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06
這是月光曲第二課時優質課,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樂家,經久不衰的音樂往往來自美好心靈所散發出的真情。本教學設計重在讀和悟上,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領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藝術魅力,感受生動文字畫面的美麗。
二、設計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感情強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標設置時,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主動提問,帶著問題進課堂,小組成員互相積極討論與交流。
3、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范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情感,通過范例,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上同化或滲化。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貝多芬,記住本課生字新詞。
2、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經過。
3、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來歷及文章的內涵。
2、用討論、探究方法感受盲姑娘熱愛音樂、懂音樂的心,
以及貝多芬那善于傾聽、易感的心靈。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難點:明白自然環境對貝多芬靈感迸發的作用。
五、解決辦法
1、圍繞重點段和重點詞句,反復讀、思、議,穿插教師的點撥。
2、傾聽《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緒變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資料。
七、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導學生談感受,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領他們步入音樂藝術的天地。同學們,享譽世界的音樂名曲歷來是一種時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喚,像阿炳一樣,十九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也曾有過不尋常的經歷。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個善良、高貴而又倔強的靈魂,走進貝多芬,去認識他是怎樣創作《月光曲》的。
媒體顯示貝多芬資料: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圣”。他出身于一個音樂世家,10歲舉行首次演奏會,12歲開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痛苦和歡樂。30歲時,因病兩耳失去聽力,但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世界名曲《英雄交響曲》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完成的。
板塊一:熟讀感知,喚起情感
在多媒體《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師有感情范讀課文,完后學生充滿激情朗讀兩遍。教師作出如下要求:活動任務是涵詠品味、激發想象、體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復朗讀,沉潛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學生在聽讀中標記重點字詞,勾畫感受最深句子,記下閱讀中的困惑,以備交流。
多媒體顯示:
1、須記住的字詞。
傳說 幽靜 斷斷續續 陌生 水天相連 恬靜 陶醉 入場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①貝多芬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板塊二:自主質疑,品味探討
1、請學生展示一下自己剛才在初讀課文中困惑問題,先在小組內合作探究。教師巡視,隨機點撥,并歸納出共性問題在全班交流解決。
2、多媒體顯示預設問題:
①預設問題一:究竟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
點撥:讓學生找根據,反復模擬試讀“貝多芬走進茅屋……那該有多好啊。”讀出真情。
② 預設問題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點撥歸納:盲姑娘家境的貧寒, “微弱的燭光、住的是茅屋、一架舊鋼琴、入場券太貴。”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熱愛藝術,他的靈魂在高處。
③ 預設問題三:貝多芬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點撥歸納:文中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刻畫了盲姑娘陶醉于音樂藝術中。她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④預設問題四: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引導歸納: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塊三:自主訓練,升華感情
多媒體顯示探究問題: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聞名的《月光曲》)呢?
①師啟發情感:“詩文不是無情物”,一首名曲的誕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古往今來,皎潔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總被人們斥之謂大煞風景之舉。
②學生活動: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談《月光曲》的內容,體會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畫面。
點撥歸納:第一幅畫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畫面:月亮升高風卷巨浪。
第三幅畫面: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④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
歸納點撥: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貝多芬演奏《月光曲》時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
⑤如此美好的樂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那么,貝多芬的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歸納點撥:是出于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多媒體顯示:景——萊茵河畔的農家小院、燭光熄滅、月光溶溶、清幽雅靜
情——兄妹情深、對音樂藝術的無限向往、貝多芬的創作靈感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興創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們的作文寫作亦是如此,優秀習作的產生是建立在扎實的積累和深刻的體驗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
學生領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⑦欣賞:女生擬作盲姑娘閉上眼睛,男生擬作皮鞋匠,靜靜地傾聽天籟之音鋼琴曲《月光曲》。
然后學生不看課本,把自己聯想和想象的內容寫在練習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讀給同座聽,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塊四:總結思辨,拓展延伸
師啟發: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學生自由談對貝多芬的評價認識。
例:貝多芬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貝多芬是屬于世界的……
音樂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發人們向困難挑戰。31歲時,他完全失去了聽力,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讓我屈服!”偉大的《命運交響曲》便應運而生了。現在讓我們用心傾聽他的那激越豪邁的樂章。
導語:書湖陰先生壁主要是寫作者在湖陰先生墻壁上所作詩歌,贊揚其無私育人的高尚品質。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書湖陰先生壁的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材簡析】
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通過對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幾處景物的描寫,巧妙地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的湖陰先生的形象,細膩而隱諱地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 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釋題導入。
1、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
2、 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3、 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 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3、 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4、 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1. 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2. 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 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4. 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5. 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讀。
7. 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依據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學習目標
1、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理解古詩的大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書湖陰先生壁》。
自學提示(四個明確)
1、學習第二首古詩。
2、自學為主,小組合作、交流,教師適當點撥。
3、會認生字詞,會背、會正確默寫古詩。
4、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預設:
1、第二句學生不易理解詩意,詩句翻譯不夠連貫。
2、不能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
解決辦法預設:
1、“兵教兵”的方法,反復教讀,或者教師適當引導。
2、借用工具書
3、讀課文,找關鍵語句,小組交流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
《書湖陰先生壁》
生齊讀課文題目
二、出示學習目標:小黑板(見上)
生默記目標。
三、出示自學指導:
(一)自由讀大聲朗讀古詩,邊讀邊用橫線勾畫生字,有不認識的字詞借用工具書或請教同學。
(二)同桌互讀,把語句讀通順,比誰讀得流利。
(三)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流露在詩中的喜悅之情。(12分鐘后比誰會寫、會讀、會說,抓住機會喲,看誰最棒)
四、先學
1、學生自學,讀書思考問題
2、教師巡視,監督每位學生都投入學習。
五、后教
(一)比讀生字詞語。師出示生字詞,指名讀(后進生)
茅檐畦排闥
1、不會認讀的兵教兵
2、齊讀
(二)比寫生字
1、交流怎樣記住它們
2、隨機抽取易錯字詞進行聽寫,如有錯在組長處再聽寫
(三)比讀古詩
小組賽讀,生評價讀的情況
(四)比理解詩意
1、指明反饋,其他可補充
2、齊讀板書
五當堂訓練
1、默寫古詩
2、評價書寫
教材簡析:
本課選擇語文版第三冊,作者通過對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幾處景物的描寫,巧妙地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的湖陰先生的形象,細膩而隱諱地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3、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2、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朗讀帶
教學方法:
誦讀學習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詩題
談話:我們曾經學過《題西林壁》,知道了詩人是將詩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學的《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也是將詩寫在了墻壁上。詩題可理解為?
明確:題寫在湖陰先生庭院墻壁上的詩。
二、交流資料,簡介詩人
1、交流資料
同學們,你對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師生活動、展示資料)
2、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三、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1、自讀自悟,借助工具書及注釋,理解詞意,進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采用邊讀邊畫邊批的方式學習。
2、小組討論、交流、繼續研究。
3、交流反饋,重點引導:
(1)詞意: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靜:干凈。
畦:讀音qí,意為田園中劃有界限的長條方塊。
排闥:讀音tà,推開門,排為推,闥為門。
(2)理解詩意: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4、學生嘗試自己翻譯詩意。
四、誦讀詩句,感悟詩境
1、劃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再悟詩意。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深入理解詩句,感悟詩境
(教師出示問題)
(1)詩人是通過什么來表現湖陰先生庭院的干凈的?
(2)本詩哪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3)全詩哪些詩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詩句表現了主人的.品質高潔?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重點引導;
(1)“凈”,是通過“無苔”二字體現的。
教師引導: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干干凈凈的,叫人感覺舒適。
繼續引導: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所以這兩句再讀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讀自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
(2)含有“護”“繞”二字的兩句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采用了擬人手法。
教師引導: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一條彎彎的河流環繞著碧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
邊讀邊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
(3)“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3、學生在此基礎上自讀、小組交流讀、感悟詩境。
4、朗誦全詩,感悟詩歌內涵。
5、再次齊讀,加深印象。
五、總結中心,升華主題
1、課堂總結:《書湖陰先生壁》描寫的是湖陰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內、院外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湖陰先生庭院的贊美,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同時也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
2、升華主題: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院外的山水農田,青綠有情,不僅表現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贊美,更贊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
六、作業布置,拓展延伸
1、背誦并默寫全詩,感悟古詩內涵。
2、結合詩歌,在想像畫面,感悟詩境的基礎上,《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配幅插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