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7
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資,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暢談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住涵義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朗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一‘‘質疑問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化。
對于學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暢談‘碰壁’’’這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么問題,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討論,任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目的在于學生能夠發揚協作的學習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時,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的含義,這是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里我及時向學生資料,了解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于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品格。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后,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世補充介紹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二、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里,你想對魯迅說些什么?讓學生給魯迅寫副挽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著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著創造性思維,體驗著創造成功后的喜悅。
只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最大限度地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思維。
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在課的伊始,我由回顧內容而迅速呈現課的主旨,開門見山,提綱挈領。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魯迅先生。我發掘了與課文內容、情感相關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讓學生參讀,對于形成與課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圍,這樣有利激發師生的感情。
在救助車夫一部分,教材為了準確地寫出魯迅兄弟倆救治受傷的情景,連用九個動詞“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現了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有特色的語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學習領悟。
在教學中我把救助車夫的部分作為重點,深入挖掘。而關心女傭部分則采用明快簡潔,一筆帶過的方法,制造一種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點。
最后總觀全文,要求學生把所有的淚聯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淚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淚夾雜在一起,把所有的淚糅合在你的心頭,讓學生去思考一個極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問題,所有“淚”的交織一剎那間于學生心頭凝結成“愛”,凝結成“博愛”。
不過,本課教學中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有待加強。
葉圣陶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課文通過周曄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么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
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嘆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致。
“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后再讓同學們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后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通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后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么?學生自然能說出很多。再說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課文中,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里我及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斗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于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品格。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如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并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說,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通過聽、想、說、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自己的收獲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談反思,說實話,真不知從哪里說起。那么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談收獲,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獲,形成了一個理念:
本來選擇的課文是《景陽岡》,設計理念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個性品質之間的關系,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設計的時候,沒覺得有不妥之處。試教過后,有些老師建議改課文,還挺老大不樂意的。假期里,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一些雜志,尤其是拜讀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文章后,覺得這樣的設計,缺少人文氣息,有點像80年代的訓練課,而且中間環節通過研究劇本,表演的方式來學文,可能缺乏實效性,達不到想象當中在認真揣摩人物特點之后,進行再現,再創造的理想境界。
而從情感角度入手,先動學生的情,在濃濃的“情”場創設好之后,再進行語言文字也好,閱讀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的體會,感悟這個情字。一堂普通的語文課因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變得豐潤,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課文,一定要先緊緊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也許出自于作者,也許出自于作品中的人物,也許出自于品味文章的讀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線,才有可能在設計教案,安排步驟時,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關鍵。才能使課堂牢牢抓住聽者的心靈。
于是選擇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樣一篇,感情基調明顯,利于學生進行感悟的文章。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曄對作為伯父的魯迅先生濃濃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以車夫和傭人阿三為例子呈現的人民大眾對魯迅的深沉的質樸的感情,更有,再了解這些,了解更多魯迅事例之后,讀者,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產生的對魯迅的敬佩,懷念之情。這些感情應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和學生一起烹制一桌濃濃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來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沒有根基,課堂的時效性如何體現?在鉆研教材和繼續閱讀特級教師的真知灼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飄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體會到,或觸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那些詞,那些句,那些課外有益的材料,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總結一句話,這個理念就是,語文課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語文性來!
不足,教案的設計和學生不能共鳴,課堂氣氛不活躍。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