優美詩篇,剛才又領略了這場急來驟去的西湖雨,老師這里還收集了幾句也是描寫雨的詩句,想看看嗎?
交流三句描寫急雨狂風的詩
(課件出示,教師讀)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宋 陸游 《大風雨中作》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 李攀龍 《廣陽山道中》
喜歡這些詩句,請你們也和老師一樣放聲讀讀,說說你最欣賞哪一句?結合學生的發現,引導學生把感受從讀中表達出來。
1.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2.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3.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六、升華主題、傳承經典
課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話:
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顯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傳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綿延不絕的長廊。歐洲經典的長廊安靜肅穆,中國經典的長廊書聲瑯瑯。
(學生齊讀)
教師總結:就象你們剛才一樣,希望同學們今后都能書聲瑯瑯,傳承祖國經典文化,沐浴書聲,健康成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