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7
這是花之歌寫作手法,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韻和品格,體會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花的愛戀與贊美。
2.想象文字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麗。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體會詩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題。
1.人們都喜歡花,那五顏六色、清香四溢的鮮花裝點了人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可見那些美麗的鮮花:生日宴會上的康乃馨,婚禮現場的紅玫瑰,校園花壇里的白牡丹……人們賦予鮮花許許多多的含義。今天我們就來加深對花的認識,讓我們來看看黎巴嫩的紀伯倫是怎樣看待鮮花的。(板書課題:花之歌)
2.紀伯倫簡介,學生初步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ㄒ唬┏踝x,解決字詞。
1.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詞語,掃除字詞障礙。
2.出示詞語。
蒼穹墜落 孕育冠冕 贈予祭獻
搖曳旖旎 馥郁凝視 瓊漿婆娑
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孤芳自賞
3.指名讀詞語,相機解釋詞語意思。
?。ǘ┳x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將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話語、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板書:大自然的話語星星諸元素之女禮品婚禮的冠冕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2.在這首為花兒唱的贊歌里,花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ɑ▋菏且粋€奉獻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
三、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同學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教師范讀課文。
①將花比作“大自然的話語”和“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個什么樣的自然現象?
?。ɑㄊ谴笞匀唤o人類的饋贈,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變黃,冬天枯萎。等到春天來臨,鮮花又重新開放。在自然界周而復始,完成一個循環,然后再開始下一個循環。)
②“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ldquo;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風中看著太陽升起來,光明降臨;傍晚時分,群鳥歸林,我看著太陽一點一點地從西山頭落下去。“我”是屬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樣的生活。)
③本文想象奇特,綜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說一說。
?。ㄎ闹芯C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
預設:“我是大自然的話語”“我是星星”“我是諸元素之女”“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這些句子都是擬人句。
“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這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組探討,體悟感情。
1.小組討論: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學生結合課文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反饋匯報,教師指導:
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托自己的偉大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板書: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
五、對比閱讀,學會想象。
1.自讀課后的“閱讀鏈接”,說一說這段文字與課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ㄏ胂笃嫣兀?/p>
2.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
(學習在敘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讓文章更加生動,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感受語言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2.邊讀邊想象畫面,能說出對花的各種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課文和“閱讀鏈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體會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4. 感悟花的形象,體會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并交流課文和“閱讀鏈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學交流。
難點:邊讀邊想象畫面,能說出對花的各種形象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花入課,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各種花的圖片。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是啊,一朵朵嬌艷美麗的鮮花,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首散文詩《花之歌》,詩人紀伯倫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的筆下,花有生命、有靈性,它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同時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芒,給人以啟迪。讓我們跟隨詩人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能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參與收集作者資料的過程,能激發他們對于文本內容及創作背景的興趣。一起感受花的美好吧!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交流資料,介紹作者: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紀伯倫的資料,教師適時補充、總結。
二、交流預習,提問檢查
1.互相檢查生字的讀寫。
2.同桌互看,對方提出的課堂探究能不能解決。
3.選擇一兩位同學的問題在全班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交流指導。
(1)要求讀得正確、流利。碰到不會讀的字、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采取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
(2)預設難詞,教師相機指導。
蒼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這里泛指帽子。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氣很濃。
碩大無朋:形容無比的大。朋,倫比。
婆娑:盤旋舞動的樣子。
(3)朗讀展示:①指名個人朗讀。②小組合作朗讀。③老師學生對讀。
2.再讀課文,引導思考。
(1)默讀課文,一邊思考一邊簡單批注: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用“讀到……時,我仿佛看到花兒……”的句式,學生小組內交流。
(3)學生反饋,教師相機引導發現:通過“我”是花的描寫,你發現了什么?
板書:由花的特點想開去。
設計意圖:
以問題來驅動學生讀懂文意,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明確,注意力集中。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課文的大意也就明確了。
四、精讀課文,感受想象的奇特
1.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讀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想象的獨特?做上批注。
預設:學生會關注“‘我’是什么”以及各類擬人的動詞。
2.關注“‘我’是什么”,發現想象的奇特。
(1)學生默讀第1~4自然段,畫出相關信息并思考:花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別名”?
(2)交流反饋,關注“大自然的話語”“星星”“諸元素之女”“禮品”“冠冕”“祭獻”等詞語。
(3)小結:作者由花的各個方面想開去,賦予了它獨特的名稱,讓我們不得不感嘆作者想象的獨特。
3.關注“我”的行為,感受想象的奇特。
(1)出示課件,學生自由朗讀: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
(2)引導學生關注“歡迎”“送行”“搖曳”“呼吸”等擬人化的動詞,想象花的“行為”,感受想象的奇特。
(3)朗讀指導:同桌合作,對讀分號前后部分,想象畫面,感受作者想象的奇特。
(4)小結:作者由花的動作想開去,用分號把并列的行為連接起來,讓我們不得不感嘆作者想象的獨特。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認識奇特想象的好處,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合理運用。
五、拓展閱讀,感受想象的奇特
1.默讀“閱讀鏈接”中的《楊柳與水蓮》一文。
(1)體會這首散文詩雋永的意味。
(2)了解這首散文詩通過楊柳與水蓮的對話表現主題的擬人化的寫法。
2.小組合作,多種形式朗讀全詩。
(1)找到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同桌交流:說說這段文字與課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全班交流:說說你學到了什么。
3.思考:面對同樣的夜,楊柳與水蓮的感受為什么會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達什么?
預設:用充滿愛和希望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才會美好。
六、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完成《基礎訓練》本課“隨堂練”。
2.拓展閱讀紀伯倫的《浪之歌》《雨之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花之歌》通過花語的傾心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既寫出了花的成長與芬芳,又袒露了花的凋謝命運,紀伯倫的詩有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詩意的敘述和敏銳的思考來書寫人生。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讀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點語句。我在教學中能夠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文本中充分挖掘品味語言的內涵和魅力。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過渡到感悟作者蘊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組討論階段,學生在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認識上就更深一層次,對今后閱讀紀伯倫的作品幫助很大。
最后通過對比閱讀總結寫作方法,為今后的習作奠定基礎。本次教學由于注重了寫作方法的學習,對朗讀的指導就比較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的豐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象,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及花渴飲朝露、向往光明,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筆下的花的形象。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自主學習
在詩人筆下花有生命,有靈氣,充滿了智慧,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顆敏感而多情的心,進而體會花的精神。(板書課題:花之歌。齊讀課題)
1.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督M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將課文讀通順。
(2)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3.交流學習情況,教師適時指導。
二、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簡要說一說作者將花比作什么。(學生討論后發言)
(提示:大自然的話語、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2.默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體現奇特想象的句子。(學生自由說一說)
3.分小組討論: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小組派代表交流)
預設:(賞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來,又收回去,藏在心間,然后又說一遍……(花開花謝,就像大自然在說話、沉默。)
三、細讀品析 ,合作探究
1.師:同學們齊讀課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將花比作“大自然的話語”和“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個什么樣的自然現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個循環,然后再開始下一個循環。)
2.思考: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學生合作交流后發言)
3.指名朗讀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理解這些哲理的?(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體現了花的精神品質。)
4.師:在這首為花兒唱的贊歌里,花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小結:花兒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
四、課堂小結
紀伯倫的《花之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采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為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為簡單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寫句子,要求寫出一定的哲理內涵。例:花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花是婚禮的冠冕,花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2.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花之歌》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因此這是一篇很適合朗讀的文章,用紀伯倫自己的話說“我們活著只為的是去發現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種種形式,“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因此紀伯倫的文章特別能帶給人一種特有的美感。在他筆下,花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
一、教學效果
1、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這篇文章在教學設計上主要以讀為主:聽讀想象,默讀思考,朗讀悟情,品讀欣賞。抓住這一特點,我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后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2、深入地挖掘了文本主題。授課時,我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主題時,出示作者紀伯倫的簡介,簡述作者的身世和經歷,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注入的感情。
3、出示組歌中的另兩首詩《浪之歌》和《雨之歌》讓學生體會詩人不同作品之間的相同和不同,讓學生積累優美的詞匯,背誦精彩的語段,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添磚加瓦。
4、最后,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詩的美之后,我鼓勵學生進行散文詩的創作,培養學生創作的欲 望,體會成功的收獲。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因為課程而趕任務,讀得不好,隨時停下來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體會到了詩中的語言的優美,在讀中得到了人生的啟迪。
三、不足之處
本文是一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回蕩其間,令人陶醉不已,而我在問題設計上,語言欠生動,過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對課堂調控不夠到位,文章的拓展上銜接不夠,拓展內容時間倉促,沒有很好地體會把握作者賦予文中的感情。
四、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老師要有一條河流,學生才會有一桶水。優美的散文詩需要優美的語言去講述。我今后,要加強自我語言的修養,用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享受審美的樂趣,感受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加強對課堂的調控能力,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們有的收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