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7
這是六年級語文16盼教案,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時目標:
體會課文是如何把“盼”這一心理活動寫具體、寫生動的,能說出這樣寫的好處。
板塊一 讀重點,品味“盼”的心理
1. 任務驅動:上節課,我們知道課文寫了小女孩蕾蕾得到了一件她非常喜歡的雨衣,于是每天盼著穿新雨衣的故事。課文哪些地方的描寫讓你覺得特別生動地表現了“盼”
的心理?請畫出有關句子,簡單批注這樣寫的好處,一會兒交流。
2. 學生自主批注。
3. 反饋交流,在尊重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發現。
(1) 關注對話,品味“盼”的心理。
①關注提示語,同桌分角色讀好“我”與媽媽對話。
②引導學生說說哪些詞句特別生動地表現了“盼”的心理。
*我嚷著奔進廚房。 (“嚷”和“奔”表現了“我”不可待的心情。)
*我嘟囔著,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嘟嚷XXXXX表現了“我”的心有不甘。)
*我央求著。 (“央求”表現了我的“熱切盼望”。)
*我一邊說,一邊用眼瞟著窗外,生怕雨停了。(“瞟”中可見“我”身在家里心在窗外。)
*你沒說,爸爸可說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因為我沒見爸爸,也沒人告訴我要燉什么肉。(“我”為穿雨衣不惜說謊。)
*再看看屋里的鬧鐘,六點二十,我只好打開電視,不聲不響地聽英語講座。 (“不聲不響”中可見“我”未能如愿的失落。)
③小結:作者通過具體描述“我”的動作、神態和語言,充分展現了“盼”的心理,讓我們讀著覺得特別生動形象。
④師生分角色讀媽媽與“我”的對話,再次體會“盼”的心理。
(2) 關注情景交融,品味“盼”的心理。
*我開始盼著變天。 可是一連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藍瓦藍的,夜晚又變成滿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里,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學路上我都在想: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干,還能長云彩嗎? 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就總是“晴”呢? (兩個“安安靜靜”展現“我”內心的不平靜與渴望。)
*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云彩飄游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隨著幾聲悶雷,頭頂上真的落上了幾個雨點兒。我又伸手試了試周圍,手心里也落上了兩三個雨點兒。我興奮地仰起頭,甩打著書包就大步跑進了樓門。 (風吹樹動在“我”眼里如此美妙,是因“盼”。)
*吃過晚飯,雨還在不停地下著,嗒嗒嗒地打著玻璃窗,好像是敲著鼓點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張某某。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 (連雨都好像在“逗引”, 足見“我”之“盼”)
*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著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著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像掛滿了珍珠瑪瑙。可雨與兒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床上,一心想善明大雨點兒打在雨衣上的事。 (雨后的場景如此美妙,皆因“盼”。)
①指名朗讀,讀出人物不同情況下的心情。
②男女生對讀加粗與不加粗的句子,說一說發現。 (加租的句子直接表現了我“盼”的心理,不加粗的句子多是描寫環境。)
③引導思辨:為什么要把環境描寫得那么具體,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場景在“我必的眼里如此富有詩意?
④小結:正是因為“我”極度盼望穿上新雨衣,所以普普通通的下雨在“我”的眼用變得那么令人欣喜,那么富有詩意。作者這是通過情景交融的方法來表現“盼”的心理。
設計意圖:
交流中引導學生分類整理,步步發現作者表現中心的方法,體現閱讀發現
的快樂,習得具體表現中心的方法。
板塊二 回顧全文,發現表現“盼”的方法
1. 學生朗讀結尾,體會“我”的興奮與喜悅。
2. 引導思辨:“我”在反反復復的期盼中,終于穿上了新雨衣。回顧課文的三部分,你發現哪部分寫得最具體?你覺得這樣寫好嗎?說一說理由。
3. 學生朗讀回顧生動描寫“盼”的語句。
4. 小結:作者鐵凝通過不同的事例,具體生動地寫出了小女孩蕾蕾盼穿新雨衣的心情。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鐵凝的作品,課外可以閱讀她的短篇小說集。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于中而節奏形于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奏,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
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并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后,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向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 愁
于光中
小時侯 郵票 思鄉
長大后 船票
后來 墳墓 懷親
現在 海峽 愛國
教學目標:
1. 會寫“袖、篷”等13個字,會寫“斗篷、情況”等13個詞語。
2. 能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寫的。
3. 體會課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動寫具體、寫生動的,能說出這樣寫的好處。
教學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寫,如何把心理活動寫具體、寫生動的。
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詞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教 學 流 程:過程設計(突出主問題與關鍵學習活動設計)
第1課 時
課時目標:
1. 會寫“袖、篷”等13個字,會寫“斗篷、情況”等13個詞語。
2. 能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寫的。
板塊一 交流導人,引發期待
1. 學生齊讀課題。
2. 學生交流自己盼望的事。
3. 引入課文:童年總是有很多盼望的事兒,盼有新玩具,盼春游秋游,盼好吃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課文里的“我”盼什么呢? (盼下雨穿上新雨衣。)
4. 簡介作家鐵凝
鐵凝,1957年生于河北趙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哦,香雪》, 中篇小說《麥秸垛》, 長篇小說《玫瑰門》等。本文選自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夜路》。
5. 過渡:鐵凝怎樣寫“”的心理呢?
設計意圖:
話題交流,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鏈接作家簡介,激發學
生閱讀期待。
板塊二 初讀課文,整體梳理
1.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盼”寫了哪些事,再自主認讀詞語表中的詞語。
2. 反饋交流。
(1) 學習詞語:
斗篷 袖子 衣柜 醬油 嘴唇 樓梯
預報 喧鬧 遮蓋 講座 逗引 甩打 蹦出來 嚷著 縮著
①學生朗讀詞語,把字音讀正確。
②引導發現規律:第一行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第二行都是動詞。
③學生選擇自己認為難寫的詞語寫一寫,重點引導關注“唇”字半包圍結構,“嚷”字不要少了一撇,“醬”字不要漏寫“酉”部的橫畫。
(2) 引導梳理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經過-盼穿新雨
衣,盼的結果-穿上新雨衣這三件事。
板塊三 研讀重點,提取事例
1. 聚焦“盼穿新雨衣”
(1) 再次默讀課文,找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寫了盼穿新雨衣的過程。
(2) 反饋交流:課文第三至十九自然段具體寫了盼穿新雨衣的過程。
預設:對于十八、十九自然段某某是在寫盼,學生可能存在爭議,可以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這兩段話,從中找出表現“盼”的語句來體會。
整理“盼”的具體事例:有了新雨衣,作者是怎么重點寫“我”盼的心理的呢?默讀第三至十九自然段,找一找,在盼穿新雨衣的過程中作者又具體寫了哪些事例?試著用關鍵詞記錄。(出示《作業本》第3題)
3. 體驗“盼”的心理: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作者的心情可謂一波三折,反反復復,你能借助圖示,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我”的心情變化嗎?
(1) 學生自讀整合信息,嘗試說給同桌聽。
(2) 指名說,教師引導注意聯系課文內容,學生互相補充。
(3) 聚焦最后一次“盼”, 討論:“我”是真的不再想下雨了嗎?
(4) 小結:作者就是通過這一件又一件事例,允分與出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她特別強烈的期盼心理呢?我們下節課學習。
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作業本》中的思維導圖,巧妙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具體事例,再借助圖示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盼”的過程,產生“盼”的共情,體驗作者用不同事例表達“盼”的精妙。
目標 1.學習掌握生字新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寫心理活動的。
4.了解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教學
重點 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寫了哪些事例。
教學
難點 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盼”這一中心意思來寫的,學習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思想。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1.學習掌握“袖、篷、縮”等15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中心思想。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1.老師出個謎語,看看誰能猜出謎底。【出示課件2:謎語】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陽出來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氣。”(雨衣)
2.【出示課件2】雨衣圖片
教師解題:我們課文的題目是什么,大家讀一下。你有沒有“盼”過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關,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是誰在盼,盼什么,愿望實現了嗎?(板書:16.盼)
3.簡介作者:這篇課文的作者鐵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趙縣,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門》、《大浴女》、《沒有鈕扣的紅襯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猜謎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會帶著“雨衣和課文有什么關系呢”這樣的疑問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去。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檢查預習,糾正指導
1.認讀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1)“筒”與“桶”在用法上要區別;(2)“篷”與“蓬”字形區別,意義不同;(3)指導書寫“嚷、醬、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喧鬧:喧嘩熱鬧。
理直氣壯:理由正當充分,膽子壯,說話十分有氣勢。
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誠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詞的基礎上,默讀課文。聯系課文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為什么以“盼”為題,圍繞題目寫了哪些內容。(全篇課文都是講一個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為題目。文中“媽媽送我新雨衣”“下雨沒能穿雨衣”“終于穿上了雨衣”等情節都是圍繞題目來寫的。)
圍繞“盼”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可能總結不全,教師指導學生讀有關句段來幫助學生概括總結。
3.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課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媽媽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寫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寫盡管下雨還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寫“我”終于穿上雨衣。
分段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段落的劃分,學生會產生分歧。對學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四、朗讀課文,體會心理
1.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讀完后想一想,這段文字是圍繞什么意思寫的。
2.分角色用相應的語氣讀一讀蕾蕾和媽媽對話的部分,體會這兩個人物此時的心理活動。
3.你自己認為哪一部分寫得最好,讀給同桌聽一聽。
在學生自學字詞的基礎上,再給予指導和提示,把字詞教學落到實處。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閱讀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